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企业信息化概述
课堂思考
1.信息的载体主要有哪些?
2.企业信息化与ERP具有怎样的关系?
在了解企业信息化的相关内容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1.1.1 信息
信息与数据是一对孪生兄弟,为了加深对信息的理解,我们有必要对信息与数据的关系进行讨论。
1.数据
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接触数据,例如,你到商店买一件衣服需要支付56.87元,今天是××××年××月××日……可以这样说,如果人们离开了数据,就无法工作、学习和生活,那么究竟什么是数据呢?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以后,记录下来的可以识别的符号,其本身并无意义,需要被解释与描述。它可以是字母、数字或其他符号,如“$”,也可以是图像、声音或者味道,它表示的是客观事实,是一种真实存在。例如,上面讲的一件衣服的单价是56.87元,如果把一,件,5,6,“.”,8,7,元,割裂起来就毫无意义了,只有将它们联系起来才有意义。
数据的加工过程就是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的对象是数据,数据处理的目标是给数据赋予某种含义。数据处理的过程是对数据进行必要的控制或操作,这个过程有时十分复杂,有时又十分简单,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给数据赋予某种意义。
2.信息
什么是信息?说到信息,大家一定可以随口说出很多个。例如,我想买一件红色的衣服,这个色彩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信息;再如我们听说今天下午有个健康讲座,我想去听,这个讲座就是信息,在讲座中我们获得了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这个东西也是信息。这样看来,信息的范畴非常广泛,它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那么我们能明确说出信息的定义吗?答案是明确的,作为一个概念,信息的定义呈现出多定义而又无定义的局面。
“信息”一词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中均是“Information”,日文中为“情报”,中国台湾称之为“资讯”,中国古代用的是“消息”,作为科学术语最早出现在哈特莱(R.V.Hartley)于1928年撰写的《信息传输》一文中。20世纪40年代,信息的奠基人香农(C.E.Shannon)给出了信息的明确定义,此后许多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具有代表意义的表述有以下几个。
信息奠基人香农(Shannon)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这一定义被人们看作为经典性定义并加以引用。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和名称”,它也被看作为经典性定义加以引用。
经济管理学家认为“信息是提供决策的有效数据”。
中国著名的信息学专家钟义信教授认为“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以这种方式或状态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F.W.Horton)给信息下的定义是:“信息是为了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而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简单地说,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又或者说,信息是数据处理的结果。
根据对信息的研究成果。科学的信息概念可以概括为: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
无论信息的定义如何,但对信息的理解我们都必须掌握以下两点:
(1)信息在客观上是反映某一客观事物的现实情况的;
(2)信息在主观上是可以接受、利用的,并指导我们行动的。
3.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有人形象地将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比喻成原料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图1-2 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例如,一个仓库材料入库单上有发货单位、名称、数量、单价、总价、日期、经手人等一些数据。当这些数据以单个形式出现时,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将它们汇总(进行加工)以后就成为了一张入库单,被赋予了一定意义,如反映入库的一笔账目,就不再是数据,而是一条信息了。根据这张入库单,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的仓库进了一批什么货,价值是多少,应当如何堆放等。
相同的数据,如果使用者对它进行不同的标识或定义,就会变成不同的信息。如数字100,当我们在其后加上吨,则我们便可以知道这是100吨的东西;当我们在其前面加上入库的标识,则代表入库量为100吨;当我们为其加上出库的标识,则代表出库量为100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数据的处理是多方面的,数据一经处理就有了意义,这时的数据就变成了信息。
信息与数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表1-1所示。
表1-1 数据与信息的区别
另外,信息不随载荷它的物理介质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数据却与之不同。由于载体不同,数据的表现形式也可以不同。例如,同一数据在普通纸上、穿孔卡片上和磁盘上的形式是不一样的,但都可以表现的是同一信息。在一些并不是很严格的场合或不易区分的情况下,人们也把它们作为同义词,笼统地给予称呼。
4.信息的特征
信息具有许多重要的特征,最基本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真实性
真实性是信息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信息是管理与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必须遵循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从实际情况出发,如实地反映生产经营的运行情况。真实性也是信息的中心价值所在,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不仅没有价值,而且会导致决策的失误,造成经济的损失。
“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就更是垃圾”,这是信息处理领域最著名的一句名言,说明了信息真实性的重要。
(2)目的性
任何对管理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都是为了某项具体的管理工作服务的,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和准确的信息依据。
(3)传播性
信息的传播性是其本性,信息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向四面八方进行传播。信息的浓度,信息源、接收者的梯度与信息的传播力度成正比,即信息的浓度越大,信息源与接收者的梯度越大,而信息的传播力度就越强。反之,信息的传播力度就越弱。
信息的扩散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又可能造成信息的贬值,不利于保密工作和保持信息所有者的积极性。所以,在鼓励加快信息传播的同时,还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从宏观上控制信息的非法扩散。
(4)等级性
管理信息的等级性是和企业管理系统的层次性相对应的,一般分为战略计划信息、管理控制信息和作业处理信息3个等级。
①战略计划信息是指高层管理者所需要的关系到全局长远利益的信息。如国家行业政策、国际上新产品新技术的动向、市场需求情况、新企业的地址选择等都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影响。
