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城市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史表明,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城市化发展。国际上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80%以上。当今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彼此相辅相成,是在21世纪中期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市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城市文明和城市社会优越于农业文明和乡村社会,而城市化也就是由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转变(高珮义,2009)。城市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既能提高生产活动效率,又能富裕人民、造福人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功能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会更加殷实充裕,精神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城乡二元体制逐步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逐步化解,全体人民将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这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风险隐患,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便是对城市优越性朴实简洁的概括。也正如爱德华(Edward Glaeser)在《城市的胜利》(2012)一书中所阐述的,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城市让人们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城市是消费的主要载体,城市化是拉动内需的战略重点。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伴随着身份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其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都将有助于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从2017年的数据看,一个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大概相当于2.2个农民的消费、1.8个外来农民工的消费。如果农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到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60%,按2017年数据测算,年新增消费规模将达到3万亿元。如果将目前已经在城市中工作生活的2.25亿农民工及其家属人均消费提高到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年新增消费也将达到2.1万亿。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有助于释放截止到2017年底的2.25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的消费需求,还能够极大地拉动相关投资。有研究认为,每转移一个农民工大概需要10万元的投资,如果每年能有效地转移1000万农民工,由此带来的年投资规模不低于1万亿元(迟福林,2012)。
此外,城市化还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率。根据相关研究,通过农民工市民化这一改革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生产率进而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如果非农产业的劳动参与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GDP潜在增长率可以提高0.88个百分点(Cai F and Lu Y,2013)。
未来相当一段时期(至少到2050年),按照国家预定的现代化目标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年均新增城镇人口仍将有1000万左右,30年累计至少3亿人,相当于美国目前的人口总量。这样的规模和潜力将对我国乃至于世界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随着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变为市民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从而使城市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为中国和世界带来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总之,城市化是伴随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向城市的集聚,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迁移和集中的过程,即农村居民(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家庭成员)的市民化。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城市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