第二章 杨宪益的翻译人生
杨宪益,原名杨维武,生于天津,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学贯中西,被认为是“最后的集‘士大夫’与‘洋博士’和‘革命者’于一身的知识分子”(1)。杨宪益幼年就读私塾,受过良好的国学教育,十二三岁入读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接受西方新学教育,除国学课程外,学校所有开设课程均用英文授课。1936年秋,在一年的欧洲游历后,他得以进入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系统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获希腊、拉丁文及英国文学荣誉学士、硕士学位。1940年回国任重庆中央大学英文系副教授,同年底与戴乃迭女士结为夫妇。1941年至1942年担任贵阳师范学院英文系首任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教授。后来夫妇二人曾短暂任职中印学会。1943年,杨宪益受梁实秋之邀到重庆国立编译馆工作,开启夫妻二人携手合作的职业翻译生涯。
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最突出的贡献就是联袂将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从《诗经》到中国现当代文学,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六百多年,译著为七十余种八百多万字,散见于各文集中的译文几十万字,此外还有已出版的外国文学译成中文的九种几十万字,杨、戴夫妇总翻译著作字数达一千万字左右,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2)。杨宪益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蓝本;翻译的三卷本《红楼梦》,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石头记》共同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他还翻译了《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唐宋诗文选》《老残游记》《儒林外史》等经典作品。杨宪益为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从先秦文学到现当代文学,跨度之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深,中国翻译界无人企及。杨宪益还把阿里斯托芬(3)、荷马、萧伯纳等欧洲古今文学家的名著译成中文,向国人传播西方文学的精妙。
许多外国人通过杨宪益的《红楼梦》《离骚》《鲁迅选集》和《沉重的翅膀》等译著,得以走近和触摸到厚重、悠远的古代中国、顽强抗争的近代中国和走向复兴的当代中国。杨宪益罹患淋巴癌多年,2009年11月在北京煤炭总医院溘然离世。在当下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语境下,杨宪益的辞世引发人们对于翻译作为对外交流桥梁的关注和思考。“一道文化桥梁断了”,人们发出“杨宪益身后,谁来翻译中国”(《中国青年报》)、“谁来接力杨宪益先生手中的棒?”(中国新闻网)的追问,季羡林、杨宪益等翻译大家的离去,标志着旧时代培养的最后一代知识分子的终结,如何继承他们的翻译智慧成为中国翻译界和文化界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