②管理控制级信息是部门负责人需要的各种关系到企业局部和中期利益的信息。如企业各产品的计划,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等。
③作业处理级信息是基层执行人员需要的各种业务信息。如每天的产量、销量、原材料的消耗量等。
不同管理层次的信息对其内容来源、精度、加工方法、使用频率、使用寿命以及保密程度等属性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5)共享性
信息只有实现了共享才能成为企业的资源。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信息的共享有可能会影响信息的价值,可能会使价值增加,也可能会使价值减少。例如,某种商品低价倾销,但数量有限,首先获得该信息的人就能享受到信息的价值性,而后获得该信息的人就不会感受到该信息的价值。更不要说商家会根据客户多少适当调整商品价格了。
(6)价值性
信息的价值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体现在获得某信息资料所付出的代价,即信息成本。其价值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量来计算的,是和计算其他产品成本价值的方法相同。
②体现在通过运用某信息后得到的效益。其价值是通过使用信息的最优方案和其他方案的效益比较后得到的。
(7)时效性
时效性是指信息是有寿命、有时效的,它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内才能体现最大的价值。用于某一目的的信息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老化,失去其原有的价值。
(8)不可逆性
信息一旦被人接触后,就很难再从接受者手中收回。这对信息的安全保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1.2 企业信息化
课堂思考
1.信息化的标志是什么?
2.最新的信息技术有哪些?
1.信息化
信息化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并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课题。与此相应,有关未来信息社会的种种构想与预测也在不同的杂志刊物中出现,以不同的方式被公众所了解,如“智能地球”“互联网+”“工业4.0”等。
信息化是指加快信息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前进的过程。它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志。
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个方面。信息生产要求发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及产业,既涉及微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和设施、计算机软硬件、网络设备制造等领域,又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领域。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并且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由信息化驱动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大大提高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具体来说,信息化的任务十分广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在社会经济的各种活动中。例如,在政府、企业、组织的决策管理与公众的日常生活中,信息和信息处理的作用大大提高,使社会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2)为了提供满足各种需求的信息资源、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各种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信息处理系统被建设起来,并进入稳定、正常的运行,成为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和基本的组成部分。
(3)为支持信息系统的工作,遍及全社会的通信及其他有关的基础设施(如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中心、个人计算机等)得到全面发展,并且已投入正常运行。
(4)为支持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相关的信息技术得到充分发展,相应的设备制造产业也得到了充分发展,为信息处理系统和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设备和技术保证。同时,它自己也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庞大的、新兴的产业部门,并且在从业人数和产值份额上均占相当大的比例。
(5)与经济生活的变化相适应的法规、制度等,经过一定时期的探索,已经逐步形成并且走向完善,为全社会成员所了解和遵守。例如,关于信息产权的有关规则、关于通信安全与保密的有关规则等,特别是在政府与企业的各级管理中形成了有关信息的各种管理体制与管理办法。
(6)与各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相适应,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至娱乐方式也形成了新的格局,相应的习惯、文化、观念、道德标准也在新的形势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总体而言,所谓信息化,就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域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使社会各单位和全体公众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各种媒体(如声音、数据、图像或影像)享用和相互传递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以提高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和决策能力和各单位和个人的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人民文化教育与生活质量,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2.企业信息化
(1)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以企业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一般,对“企业信息化”有两种比较明确的诠释,第一种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从发展程度看,分为3个层面或3个发展水平阶段。第一是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第二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第三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电子商务。第二种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要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两个方面加紧推进。
