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札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十四、努力做有情怀的价值引领者

当然,这不是专门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的,但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尤甚,特别是“概论”课教师。因为“概论”课的内容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而这些领域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演绎着不同的故事,值得教师去留心、关注,去赞扬或批判。

那什么是“概论”课老师的情怀呢?这个三言两语还真难说清楚,先讲些故事吧。

故事1:十八大召开的最后一天,笔者和全国约40位参加教育部骨干教师培训的“概论”课教师正在成都返回北京的火车上。因为最后一天涉及政治局常委的产生,所以大家在火车上一路谈论,聊十八大,聊可能的人事变动情况。等真正的政治局常委名单产生之后,一行几乎半个车厢都激动起来,大家互相传递着信息,互相交流着看法,大家说一些“没想到”,也说一些“我猜到”,车厢里欢呼雀跃。而当笔者路过另外一节车厢打水时,却发现那里平静如水,即使有人关注,也是手机查看,心情与笔者所在车厢的这群老师自然无法相比。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种情怀,说大,是家国情怀,说小,是教师的情怀。

故事2:张静如先生是笔者的恩师,党史界的权威学者,上过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2010年10月,笔者入驻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博士后流动站,忝列先生门下。入站之后,往返于西安和北京,又多次向先生请益。记得一次去看望先生,推门进书房,见先生正埋头写作。写字台中间铺着一沓子稿纸,稿纸的一侧堆满了一尺高成包的草药,另一侧是一尺多高的杂志和书籍,烟灰缸在稿纸的前方,堆满了烟蒂,水杯在右手边,杯底还残留着半杯药渣,而烟雾缭绕上空。在书山文海中,在烟雾弥漫中,杖朝之年的先生悠然自得,用最原始的方式做着最前沿的学问。几年过去了,那个场景总是浮现在笔者眼前,难以忘怀。

当笔者提交出站报告给先生的时候,先生已经生病,身体变得消瘦,不过思维尚清晰,只是说话难以连贯。有时候心里清楚难以表达,最后欲说又说不出来,先生只好摆摆手,黯然不已。先生说,自2015年下半年生病以来,已经不能写东西,甚至看东西都费劲,真是“糟糕透了”。一个本应该游山玩水、含饴弄孙的老人,生病之后,最大的遗憾竟然是不能写东西、看东西,让人心酸又感动。等最后一次见先生时,先生思维已经大不如以前,难以交流了。师母说,最后先生写不成东西,就是拿着放大镜看《人民日报》,借以消磨不能为文之苦。

故事3:靳英辉教授是笔者的老师,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己读研究生的时候,他给我们讲授邓小平理论专题研究课程。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有一次笔者的一个同学站起来,讲了一个代表着很多人的看法、然而实际上是误读、错读的观点。这位同学原来是学理科的,后来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研究生,可能多少对这个学科有点隔膜,提出这个观点也不为奇怪。当时,靳老师有些激动,立刻放下讲授的内容,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详加阐释,我们就见汗水不停地从老先生脸上流下来。还是靳老师。笔者硕士毕业后读了博士,而他已经退休了。偶然一次遇到当知道笔者研究生态问题时,老先生拉着手亲切提醒:要注意绿党的东西,这问题值得注意。一位退休的老人,还关心着学术。靳英辉老师退休后到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任职,曾经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基础课老师,我想是实至名归的。

