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于相声
第一节 笑的规律
相声是什么?
单口相声大师刘宝瑞先生在《兵发云南》中这样讲:“要按理由说,一个人(说),也可以叫说评书,也可以叫讲故事,干吗还叫相声呢?这里头啊,有个解释。您比方说要是说评书,或者是讲故事,您各位同志不笑,我们也能下台。……加上‘相声’两个字了,单口相声,这样下台就不行了。得怎么样下台啊?就是非得把您逗笑了。”从刘宝瑞先生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相声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使人发笑。相声的这个特征,相声界的另一位大师侯宝林先生在《笑的研究》中也曾提及。侯宝林先生在《笑的研究》中这样讲:“大家喜欢听相声。相声是一种笑的艺术,可以使大家发笑。”于是,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相声是一种使人发笑的艺术。
为什么说相声是艺术呢?因为相声是一种以说、学、逗、唱为表现形式的曲艺。侯宝林先生在《学越剧》中说:“相声演员说、学、逗、唱哪样都得学。”不过说、学、逗、唱是相声的本质借以实现的手段。那相声的本质是什么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研究相声最主要的特征——使人发笑。相声用包袱来逗笑听众。包袱就是指使人发笑的笑料,抖包袱就是指讲出使人发笑的笑话。相声演员吴兆南先生说:“包袱啊,是相声行里的术语。这包袱啊,就是我们说(的)相声的笑点。……编作者采取各种的艺术手段将趣味、可笑的东西给包拢起来,等到时机成熟,演员突然把它打开,让这些个可笑的东西呢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这么着管它叫包袱。”
那为什么相声能逗笑听众呢?刘宝瑞先生在《兵发云南》中这样讲:“相声这个形式,这个艺术啊,我们随便说,就可以夸张一些。因为什么呢?非得夸张啊,才可笑呢。……我这一说呀,您就得笑。……说到那儿,话搭话您就笑了。”侯宝林先生在《规矩套子》中这样讲:“逗笑也有逗笑的规律。你看相声里边一般常用的,就是对比的规律最多。对比,或者跳跃。这个事物本身它不可笑,因为在它那个环境里,你看着是合理的。你把它换一个地方,它就可笑了。”对比就是将两个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比如刘宝瑞先生在《假灶王》中,通过表现自己和周围人的不迷信,对比出迷信的人的荒唐可笑;侯宝林先生在《婚姻与迷信》中,通过对比新旧社会的认识和习惯,揭示出旧社会迷信陋习的落后,让听众感到可笑。跳跃应该就是将事物或行为换一个环境。侯宝林先生自己就在《规矩套子》中举了一个例子:在篮球赛中,场外指导要求换人,运动员要做热身运动,这并不可笑,因为它在那个与它相应的环境下。但是,要是这个运动员在公交车上做大幅度的热身运动,那就有意思了。实际上,这就是事物或行为从其应该出现的环境向其不该出现的环境所进行的一次跳跃。
夸张就是放大,放大一样事物或行为直到它大到可笑为止。侯宝林先生在《醉酒》中,通过放大醉酒者的行为,表现出了醉酒者的可笑。还有在《妙手成患》中,他通过放大医术不精者的马虎大意以及他们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荒唐结果,使人听来不禁一笑。
除了夸张、对比、跳跃之外,使人发笑的手段还有很多:联系、反常、揭露、误解、出奇。
联系是将两种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结在一起,使人感到十分荒唐可笑。比如刘宝瑞先生与郭全宝先生在《批聊斋》中,他们把《聊斋志异》分别与赵树理、曹雪芹这二位毫无关系的人联系在了一起。还有,侯宝林先生在《文昭关》中,将北宋的佘太君与讲述南宋岳飞抗金故事的京剧《满江红》联系在了一起。在《歪批三国》中,他还将三国时字文远的张辽与宋朝的张文远联系了起来。这些奇怪的联结让人觉得很可笑。实现联系的手段就是联想,通过谐音、重名等,人们会产生联想,把毫不相关的几个事物联系起来。事实上,联系和跳跃很像。联系是将一样事物与另一样毫无关系的事物联结在一起,而跳跃则是将一样事物与和它毫无关系的环境联结在一起。