(2)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技术进步。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其普及应用和广泛渗透为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办公和管理提供了工具。同时,职能管理层、经营决策层和电子商务层的信息化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组织关系。企业信息化在管理、经营上的变化和时空上的拓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基础条件,电子商务又为企业信息化增添新的内涵。企业信息化大大拓宽了企业活动的时空范围,在时间上,企业信息化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实施敏捷制造和集成制造;在空间上,企业信息化以虚拟形态将全球聚合在一起。具体而言,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包含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①产品信息化。产品信息化要使用好两个技术,一是应用数字技术,增加传统产品的功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以往的模拟手机同现在的数字手机在保密性和性能方面无法同日而语,数字控制技术对机床的增值产生了数倍的影响;二是应用网络技术,网络冰箱通过网络管理中心进行控制,可以向用户通报何时需要添置新的食品,从而产生了新的附加值。产品的质量改变并不大,最大的差别在于通过服务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②设计信息化,即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方面的信息化。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设计信息化还包括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CAPP)系统应用、计算机辅助装配工艺设计(CAAP)系统应用、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系统应用、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应用、网络化计算机辅助开发环境、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活动的设计(DFX)系统二次开发与应用与产品建模、模型库管理与模型效验系统开发与应用。
③生产过程信息化,即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用自动化、智能化的手段解决加工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提高生产的质量、精度和规模制造水平,其中主要应用包括数控设备地应用、计算机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应用、生产数据自动收集、生产设备自动控制、产品自动化检测及生产自动化覆盖等。
④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提高决策管理水平,主要应用层面包括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和辅助决策支持(DSS)系统。
⑤市场经营信息化。通过实施电子商务,可以大大节约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3)企业信息化的外延
①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其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仅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
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是发展的,它随着管理理念、实现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
③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集成技术,企业建设信息化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将关键的、准确的数据及时传输给相应的决策人,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
④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人机合一而又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企业领导和员工理念的信息化,企业决策、组织管理信息化,企业经营手段信息化,设计、加工应用信息化。
⑤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包含了人才培养、咨询服务、方案设计、设备采购、网络建设、软件选型、应用培训、二次开发等过程。
(4)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①合理构建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
②建立企业的总体数据库。
③建立相关的各种自动化及管理系统。
④建立Intranet(局域网),达到企业内部信息的最佳配置。
⑤接通Internet(互联网),获得与企业经营有关的信息,充实自己信息资源。
(5)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从宏观上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①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②有利于适应国际化竞争。在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特别是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
③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在综合运用好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④有利于抓住新时代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的采集、共享、利用和传播,不仅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⑤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只有实现信息化,企业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健康发展。
⑥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其中,运营自动化是基础,决策智能化是顶峰。
⑦增加企业间的技术流通,总体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从中观上而言,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①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
②有利于理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实现管理的井井有条。③提高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保证设计质量。
④降低企业的库存,节约占用资金,节约生产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⑤缩短企业的服务时间,提高企业的客户满意度,并方便企业及时获取客户需求信息,实现按订单生产。
⑥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有效的利用。
⑦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⑧加速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实现现有知识的及时更新和应用。
从微观上看,企业信息化可以为使用人员带来的利益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降低技术人才的劳动强度,用计算机实现繁杂、重复的简单体力劳动,从而提升技术人才的脑力价值。
②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
1.1.3 企业信息化的特征与层次
1.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主要表现出以下7个方面的特征。
(1)企业信息化的本质特征