故事4:贾必章教授是笔者入职时学院委任的教学辅导教师,任教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退而未休,现担任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督导。原来笔者在北校区住的时候,要坐校车到南校区上课,贾老师也是。坐车上课,坐车回家,总是会碰在一起,聊会天。在一起,总是会说起哪一部分课程怎么上,哪一部分内容教材安排有瑕疵,以及当前国家发生了什么。上了一下午课,站了几个小时,坐在校车上还谈论上课的事情,这就是一种情怀。贾老师退下来的第一年,我们去宝鸡参加全省的“概论”课备课会,住在一个房间,一起参加活动。会议期间,刚好是南海局势紧张的时刻,每天晚上休闲的时候,我们就会看会儿电视,选定的唯一的台就是凤凰卫视。更让笔者惊讶的是,贾老师对南海局势及各家观点如数家珍,点评尤其到位,我真是自叹不如。也是在这次会上,外校的一名博导主持了省教工委的项目,编写“概论”课教学设计。基本功成,教工委组织大家讨论一下。那位博导介绍完情况后,主持人问:大家有什么意见、看法或者建议。这位博导可能事务繁忙,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提供的书稿确实有些疏漏,甚至是硬伤,她在讲述的时候,下面就有小声议论,但是当主持人提出来的时候,大家顾忌面子,就没有人站出来了,当然除了贾老师。贾老师从容站起来,有理有据地讲了几条,博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那位博导虽然有点难堪,也解释几句,但是对于提出的修改建议,却是甘愿接受的。一位退休的老人,本来开会应该是散心的事情,或者就是换个地方遛弯的事情,然而却如此认真,也是情怀使然。

故事5:夏永林教授是笔者的领导,曾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因为夏老师和笔者都上“概论”课,课程很密集,入职的时候总想忙里偷闲去听他的课,最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去成。听研究生说,夏老师第一次上课就“把我们班同学都征服了”“上他课不犯困不走神”。夏老师是学校为数极少的文科教学名师,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位校级教学名师,果然名不虚传。笔者真正关注夏老师的是“老夏说课”。“老夏说课”是夏老师开发的,以微信公众号为主要形式、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要内容,涉及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国家大政方针、时政要闻解读的自媒体平台,刚一出现就受到各个层面的好评,现在成为教工委、学界同仁熟知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品牌。“老夏说课”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但是始终贯穿其中的是情怀。说的是课,也是事,而最终说的是情怀。仔细去阅读“说课”的内容,或长或短,或点评时事,或言说故事,而蕴含其中的是夏老师的家国情怀、人民情怀和师者情怀,传递的是正能量,产生的是正效应。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位博导、也是我的师兄,有次专门打电话问我:“‘老夏说课’是不是你们学校的,很有新意。”“说课”看似简单,实则难矣,非有扎实学科素养、丰富教学经验不可。夏老师举起了旗帜,树立了典范。

故事6:陈鹏联老师也是我的领导,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政部副主任、“概论”教研室主任、支部书记。陈老师出生于陈忠实描写的灞桥河畔,来自农村,也是性情中人。根据笔者的了解,陈老师看个电视剧也会唏嘘半天,说不定会泪流满面。我也没有听过陈老师的课,偶尔听到的花边新闻,也是学生传递过来的。比如研究生的专业课,陈老师是极少数上课还拖堂的人,弄得学生埋怨“陈老师太认真了”。“认真”,是种态度,也是种情怀,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这个职业,不喜欢上课,怎么会那么敬业呢?偶尔有一次,我课间休息的时候,路过陈老师的班级。陈老师正“慷慨激昂”,和平时说话语气完全不同。平时在一起的时候,陈老师就是和蔼的大姐,说话并不高声,语速不急不缓,让人如沐春风。没想到讲课的时候,陈老师完全变了一个人,声音洪亮,语速比平时快了很多,说话如雨打芭蕉,又如战场击鼓。难怪陈老师自己也感慨,上课的时候“忘我”,下课的时候“本我”,腰酸背痛,上楼都费劲。去北京参加教育部的培训,陈老师总是带回来很多信息,其中多有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对于主讲人的价值倾向,她有自己的判断,反感为博得听众喝彩而丧失基本立场的做法。

这些故事启迪我们思考,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重要的是什么。现在很多教学方面的竞赛,大都在技术、技巧方面打转转,缺乏对情怀的关注。之前笔者曾经任学校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的教师评委,有段感想,摘录如下:

说句实在话,“教无定法”没有错。术业有专攻,每个评委并不一定听懂竞赛者的课程,但是犹如戏院里观众看戏,也总能发现些端倪,看个子丑寅卯出来,最终并捧出个角来。而观众之所以说好,应该有一些共识,其中合适的词汇是美,就是看着舒服,听着悦耳,心里有共鸣。家乡很多老人目不识丁,但是当播出茂腔戏的时候,人物一出来便知道好坏,这就是大众审美。

