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阅读速度和效率的因素
根据以往的数据统计,大多数未经训练的同学,阅读速度大致在400字/分钟左右,实际上这个阅读速度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现在的阅读需求。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阅读速度慢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音读占据主导地位
什么是音读呢?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带有声音的朗读。比较常见的情景是在上语文课时,老师会让大家集体朗读课文,要读出声音,还要整齐划一。当然,朗读课文对我们的专注力、理解能力,甚至记忆力都会有不错的帮助。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要求,容易让我们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无论在看哪种文字类的信息时都会去读。有的时候音读并不是像读课文一样读出声音,而是在心里默读,就好像在读给自己听一样。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在阅读时是不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为什么这种情况会影响我们的阅读速度呢?因为我们每个人说话的速度是有一个范围的,大多数人1分钟说300字左右,语速稍微快一点的人能够说400~500字,更快一点的,像“中国好舌头”华少,1分钟大概能够达到800字左右。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阅读时只要音读占据主导地位,阅读速度就一定会受到限制。
说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如果不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出声音,是否会影响我们对文字的理解呢?先举个例子,一幅画上有山、有水、有动物,当我们的眼睛在看、大脑在解析的时候,不需要对自己说:“嗯,这是一座山,山上面有绿树。哦!山脚下这个长长的、蓝色的是河流。咦?在河流的旁边有一个四只爪子的、毛茸茸的动物,这个动物是一只老虎……”赏画的过程是不需要“读”一遍的,我们的大脑会整体接收画里的信息,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分解赏析。
回到阅读中来,我们所说的传统的阅读过程,是经过视觉中枢,然后在大脑中读给自己听。在“读”的时候,需要先经过语言中枢,然后经过听觉中枢,也就是听到声音,最后再进行理解和记忆。这个过程其实是比较复杂的,中间的两个环节也是不必要的,因为我们只是希望眼睛看到的内容,能在大脑中快速记忆和理解,不需要读,也不需要听。这就是全脑速读最基本的理念——眼脑直映阅读法,就是把眼睛看到的文字信息当作图像,当作一个整体,传送到大脑中去做整体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2.左右脑不平衡
第二个影响阅读速度的因素是左右脑不平衡。如前文所讲,人类的大脑皮层分为左脑和右脑两个半脑。这两个半脑的主要功能是不同的,左脑主要负责语言、文字、逻辑、线性思维,又被称为语言脑或者逻辑脑;右脑主要负责声音、图像、想象、创造、发散思维,又被称为图像脑或者想象脑。将左右脑连接在一起的部分叫作胼胝体。左脑和右脑之间如果想要配合得更好,胼胝体传输信息的速度就要更快一些,就像两个半脑之间的高速公路一样。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左右脑不平衡呢?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大脑的发育是不可逆的。总体来说,在6岁以前,我们的阅读、记忆和思维,主要是以右脑图像化的方式为主,随着语言系统的逐渐完善,左脑的功能逐渐发挥主要作用,也就是线性思维、逻辑思维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记忆也慢慢从图像化的记忆转变为逻辑和理解性的记忆。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学习过程对大脑的影响。学校里学习的科目和内容遵循了大脑的自然发展规律,小学阶段学习的主要科目有数学、英语、语文,到初高中才有物理、化学等。然而这些科目都更加注重逻辑思维、线性思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比较容易忽视右脑的图像化记忆和理解的功能,长此以往,大多数人都是以左脑思维为主,进而造成了左右脑不平衡的状态。就好像我们放弃了两条腿走路,而用一条腿蹦蹦跳跳地前进一样,虽然在前进,但是速度很慢,而且容易摔倒。