反常就是故意违反常理。刘宝瑞先生在《韩青天》中就使用了很多反常的手段。刘宝瑞先生的《韩青天》中,通过表现民国时期的山东军阀“韩青天”即韩复榘的荒唐演说,讽刺了那些军阀,也逗笑了听众。相声表演中经常见到反常的表现手法。比如,侯宝林先生在《戏剧杂谈》中说自己三十八岁,却研究了戏剧五十多年。在《歪批三国》中——不管是在侯宝林先生的版本中还是在刘宝瑞先生的版本中——也多次用到这种手法。歪批嘛,就是不按常理地、胡乱地对事物进行解释。
揭露是对表面合理的事物进行深究,以剥去其合理性。侯宝林先生在《妙手成患》和《笑的研究》中,对“笑一笑,十年少”这句俗语做了深究,将这句话的荒唐方面加以揭露。他假设这句话是真的,然后将其后果展现给听众,以使人发笑。当然,这里的揭露并无讽刺之意。在《猜谜语》中,郭全宝出了四个谜语,谜底是四味中草药:“眼看来到五月中,佳人买纸糊窗棂,丈夫贸易三年整,一封书信半字空。”侯宝林先生问他答案时,他给出了很合理的答案:“头一句话是‘眼看来到五月中’,打一味中草药叫‘半夏’。……一年不(是)十二个月吗?正(月)、二(月)、三(月)为春,我说是‘眼看来到五月中’,四(月)、五(月)、六(月)为夏,五月中呢,五月的中旬,刚刚过了个半个夏天,所以这药材叫‘半夏’。……第二句话是‘家人买纸糊窗棂’,打一味中草药叫‘防风’。……佳人买纸糊窗户,防备着往里刮风。……‘丈夫贸易三年整’,打一味中草药叫‘当归’。过去有这么个规定,出门贸易三年头上应当回来。……‘一封书信半字空’,打一味草药叫‘白芷’。……‘一封书信半字空’嘛,打外边来了一封书信,打开一看,上面连半个字都没有,白纸一张。”而侯宝林则将这四个谜底的合理性给完全推翻了,他这样问:“那要闰四月呢?……夏天都过了一半了,应该改纱窗了,你再糊窗户热呀。……那要他(指在外贸易的丈夫)在外面又结婚了呢?……来一封信连半个字都没有,那邮局怎么给送来啊?”侯宝林通过将谜语中的不合理性揭露出来,达到了让听众捧腹大笑的效果。
误解常见于单口相声中。单口相声讲的故事,一般都会充满巧合、奇遇。相声演员这是想通过巧合和奇遇,来制造出让人莞尔一笑的误会。在刘宝瑞先生的《黄半仙》中,老黄被误以为是神机妙算的半仙。在他进宫给皇上算卦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机缘巧合,让大家都误以为他真会算卦。这些误会让作为旁观者的听众听来可发一笑。其他的手段有的也能为单口相声所用,有的则不太常见。例如,联系、揭露在使用时,有时需要旁人帮忙。要想促成两种事物的联系,就要通过联想,而要激起联想,有时需要提示。当然,有时相声演员也可以当自己的提示者。揭露一般也需要陪衬,毕竟哪有自己揭露自己的呢?不过,揭露谚语、陋习这类事物,一个人是可以做到的。对俗语的揭露有时并没有讽刺的意思。相声演员有时仅仅是通过对俗语进行深究,来展示其中的夸张成分,以此让听众发笑而已。
出奇就是出乎意料。在刘宝瑞先生的《扒马褂》中,刘宝瑞为了给“债主”马季解围,对他的胡说八道做出了很多牵强的解释,使听众捧腹大笑。那出奇和反常是一个意思吗?不是。反常是违反常理,有出人意料的性质。而出奇,则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此出奇和反常一样,都与揭露——捧哏对逗哏抖出的包袱的揭露——联系密切。在侯宝林先生和郭全宝先生合说的《猜谜语》中,二人互相出谜语,谜底都让人意想不到。在最后,侯宝林给郭全宝出了“半夜叫门问声谁”这个谜语,但二人在谜底到底是什么这件事上发生了分歧。郭全宝坚持认为谜底是“我”。于是,二人模拟了谜语的场景,郭全宝想要让侯宝林承认“我”这个答案是正确的,而侯宝林每次给出的回复都出人意料,不承认“我”这个答案是合理的。这些都是出奇。当然,一般这种出奇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毕竟,完全符合常理,就既不出奇,也不可笑了。
这些抖包袱的手段使用起来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交织、融合,共同为相声效果服务。
但是,相声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首先需要对相声的表现形式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