企业信息化的本质特征为“信息化”企业的核心业务、主导流程和人。任何企业,无论是资源型企业、商业企业,还是金融、制造及社会中介机构,只要它是企业,就必将拥有其独特的主营业务,即核心业务,其运作过程就是企业的主导流程,它们是企业信息化改造的重点对象。同时,信息化也是“化”人的过程。企业各级员工要在心理上和行动中全部投入信息化建设进程,成为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当然这还需要“一把手工程”的积极带动和引领。
(2)企业信息化的形态特征
企业信息化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3个层面,在产品设计、工艺过程控制与零件加工、事务处理、供应链管理与辅助决策等领域广泛开展计算机应用,实现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决策辅助自动化和电子商务等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
(3)企业信息化的过程特征
企业信息化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特征是从计算机单机应用、综合应用、网络应用的逐步提升。从基层班组级计算机联网、部门联网、企业联网、产业链联网的不断融合,具有连续不断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4)企业信息化的阶段特征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信息基础设施和经济、市场环境的变迁,企业信息化也不存在终极目标。企业信息化实施是全方位的,企业将根据自身需要抓重点,分层次、分阶段地推进企业信息化,提高信息技术利用率。因此,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投资也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具有分阶段连续不断的特征。
(5)企业信息化的效益隐性特征
在企业中推进信息化不同于以往对产品的技术改造,其效益的概念完全不同。后者是通过对产品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是单方面的,效益容易显现;而前者则是应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效益是多方面的,由于现阶段管理水平的制约,较难以定量方式给以准确评估。
(6)企业信息化的内部关联性特征
企业信息化有赖于技术创新,更依赖于体制创新。保持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相互促进、有机融合,实施企业改革与业务流程重组,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从体制上为信息技术的深层应用创造条件。
(7)企业信息化的外部关联性特征
企业信息化有赖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良好环境的形成,有赖于社会信息网络的不断进步和企业所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的逐渐完善。
2.企业信息化的层次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层次问题,根据企业信息化的不同集成度,可将企业信息划分为以下4个层次。
①单元技术
②技术部门集成
③企业内部集成
④动态联盟集成
此外还可分为以下3个层次。
①数据集成
②知识集成
③人的集成
1.1.4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体系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容体系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阶段来看,我们可以将企业信息化划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从技术发展阶段的角度来看,初级的企业信息化在网络技术得到突破性发展之前就已经出现,其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信息技术。
从内容上看,初级的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例如,在制造业中从单片机的自动检测与自动控制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准备(CAP),在流程工业中从巡回监测、常规控制系统到集散控制系统(DCS)等。
(2)初级的管理过程信息化,即主要利用单片机来获取、加工信息并将加工后的信息应用于企业的管理过程。
(3)初级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A),即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办公室中传统事务等。
与初级信息化不同,目前发达国家所讨论的信息化主要是以网络技术的运用为核心的高级企业信息化。如果说初级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离散的个体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那么高级的、以网络技术的运用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则运用新的通信将各个离散的个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个体之间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分享。
从企业价值链和业务流程的角度来划分,高级的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供应链管理试图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整合从供应商、企业自身到消费者之间的所有交易与合作流程。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并非企业之间一对一的关系,而是整个系统之中所有的次供应商、供应商、企业自身乃至最终顾客之间的关系。
(2)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运用计算机网络把企业内外的所有信息汇集、整合为一个数据库,并将企业内部各个单位与该数据库连接起来,方便各个单位查询、交流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并进行合作。
从功能的角度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汇集了与企业整个运行过程有关的包括采购、存储、生产、营销、融资等各种相关功能在内的所有信息,从而使得企业的运行过程能够更加有效地协调起来。
(3)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企业利用网络以及其他信息技术来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客户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地为顾客提供恰当的服务。客户关系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不断改进自己的服务来建立忠诚且互利的客户关系。
(4)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Commerce)
根据国际权威信息咨询机构Gartner Group的观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分为3个阶段:1995年以前可以说是第一阶段,其间IT的应用主要以ERP为代表的单个企业内部的应用;1995年至20世纪末是第二阶段,由于因特网的问世和普及,E-Commerce成为了信息技术的主流应用;21世纪第一个5年是第三阶段,这时发达国家的IT主流应用是协同商务。
协同商务是一种允许企业内部、企业与其业务伙伴之间或贸易社区(Trading Community)的参与者之间协同交互的基于Internet技术的新型商务模式,是企业信息化的高级发展模式。贸易社区可以由一个行业、行业分支或者一个供应链组成。2000年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以及普华永道(Price Waterhouse)等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纷纷发表协同商务研究报告,随后IBM、SAP、Oracle、HP等从事电子商务的世界主要IT厂商也陆续推出有关协同商务的解决方案。
图1-3给出了包括初级信息化和高级信息化在内的企业信息化全景图。
图1-3 企业信息化全景图