阅读是学习知识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但如果左脑和右脑之间相互配合的能力不足、效率低,就会导致我们在阅读时总是以线性思维进行理解。比如,我们在阅读时总是会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地阅读,再去理解,然后再消化一整句话;对于整篇文章也是一样,一句一句理解,然后再理解整篇文章。这样的阅读不仅效率比较低,而且在理解过程中很容易会出现偏差。所以有时候一篇文章读到最后才发现,原来之前理解的是错的。
我们希望学习的阅读方式是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和整体感知,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右脑的功能,使用图像化的理解记忆策略,在后面的章节里会着重分享这部分内容。
3.眼部基础能力弱
短跑运动员跑起来像飞一样,为什么我们跑起来没有那么快呢?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身体结构不同,肌肉密度也不同。没错!就是身体的基础不一样,肌肉力量和爆发力不同。
在奥运会上有一个项目是“飞碟射击”,这个项目需要参赛选手在飞碟飞出的一瞬间,用眼睛迅速捕捉到飞碟,然后抬枪命中,整个过程对眼睛的灵活度和肌肉力量的要求非常高。阅读也是一样,阅读速度不够快的原因就是眼睛的灵活度和眼部肌肉的力量不足。
我们平时在阅读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多看一会儿书,就会觉得眼睛疲劳,有时还会觉得酸痛,甚至有的人看书久了还会流眼泪。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眼部肌肉缺乏有效的锻炼。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我们的身体缺乏锻炼,突然一次健身或者跑步之后,四肢就会很酸疼,但是如果坚持锻炼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感觉就会越来越少。
阅读也是一样,看书的时候,眼睛冲在第一线,是最辛苦的,而且眼睛要一直保持“停”“动”“停”“动”的运动状态(如图1-2),如果缺乏锻炼,就会酸痛。下面教大家一个可以在平时就做的练习。
图1-2
首先,两只手做点赞的手势,放在身体前,手臂伸直,比肩略宽一点。接下来,头不要动,让眼睛在两个大拇指之间左右移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证头不能动。这个训练平时可以多做一做,对眼睛是有好处的。当然不仅可以左右做,还可以上下做、斜着做。
4.视幅范围狭小
上文我们分享了,在阅读时眼球并不是连续不断地移动,而是做不均匀的、忽动忽停的跳动。这种快速的眼球运动叫作“眼跳”。在迅速的跳动中间,存在着时间稍长的停顿,这种停顿在阅读上称作“眼停”,也叫作“注视”。这些现象,法国眼科专家儒伐尔在1906年以前就已经注意到了。
由于纸上的文字是静止的,所以,在看书时,眼睛也必须保持相对静止。但是,看书要连续看许多文字符号,眼睛又不能不动,这显然是个尖锐的矛盾。只有按照动、静的顺序合理安排眼睛的动作,才能解决这个矛盾。为了看清楚一个文字或一个词组,眼睛必须静止;而后又必须迅速转移,以便看清楚下一个文字或词组,看时又要静止。如此循环往复。因此,眼睛必须接受一定的训练,动静结合,有效地运动。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眼睛在“注视”时,是不是每次抓取的信息越少,阅读速度就越慢呢?没错,就是这个概念,这一点在高效阅读中被称为“视幅范围狭小”,就是说大多数人在看书的时候,每次“注视”抓取的信息是比较少的。有关汉字阅读的研究还表明,在阅读时,每次眼停最多可见6~7个字,最少不到一个字,因为有时一个字要经过2~3次注视才能感知。
我们计算一下,比如一篇1000字的文章,如果一眼能看4个字,按照一个平均值来算,需要看250眼才能看完一遍。如果我们将视幅范围提高到一眼看8个字,只需要125眼就能看完,这样阅读速度就提高了一倍。
这是理想化的一种推算和状态,从科学的角度能否证明呢?
实验结果表明,在0.1秒时间内,成人一般能够感知6~8个黑色圆点(如图1-3)或4~6个彼此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也就是说,一分钟可以平均感知到4200个点。如果把一个点看作一个字,那么,一分钟就可以平均看4200个字。这是未经过训练者的能力。
图1-3
美国空军心理学家和战术教育专家用速视仪进行的训练证明,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以在1/500秒的时间辨认4个英文字母,那么,一分钟即可辨认120000个英文字母。根据统计,英文单词的平均字母数为6个,也就是说,经过训练的人可以在一分钟内辨认20000个英文单词。
所以,对于想要高效阅读的人来说,扩大视幅范围要比加快眼球运动速度更为重要,如果这两个方面经过正确的训练,同时提高,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