两天竞赛下来,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场面很隆重,也很欢快,特别是一等奖的获得者直接晋升副教授,更是乐不可支。但是说句实在话,笔者从头至尾听下来,鲜有让人感觉到美者。普遍的感受是,技的东西太多,道的东西太少,缺乏大学气象,犹如中学授课。

比如,一位一等奖获得者,女性,讲数学的,板书和PPT的结合很完美,有专家评委甚至认为是到了天衣无缝、无可挑剔的地步,但是明眼人可以看出,分明是多次演练、粉饰的结果,更糟糕的是,该教师基本上每个问题下来都问学生:你明白不?那种神情,那种语气,丝毫不是在大学授课,而是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对话,太公式化了。

还有一位就是折腾公式的,也是一等奖获得者。这一点评委会主任喜欢。该教师讲授完后专家点评,评委会主席一句话:在西电听这位老师上课是学生的荣幸。这点评实在是不敢恭维。有一点不可否认,该教师从头到脚运用板书,论证公式不含糊,不拿教材,用粉笔诠释过程。教师有板书的基本功,这固然可嘉,但是在信息化条件下竟然不借助PPT的运用,导致后排的学生无法看清推导的公式,这又是为何呢?难道仅仅是为了竞赛?另外,自我陶醉式的推导,学生又怎么不会产生审美疲劳呢。

笔者偶尔看看哈佛的网络公开课,或者中国国内的精品课,感觉形式的东西微不足道,关键是授课过程中教师怎么样展现出理论魅力和人格魅力,彰显大学气象或者气魄。这种气象或者气魄,是有学养而成,沉淀而厚重,让人不自觉地沿着授课者指引的轨道前进,最终获益。笔者在读大学的时候,听刘永富教授上哲学课,尽管老师不苟言笑,上课也不幽默,但是从老师挥洒自如的理论阐释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中,总是有所体悟。若干年过去了,我们大学同学聚在一起,谈起老师的时候,依然是敬畏。

中国的大学发展,受工科思维影响很重,将很多事情化成可计量的东西,企图使一件事情科学化。实际上,这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现实社会是复杂的,并不是数理或者工程的方式能够解决的,工整是一种美,凌乱也是一种美。读《中国书法》杂志的时候,发现上面有个观点是“极丑为美”,想想八大山人,也不是没有道理。

特别是文科课程的讲授,更不能循规蹈矩,死板硬套。记得冯友兰先生讲哲学,就“朋友”这个词讲了几节课,若按照现在的评价标准,这就是课程安排不合理。社会科学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导引下去,恐怕离西方的差距越来越远,因为越来越违背学术精神。真正的授课者,应该实现理论魅力向人格魅力的转化,在纵横捭阖的知识海洋中,取其精华画龙点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益。

这是笔者自己的一点感慨,也是一点看法。罗素曾说:“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这是作为哲学家的罗素的情怀。而中华民族也一直有着士的传统、士的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直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直是知识分子的呐喊。1935年,日寇魔爪伸向华北,其天津指挥部和兵营就设在南开大学与南开中学之间的海光寺。这年开学典礼上,张伯苓问了全校师生三个问题:一问:“你是中国人吗?”师生答:“是!”二问:“你爱中国吗?”师生再答:“爱!”三问:“你愿意中国好吗?”师生又答:“愿意!”“三问”震撼心灵,激起全场共鸣,爱国斗志在师生心中燃起。这是张伯苓校长的志士情怀,它感动了河山,感染了师生。而所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情怀,笔者个人觉得应该是种状态:怀有家国情怀、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怀有对专业、职业和事业的自豪感,时刻关注着现实的世界,从缤纷芜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规律和本质,并融入自己的教书育人活动中,以真、善、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影响学生、影响周围的人。这种情怀以职业自信、理论自信为基础,以传播正能量为己任,极力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万里长城”,或者说是阵地。而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自己践行的价值观和自己宣扬的价值观趋向一致,即是人以载道,道以人传。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者,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实际上,马克思的所有政治活动、学术活动都是围绕着自己的理论和理想进行的,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着自己的理论和理想。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曾经转述过金岳霖先生的一段话,大意是:就哲学家来说,知识和品德是不可分的,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哲学家只是载道的人而已,按照所信奉的哲学理念去生活,乃是他的哲学的一部分。大抵也是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