人类已进入现代信息社会,信息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已经打破了西方经典经济学“三要素”的结构,成为第四个要素,即劳动力、资本、土地和信息。遵循这个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经营理论,所谓成功企业就是指通过这些要素变量的最优组合,使得股东的财富最大化。所以,企业管理不再是对人、财、物某一单方面的强化管理,而是发展到对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全面综合管理。这些资源利用的情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表现。目前,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下来的企业和企业家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迅速有效的决策?如何增加顾客资源?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如何降低成本,消灭浪费?如何更快地得到市场信息和反馈?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和现代技术能有效地回答并解决这些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实施ERP系统——当代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经典模式。
1.1.5 什么是ERP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把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信息流统一管理的管理方法,把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同客户的需求、供应商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利用系统化的统筹管理思想,为企业领导层及管理人员提供指引性管理策略的管理方法。ERP系统则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实现该管理方法的管理信息系统。
在尚未引入ERP系统时,纸质文件的传递仍然是大多数企业内各部门人员之间交流传递信息所用的方法。虽然有的企业已经拥有自己的管理系统,但用有形的文件来传递信息还是大多数人所偏好的方式。究其原因,除对有形文件进行注释、说明时更便捷、灵活等优势外,还因为企业内的各个系统过于独立且缺乏便于交流沟通的接口,为了改变缺乏交流的状态,ERP系统便应运而生了。它将企业这个庞大的组织中各个功能模块有序地整合集成,共同运作。而有效的管理整个供应链就是ERP管理的核心思想,这一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有效管理整个供应链资料的思想
在信息时代,一个企业仅靠自己内部的资源是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ERP系统实现把客户需求和供应商信息和企业内部活动整合在一起,这样就等同于把经营过程中的各方相关如客户、制造厂商、供应商、分销网络等划入一个缜密的供应链中。如此强调有效管理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方能做到对企业的产、供、销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作用,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整条供应链上传递信息,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可利用市场资源快速且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要求,快速且低成本地响应客户的需求,以达到进一步获得高效率并实现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2.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ERP系统支持管理混合型的生产方式,在这方面的管理体现在“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思想和“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思想。“精益生产”思想是生产体系中不只有企业本身,同时还将客户、代理销售商、供应商等一同纳入其中,企业将与他们形成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业务往来关系。“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是指当市场上因出现新的机会而产生新的产品需求,但全新的开发需求仅仅靠那些企业固有的长期合作伙伴已不能满足,此时企业将会组织一个供应链形成一个“虚拟工厂”,这个供应链是由特定的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组成的,并且由于其成员的特殊性,这个“虚拟工厂”往往是暂时的或一次性的供应链。
3.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ERP系统中的计划主要包括能力计划、采购计划、物料需求计划、主生产计划、利润计划、销售执行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并且整个供应链系统已经完全集成了这些价值控制功能和计划功能。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ERP系统借此将更多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变成现实中可实施操作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ERP的正式命名是在1990年,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在当时流行的工业企业管理软件MRPⅡ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估MRPⅡ的内容和效果的软件包,这些软件包被称为ERP。在最初的定义中,ERP只是一个为企业服务的管理软件,在这之后,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公司SAP在20多年为企业服务的基础上,对ERP的定义提出了“管理+IT”这一革命性理念。
这个理念主要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含义。
①超越了MRPⅡ的范围和集成功能。
②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
③支持动态的检测能力,提高业务绩效。
④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
(1)ERP不只是一个软件系统,而且是一个集组织模型、企业规范和信息技术、实施方法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应用体系。
(2)ERP使得企业的管理核心从“在正确的时间制造和销售正确的产品”,转移到了“在最佳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企业的最大利润”,这种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范围也从制造企业扩展到了其他不同的行业。
(3)ERP从满足动态监控,发展到了商务智能的引入,使得以往简单的事物处理系统,变成了真正具有智能化的管理控制系统。
图1-4 ERP概念示意图
(4)从软件结构而言,现在的ERP必须能够适应互联网,可以支持跨平台、多组织的应用,并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具有广泛的数据、业务逻辑接口。因此,我们今天所说的ERP,通常是基于SAP公司在1990年以后的定义来说的。所谓ERP,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克服企业中的官僚制约,使得各业务流程无缝平滑地衔接,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业务的精确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交易成本。ERP的概念示意图如图1-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