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
地理
唐代彩色釉陶总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名称由来在于其主要烧制于唐代,并且当时烧制品的色彩大多是橘黄、草绿、乳白三种颜色。古代唐三彩制作的主要地区为唐代的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二十世纪初,伴随陇海铁路的修建,洛阳附近的部分唐墓被发现,墓室中造型精致、色彩斑斓的陶器引起了世人的震惊和赞叹。唐三彩因此开始走入大众的视野,并且日益被世人瞩目。
历史
唐三彩谱写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低温颜色釉瓷器的精彩篇章。唐三彩普遍被认为创烧于唐代,但唐三彩制瓷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已经具备了烧制唐三彩陶的基本条件。据考古资料显示,近年在河南济源发现的两汉墓,出土了大量工艺精美的“复色铅釉陶”和“复色彩釉陶”。作品以红、绿色铅釉为主流,并将两种釉色集于一身,互相浸润。能利用完全不同的色系,烧制成如此和谐、鲜艳的陶器,是需要较高技术的。复色二彩施釉法不但有创意,更为唐三彩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唐三彩的烧制成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唐三彩文化的波澜与唐朝的兴衰演变紧密相关。初唐的创始、盛唐的发展、安史之乱后的衰退,唐三彩文化伴随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兴起、发展并最终走向衰落。
盛唐时期,各百官王权盛行厚葬之风,这造就了唐三彩的兴盛。盛唐时期,人们喜爱仪表仪态更加丰腴的形象,唐三彩也继承了这一风格,人物俑的形象无一不充盈着富态和饱满的精神魅力,栩栩如生。
虽然唐三彩随着唐代晚期的衰落逐渐失去其绚烂的魅力,但是它对于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不仅仅是对于三彩器的影响,元明时期的琉璃、法华,明清时期的五彩、珐琅彩也都与唐三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工艺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其工艺流程基本上分为选料、成型、素烧、施釉、釉烧、开相六个环节。
唐三彩所选胎料多为白色瓷土,需质地均匀、松软适度、颜色纯正。
唐三彩虽然以其独特绚烂的釉色而独具一格,但造型作为釉料附着的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其成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雕塑、模制、粘接、轮制四种。唐三彩的人物和动物形象都有着风格典雅、丰满圆润的特色。
唐三彩采用二次烧成法,即先素烧,温度在一千一百五十摄氏度左右。素烧完成后进行施釉,釉料的主要成分是金属氧化物,不同的金属元素经过釉烧使器物表面呈现出绿、黄、褐、赭、红、蓝、白等多种色彩,更可以通过不同的施釉手法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效果。素胎经过施釉后,进行第二次烧成,温度在一千摄氏度左右。因为唐三彩彩釉在烧成时流动性大,所以在塑造人物或人面兽的头部、面部时不施釉。这些器物经釉烧后,面部还要增加一道“开相”,即彩绘工艺,以增强器物的逼真感。
传承
唐代三彩釉料使用低温铅釉,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因此三彩多局限于厚葬盛行的唐代墓葬明器,实用器物并不多见。宋代简约的文人文化也制约了三彩的发展,直至近现代,在仿古、高仿研究及出口装饰工艺的推动下,三彩才得以再次恢复。古代传承多以师徒传授为主,但明确记载并不多见。非遗保护以来,部分传承家族谱系得以梳理清晰,以高家三彩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