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给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勉励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因为大赛是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承办的,而这封信也是西电校友策划的,所以回信就有了特殊意义。为了深入学习回信精神,学校启动了“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西电人”大讨论。为营造好大讨论活动氛围,学校宣传部特开设专题,面向学校一线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和广大干部等约稿,围绕“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西电人”表观点、谈感受、展视野、话情怀,分享西电人的“三有”故事。笔者应约写了第一篇,题目为“做有情怀的价值引领者”,原文如下: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我认为所谓的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就是有情怀,而所谓的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是要做有情怀的价值引领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本质上就是做人的工作,而做人的工作是最难的。要做好这个工作,固然需要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学方法的创新、考核方式的改变等等,而最为重要的,则是情怀。因为只有有情怀,才能化职业为事业,一往无前;只有有情怀,才能化枯燥为乐趣,醉心其中;只有有情怀,才能化艰难为动力,不懈创新。如果没有情怀,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仅仅是看成单纯的知识传授,没有与学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或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评价仅仅等同于到课率、抬头率,缺乏对学生获得感的尊重和考量,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成了工具性课程,完全被矮化,与国家、人民、高校管理者和老师的期望效果差之远矣。

做有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大学,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崇高的使命需要崇高的理想信念的支撑才能完成。习近平总书记说:“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尤其如此。“在马学马、在马研马、在马教马、在马信马、在马爱马”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要求,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恪守的职业底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四个自信”的宣传者和信奉者,用实际行动树立起人生的道德标杆,用人格化的方式彰显理想信念的力量。不仅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始终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通过知识传授和个人魅力影响学生,帮助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引导学生把对崇高理想的遵从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

做有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帕克赫斯特说,“生活的意义在于有所追求”,而这种追求则有进步和落后、高尚和平庸之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宣讲的理论蕴含着真善美,教导学生做人做事追求真善美,那么自己的精神追求也必然且应当是真善美的,否则,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大谈人生境界,而实际生活中自己却生活邋遢、颓废,这怎么会有说服力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最难做的,因为它要求人如其文、人如其言、言行一致,既要人品高尚又要知识渊博,既要是布道者又要是践道者。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追求的精神境界不应是虚无缥缈的,其彰显于对事业的追求之中,在塑造学生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价值,并在这灿烂学生人生的过程中灿烂自己的人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高尚的精神追求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境界,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用自己的语言、举止、行为引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遵从,在引领学生成长中升华自我。

做有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自觉的家国担当。心系时局、怀抱民生是职业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担当,家国之念、赤子之心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有的基本品格。思想政治教育首在爱国主义教育,而要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有家国情怀。这种情怀,体现在始终坚持国家和人民的立场,根据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意愿去评判是非曲直、义利得失;体现在始终关注国际国内局势和民生大事,并自觉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体现在始终胸怀对国家之爱、人民之爱、事业之爱并倾注于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始终与共和国同行,将个人的知识、智慧融入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中,服务国家和人民。这种家国担当不需要常挂嘴边,但是却雕刻在职业的基因里,体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之中,虽不言明而春风化雨。

这虽是应景应时之作,也的确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后来,部分工科老师转载了笔者的短文,并发给他们的学生。作为一个有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复合的知识结构、深邃的洞察能力、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通达的人生态度”。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对于自己即将讲授的这节课,要做“三个自问”:一是这节课与去年相比,有没有进步;二是这节课与同行相比,有没有独到之处;三是这节课之于学生,能否增强他们的获得感。第一问关乎授课态度,第二问关乎授课高度,第三问关乎授课温度,而态度、高度和温度结合起来,才算是完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渊博知识筑牢课堂,生动语言感染课堂,真挚情怀升华课堂。教师要善于把握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问题和方法的统一、教师和学生的统一(“四个统一”为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甚是有道理),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用自己的视野开阔学生的视野,用自己的情怀去影响学生的情怀,实现“一个灵魂触动另一个灵魂”!这是自己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十年最深的体悟,也是始终追寻的目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