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金融生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金融生态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发展,主体之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相互合作与竞争从而提高其自身竞争力,形成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制度形式与调节机制并与环境融合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系统是金融生态主体通过金融生态调节作用,实现与金融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而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是对金融生态系统运行质量的衡量,是指从金融生态系统整体出发,综合考察金融生态主体在金融生态调节工具与手段的作用下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通常我们考察金融生态运行效率主要通过分析金融生态环境宏微观影响因素对金融主体的影响效果,综合评估金融生态系统内外部发展能力,包括金融生态系统经营绩效、资源利用效率、风险管控效率以及区域协同发展效率等,从金融生态整体、金融主体之间、金融主体内部、区域金融差异性等维度综合反映金融生态的发展质量。而区域金融生态运行效率是从我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考察其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差异化程度的。
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金融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不仅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社会的稳定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内外部因素对我国的不确定影响越来越多,国际贸易、资本流动以及资金融通、经营效率还是风险控制都给我们带来深刻影响。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与债务危机对我国金融生态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未来,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必定会面临越来越多的考验与挑战,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内部干扰与外部冲击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从而保证金融生态的健康发展和运行效率提升。20世纪80年代之后,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金融信息、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生态以及运行效率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尤其表现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运行波动过程引发的潜在金融风险凸显,区域金融生态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差异化程度加大。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与国际方面的干扰影响有关,也与我们综合治理有效防范措施不力有关。因此,研究区域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将具有重要理论研究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
早在200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在“中国经济学50人论坛”上提出了将自然生态学引入金融业的想法并引发了学术界对于“金融生态”的研究热潮。“自然生态学”强调的核心观点是关注在生态系统中系统主体与内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显然,可以从生态学思想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我国的金融问题,尤其是研究各金融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金融机构本身如何调节自身效率高低的问题。金融系统本身运营效率的高低,对于推动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决定着金融生态主体能否成长以及区域经济能否稳定增长;金融生态系统的低效率、金融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都将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造成冲击,引发金融危机。尤其在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表现在金融领域,就是区域金额生态发展不平衡、区域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差异化程度增大,这将是我们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我国不同地域之间金融生态环境和区域金融生态效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假如我们用不良风险资产率作为评价标准,我国金融资产不良率水平最好的地区与最差地区之间差距高达20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区域政策,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在这三个经济区域中,金融的非平衡性发展问题尤其突出,特别是在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资金分布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区域经济非均衡性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政策造成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所以在研究金融生态问题时,更多的应该是聚焦与地区层面上的金融生态差异问题。在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的今天,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因素,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的差异性可以通过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高低来阐释,因为它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利用效率、经济发展效率、市场秩序调解效率,而且能够通过金融主体的经营效率来反映金融的发展水平。
开展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研究有利于协调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促进金融生态运行效率提升。以金融生态运行效率评价作为切入点,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与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综合分析框架,通过相关数据实证考察我国区域金融生态的实际运行情况,判断各区域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及趋势。同时进一步考察我国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空间演变特征,从整体上把握金融的空间联系与发展,协调区域金融发展,最终达到调高我国金融生态质量与运行效率的目的。
开展基于空间视角的区域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研究有利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和金融资产质量提升。从空间地域视角去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分析框架,有利于澄清“区域金融生态竞争力差异有多大”“区域金融生态差异的进化发展是什么样”“区域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差异的形成与变化有哪些特点”等问题,从而有力阐释“各区域金融生态运行效率高低”“影响区域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效率的因素”“各因素所影响效果的差异化”“区域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效率空间溢出的存在问题”等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理解各区域金融生态效率的变化因素,获取我国金融生态系统的真实运行状况,找出影响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因素,而且对于促进各区域金融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经济整体健康运行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现有研究将区域金融作为“孤岛”来测度金融生态效率,忽视了金融的空间联系,缺乏必要的空间视角,无法准确真实地反映我国金融行业的实际运行情况。总之,从空间视角研究区域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对于从整体上认识区域金融发展现状与演化趋势、推动区域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金融的协同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张凡是我的博士生,在西安交通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学习4年半,顺利完成了他的学业,他以“基于空间视角的我国区域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研究”为博士论文选题,整理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运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证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历史归纳法与逻辑演绎法对此展开研究,经过开题、预答辩、专家盲审、答辩等环节,撰写了长达25万字的论文稿件,顺利地毕业并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
他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的:第一,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理论与机理分析。首先树立从生态学角度去研究我国区域金融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整个研究过程;接着对金融学与生态学进行研究与对比并梳理出金融生态学的特异性与仿生性;最后对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生态系统各自的特点和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为后面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提供标准。第二,考虑空间异质性的金融生态运行效率测度。在传统DEA模型基础上,采用SBM模型将非期望产出和共同(组群)边界特征构建金融生态运行效率评价模型,借助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测度空间异质性假定下,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两种情形的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第三,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空间关联格局分析。选取中国省际样本,利用全局Moran's I指数对金融生态运行效率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判断要素的属性分布是否有统计上显著的聚集或分散现象,采用局部Moran's I指数描述同类型或不同类型要素的空间集聚程度,LISA集聚地图可以直观地体现不同要素的集聚类型和显著性水平分类。第四,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空间收敛机制分析。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收敛检验,采用空间计量收敛模型对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空间收敛性进行检验。通过对标准绝对β收敛模型就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空间依赖性与空间差异性进行收敛分析,并采用非线性门槛面板模型考察金融生态运行效率收敛的“门槛效应”。第五,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利用空间Durbin计量模型分析各地区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溢出效应,基于溢出形式将本地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对经济—地理距离较近的周边溢出形式划分为空间总溢出、空间直接溢出和空间间接溢出,并测算其大小程度。第六,金融生态运行效率提升与区域协同路径。通过设计优化的地域金融运行方案,对区域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及协调发展进行检验,提出区域金融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该书(也是他的博士论文)选题新颖,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热点问题。作者写作认真,态度科学严谨,工作量饱满,说明下了一定的功夫。该书内容充实,观点创新性强,有些观点可供管理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参考和借鉴,也可供实际工作部门制定实施细则时使用。该书的写作方法科学,运用得当,说明作者系统掌握了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具备独立完成科研任务的能力。该书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写作规范,文笔流畅,数据资料详实,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的好作品。
博士论文完成后,作者要求出版一本专著,邀我作序,我欣然应允,并以此为序。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富有
2017.11.15于古都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