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胡奈赛热爱教学,喜欢当老师。还在中学的时候她就发现了自己这方面的才能和兴趣。上海市团委组织青年教师给青年们上团课,还是小姑娘的胡奈赛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发现三尺讲台和手中握着的教鞭对她有一种魔力。从那一刻起她就明白了,自己此生注定是要在三尺讲台上度过了……
后来,果然如此!
胡奈赛当助教时是22岁,时间是1956年。
从22岁到84岁,胡奈赛的一生,有62年在三尺讲台上度过。当年,她是交大机械系铸造专业毕业留校任教的。从前面讲的胡奈赛教授的经历我们知道,她一定是那种党让她西迁,她就会打起背包就出发的热血青年。没错,胡奈赛正是这样。今天一些为物质而活着的人恐怕很难理解当年的钟兆琳教授、周惠久教授、陈学俊教授,也很难理解胡奈赛、朱继洲和马知恩这些当年年轻的一代。那个时候,他们个人的人生选择、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和国家的选择、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那是共和国的初年啊,他们的祖辈、父辈和他们自己都刚刚从中国长期的战乱中,从中国100多年的衰败和颓废中走出来,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国家,他们就一心想要和这个国家共命运了!
这从他们最初的职业选择就可以看出来。
胡奈赛,一个女孩子,一个名门望族的江南女子,怎么会去学机械系的铸造专业?她学习那么好,那么出类拔萃,如果她像她的堂伯父们那样,去当一个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似乎才更合理一些。
胡奈赛说:“那是什么年份啊,1952年!”
1952年,胡奈赛18岁,要报考大学了。对她来说,除了一腔热血想要报效祖国以外,她的人生目标没有其他选择。1952年,在基本解决了第一次“台海危机”以后,新生的共和国决心要治愈长期以来的战争创伤了,也就是战后重建。整个国家都朝气蓬勃,国民经济处于全面恢复和发展时期。国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个时候,对于国家来说,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工业建设方面的专门人才极度匮乏。国家太需要工科大学生了!有些数字我们今天的许多人也许不知道,但在当时,对准备报考大学的胡奈赛他们来说,这些数字让人刻骨铭心——
国家估算,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需要30万左右工程技术人员。
而当时见习技术员以上的技术人员只有14.8万人。
足足差了一半以上。
特别是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项目基本上都属于重工业。
国家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重工业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中之重。
中学毕业生胡奈赛在明白了这些以后,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交通大学机械系铸造专业。
胡奈赛那时候正谈恋爱。她毕业分配留了校,恋人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北京第一机床厂做助理工程师。不用说,交大毕业生一去就是厂里的业务骨干。工厂把他派到了古巴,打算援外任务一完成,马上把他放到厂里更重要的岗位上。胡奈赛到了西安,恋人怎么办?这个工厂是死活都不愿意放他,说为什么不能让姑娘到北京来呢?我们工厂也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啊!这倒也是。胡奈赛如果调到北京,北京第一机床厂一定会非常欢迎的。胡奈赛如果到了北京,不更好吗?为什么非得让恋人跟着她去西安呢?
这倒的确是个问题。为什么?
胡奈赛说:“为什么?这个问题好像我们两个人从来就没有商量过。我们的概念就是,哪里艰苦去哪里。西安艰苦还是北京艰苦?肯定是西安艰苦,那他就跟我到西安。”
胡奈赛到西安三年后,1960年,分隔两地的一对恋人终于在北京举行了婚礼。婚礼之后两人又分隔两地两年。到胡奈赛西迁后第六个年头,夫妻终于团聚了。
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观点去看当年的胡奈赛夫妇,我们会说什么呢?北京、上海都是一线城市,条件都比西安好得多。而他们先后放弃了两个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西安这个二线城市。
这,就是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