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榆林过大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爆竹声中一岁除

“腊月二十一,扫尘当第一;腊月二十二,推碾又压磨;腊月二十三,灶君上了天;腊月二十四,裁下红纸写下字;腊月二十五,扫墓来祭祖;腊月二十六,急忙备酒肉;腊月二十七,剃头洗手脚;腊月二十八,糊窗挂年画;腊月二十九,一切用物都备够;腊月三十日,五香要扑鼻;腊月三十夜,一轮红火升上天。”这是在榆林神木、府谷一带广为流传的童谣《腊月忙》,红红火火中,年到来了。

大年夜史飞摄影

陕北年茶饭

“月尽儿”是陕北人最忙碌的一天,贴完窗花贴对联,忙碌的乡民们有的还要去上坟烧纸,让祖先一起感受年关到来的喜悦。忙不迭地回到家就要开始担水、挖冰块、打扫家、扫院、铡草,做猪肉、做羊肉、做酥鸡、炸丸子、蒸馍馍……

这一天每吃一顿饭,都要放上一挂鞭炮以示吉祥。放炮的美差,自然是这家孩儿的,孩子们往往一挂鞭炮不足兴,吃过早饭后便三三两两结伙揣着鞭炮四下里玩耍去了。“月尽儿”到初一的日子,是百无禁忌的,大家都喜洋洋的,任凭孩子们肆意妄为,他们不用管也无须管,因为年茶饭的香味儿很快就把孩子们吸引回家了。

除夕的晚饭是再丰盛不过了。

油糕的美味儿自不必说,这是年三十桌上必有的。“糕”和“高”同音,陕北人爱吃糕图的就是这个好意头。不光过年吃,平时过生日、款待贵宾的首选都是热腾腾的油糕。油糕的制作原料是陕北特产的软糜子碾成的黄软米。人们压米成面,用水拌湿,团成团,上锅大火蒸熟。此时的糕,又软又黏,其实已经可以吃了,馋嘴的孩儿们会迫不及待切下蒸熟的糕加点糖或者蜂蜜吃上几口。蒸熟的糕面稍微冷却,在不烫手的时候就要在案板上揉,做出各种造型。在榆林,南北县市区的油糕吃法往往不同,南部的老乡们喜欢在糕中包上枣泥馅、豆沙馅捏成三角状或包上蔬菜捏成饺子状,谓之“节节高”,北部的老乡们则喜欢在糕中卷上枣泥再压片,谓之“早高”。糕在油锅里一炸,不仅更香更糯,焦黄的外皮酥脆,还有“炝三十”的寓意在里头,这一炝颇具仪式感,有驱邪避灾的“功效”。

蒸糕雷润耕摄影

丰盛的年茶饭,炸油糕领军,更有烧肉、炸丸子、酥鸡、拼三鲜等特色美食齐齐摆上桌。月尽儿下午这顿年茶饭必须要有剩余,因此种类繁盛,有“五魁”或“八碗”肉食领军,再配上各种炒菜美食。这饭要吃到初一还剩很多,寓意吉庆有余。

在农村,吃过晚饭后,人们会在“灶王爷”“土神”和碾磨上分别上香;在大门内外两侧放冰块、炭块,用于“镇大门”;在家门的两侧放铡刀、擀杖,用于“镇家门”;有的人家会“打醋坛”,在火红的炭块上洒醋,产生醋蒸汽熏蒸家里和室外。根据榆林民间老话,姜子牙封神时,给自己封了个醋坛神,给千家万户禳灾镇邪。其实,春来万物复苏,微生物也开始滋长,“打醋坛”可以杀菌,足见老古人智慧。

除夕夜有些人家会在石磨顶放一碗清水让其结冰,哪方凸起小冰鼓,预示哪方来年雨水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夜深人静时,站在高处看全村的灯笼,灯笼发出的光明亮平稳则预示来年平安吉祥,忽明忽暗则预示来年有不祥之兆;过去在“月尽儿”黄昏开始,有神官、阴阳出山“收法”“品山”“观天象”习俗,现在农村仍有一些闲不住的老汉吃饱后,悄悄出来散个步,在远离村庄的高山上静静观察,观云、听风,细品大自然悄悄给予的各种征兆,预测来年社会、人生、雨水、收成等。

“月尽儿”这天的晚饭会从掌灯时分入席,一直吃到深夜,让人几乎没有多少时间放下碗筷,因为吃年夜饭和守岁几乎是一体的。唐代孟浩然诗中说“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合家团聚、围炉守岁,享受天伦之乐,其中包含的是亲情,融入的是古老的传统文化。“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这是自古以来国人的习俗。守岁是对过去时光的眷恋,也是对新年到来的美好期盼。

在陕北窑洞中守岁、吃年夜饭,通常一家老小围坐在一盘大炕上,炕桌上摆满美食,巧手主妇隔上一会儿会添加一些美食或米酒端给自家的老人和孩子,家中昼夜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断。为了打发漫长的时间,人们会男女老少齐上阵,在年三十晚上包饺子,等到子时一过,再大家一起吃饺子。饺子意味着“更岁交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寓意。人们也会在玩耍、游戏中消遣时间,陕北人除了打麻将、掷骰子等常见的游戏,还有一些古老的纸牌游戏流传下来,如顶棍儿、飘叶子等。熬夜打盹儿的孩子们为了驱走自己的瞌睡虫,会时不时出门零散地放上几个鞭炮。现在电视上有了春晚,人们自然多了一项选择,电视打开,节目演什么不重要,能把欢声笑语带来就行。

凌晨的钟声一响,大多数人就开始迎接自家的灶马爷回家了,一时鞭炮齐鸣叫,礼花四起。

在陕北,送灶的时间统一,迎灶的时间却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的讲究。迎灶的日子,在全国也十分不一,有初一,也有初四,人们有时还会讲究“送灶早、迎灶迟”。在榆林,有的县、市、区人们会在初一迎灶,可能对离家太久的灶马爷有些想念,盼着他和自己一起享用丰盛的年茶饭。而有的县市区,迎灶还会推迟到正月二十三,例如绥德等地,这样自家的灶马爷能放一个长假,更为怡然。总之,一迎一送体现人和神灵之间的关系密切和谐,来往间颇有人情味。

鞭炮声声,年意浓浓。辞旧迎新的鞭炮在陕北被称为“开门炮”,驱散旧年的所有疾病与晦气,鞭炮声越响亮越吉祥。鞭炮声渐渐散去后,家家户户门前铺满炸碎的鞭炮纸,一地碎红、灿若云锦,在红灯笼的映照下,家家户户“满堂红”。

新的一年到来了,陕北人的红火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