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党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政党是在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取得国家统治权,建立起资本主义议会制度。资产阶级政党的前身或者说萌芽,首先在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英国产生。
早在13世纪中叶,英国就出现了在英王御前会议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议会”。14至16世纪,英国资产阶级代表以“平民”的身份参加议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17世纪70年代,英国议会在讨论王位继承问题上发生争执,代表资产阶级及新贵族利益的辉格党和代表旧的封建势力的托利党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虽然当时它们还只是英国国会中的不同政治派别,但从历史渊源上看,它们就是政党的前身。
19世纪30年代,英国议会通过了《选举改革法》,使得选举者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一个政党要想在选举中获胜,就必须通过不断增强自己组织的力量以扩大其影响力。辉格党和托利党为了争取选民,竞相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自己的组织。1833年,托利党改名为保守党;1839年,辉格党更名为自由党,具有近现代意义的政党正式形成。
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后,在美国议会中也曾首先出现联邦主义者(或称联邦党)和反联邦主义者(或称反联邦党)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分别演变成为民主党和共和党。
孙中山先生1905年创立的中国同盟会,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资产阶级政党。早期的资产阶级政党产生和活动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当时,它们所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是革命的、进步的阶级。而在资产阶级取得统治以后,资产阶级政党便成为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特别是在帝国主义阶段,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激化以及帝国主义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矛盾的日益发展,资本主义各国的资产阶级政党一般都逐渐趋向保守甚至反动。
无产阶级政党是后于资产阶级政党而产生的。工人阶级作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伴生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的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使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学说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无产阶级政党。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联合多个无产阶级政治组织成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并明确了自己的纲领、路线和组织原则,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自此成立。
1898年,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工党正式诞生。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了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191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更名为俄国共产党,在谈到其更名原因时,列宁指出,“改为共产党能够集中地反映工人阶级政党的本质、任务、目标及思想体系”。
1918年1月到1922年末,欧洲有包括芬兰、德国、英国等在内的27个国家纷纷建立了共产党。在第三国际的帮助下,亚非拉的一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中国、日本、蒙古、印度、南非、埃及、阿根廷等国家也都相继建立了共产党。到20世纪30年代末,全世界共有共产党(其中少数称工人党、劳动党)69个。
二战以后,东欧的绝大多数国家,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等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定义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政党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而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次,政党是一个阶级的组织,“在多数情况下,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它是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根本利益,并领导一定阶级或阶层为夺取或维持国家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再次,政党是有组织、有纲领的政治组织。政党的政治纲领、组织成员、章程和机构以及一批有权威的政治领袖作为领导核心的存在,是政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最后,政党是以取得和维护政权为目的的政治组织。政党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纲领,就必须参与政治过程,控制国家政权,通过和平的议会斗争或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并在夺取政权后致力于民主性政党的建设。
从政党的本质属性出发,可以看到,政党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政党都有自己的政治纲领以及为实现纲领而制定的行动路线和政治策略。第二,政党都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第三,政党都有组织系统和领导机构。第四,政党都有组织纪律。第五,政党必然拥有一定数量的党员。第六,政党一般都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以政党的阶级基础为首要标准,同时参考政党的意识形态标准,可以把世界上现有的政党基本上区分为四种类型,即资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和民族主义政党四类。
总体看来,可以将现代政党的各种作用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凝聚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发展壮大政治力量。第二,影响和领导政治生活,监督或控制国家权力。第三,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影响国际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