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梁山,一座安葬唐王朝“二圣”的福地。
乾陵,一座许多文人雅士与之有过渊源的胜地。
被誉为“历代诸皇陵之冠”和“天下第一合葬陵”的唐乾陵,是唐王朝(618—907)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628—683)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624—705)的合葬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一对夫妻皇帝的合葬陵,是唐代帝王“因山为陵”葬制的典范。乾陵陵园位于陕西乾县城北6千米处的梁山上。其居梁山,自周秦即为名胜之地,昔周太王(古公亶父)逾梁山而奠八百载弘基,秦始皇抵梁(山)宫而御夷狄,汉张骞(约前164—前114)逾梁山而“凿空”西域,唐代时梁山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梁山地势险要,为东西通衢之咽喉,是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至今仍为西北交通之要冲。梁山三峰耸立,山石崔嵬,主峰北踞,海拔1047.3米,挺拔峻秀;南二峰稍低,且东西对峙,浑圆挺秀如乳。一座梁山,从不同的方向眺望,可看到不同的景象:从咸阳塬上向西北方向眺望,梁山如同一位新浴之后的少妇,头北足南,横卧在苍茫的黄土台塬上,汲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精华,故有“睡美人”之称;从正南方向北望,梁山三峰耸立,如同笔架,挺拔峻峭,仿佛天地间有一支巨笔在此书写着盛世大唐的不朽华章;从西南向东北方远望梁山,其主峰似一头卧狮,乍醒欲动,护佑着这座一对夫妻、两朝皇帝的万年寿域;从正北向南看,梁山主峰似金字塔一般稳健,预示着盛世大唐的千秋基业固若金汤;从空中俯瞰梁山,整个山形如同振翅欲飞的凤凰,由此遨游八方,播福泽于万千黎庶。站在梁山之巅,南望秦岭,白雪皑皑,直插云端;西望翠屏(山),层峦起伏;东望九嵕(唐太宗昭陵所在地),山势突兀;北望五峰(山),遥相对峙。脚下梁山,高峻挺拔,东临豹谷,西邻漠谷,山石崔嵬而苍润,松柏长林和丰草环其麓,关中秀色,一览无余。梁山,一座名山,岐周的福地;乾陵,一座名陵,盛唐“二圣”的万年寿域,如此非凡的绝佳形胜,曾让无数文人雅士,熙来攘往,吟诗作赋,凭吊咏怀。
中国古代帝陵被文人雅士吟咏最多者,莫过于唐乾陵。以唐高宗李治与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文治武功”为吟咏对象的乾陵诗词曲赋和楹联佳句,是中国古代帝陵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及艺术价值无可比拟。文学世界中的乾陵诗词曲赋和楹联佳句,不仅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且其记载的关于陵墓本身的历史信息,亦弥足珍贵。
乾陵虽为唐高宗与武则天夫妇的合葬陵,然历代乾陵诗的主要吟咏对象却是女皇武则天,这是乾陵诗词最独特、最集中的创作主题。除议论武则天外,评论与武则天相关的其他历史人物,如唐高宗、褚遂良、狄仁傑等,也是乾陵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历代乾陵诗词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各个时代乾陵诸景观的描述和记录。这些写景笔墨,为今人了解、研究乾陵陵园在唐以后各朝的保护、陵园建筑修葺、石刻存在状态及植被保护情况等,提供了珍贵而翔实的史料。
纵观历代乾陵诗词曲赋,其褒扬武则天的声音相对较少而贬之者较多。褒之者,主要是赞扬武则天不计门第爱惜人才、重用贤才及其卓越的治国才能。贬之者,主要是抨击武则天为了皇权不择手段,滥杀无辜及“秽乱春宫”,但他们都不否定武则天的才华和治国才能。中古时代的乾陵诗词虽然多集中于评论武则天的功过是非,但其作者群体则名流云集,他们之中既有陕西关中本地的文人雅士,更有历代任职关陕或路出乾陵的著名学者、官员。相较之下,现当代咏乾陵的诗词曲赋和楹联佳句则褒扬武则天的声音相对较大而讽喻者小,其作者群体亦更为广泛,既有各行各业的著名专家、学者、政要,也不乏无名的普通民众,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清·张澍《姓氏寻源·序》)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视察时曾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在实施“一带一路”宏伟战略的伟大历史实践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自觉,积极发掘现有的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保护文物资源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培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从灿若星辰的文化佳作中汲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为了向世界介绍乾陵,讲述精彩的乾陵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全面的乾陵、真实的乾陵、立体的乾陵,展示女皇武则天与乾陵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乾陵文物的深邃内涵,展示丰富广博的乾陵文化,我们蒐罗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现当代书刊资料,整理辑录了从唐代至今的吟咏乾陵的格律诗词(尽管有些诗词的格律尚有瑕疵或不完美)和楹联佳句,同时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对乾陵地区1300余年间的沧桑变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加以纂述,编撰成《乾坤之间——唐乾陵艺文志与大事记》一书,呈现给大家。
本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两部分。
上编为《唐乾陵艺文志》部分,蒐录了自唐代营建乾陵以来至现当代吟咏乾陵及其墓主人、乾陵陪葬者及乾陵文物的诗词曲赋300余首,艺文及碑志铭文数十篇,楹联佳句350余副。这些分别辑自唐代以来的诗歌总集、文人别集、乾陵现存的石刻和出土的碑志铭文、明清以来乾县地方史志文献等。每篇诗词艺文分为正文、出处、作者介绍等三部分,个别文献转录中的讹误也一并指出,并对比较生涩的字词做了简单的诠释。对作者生平等信息的撰写,文字上长短不一,盖因笔者掌握的资料多寡所致,个别采自网络的信息,亦加纠谬,免得贻误读者;而对那些目前还查不到任何信息的作者,尤其是现当代作者,只好付之阙如。乾陵楹联部分内容主要依据1990年至1991年乾陵博物馆、陕西省楹联学会等单位举办的“乾陵、华清池有奖征联”活动,作者信息则全部阙如。
下编为《乾陵大事记》部分,主要依据历史文献、现存碑石和出土墓志、有关地方年鉴和单位内部档案资料等,记录了自唐代营建乾陵以来至2018年11月的大事。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年份仍缺乏资料和记载,其大事只好阙如。所记的每一件大事尽量查找可靠翔实的文献和档案资料,力争时间准确,事件和人物无误,符合当时实际。
盛唐乾陵是中古黄金时代唐王朝文化艺术辉煌于世界之林的见证,是人们了解唐代帝陵文化,特别是“二圣”创造的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基础的盛唐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鉴古知今,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搜集整理保存这些弥足珍贵的史料,并以其优秀文化涵养心智,激发文化自信,对我们借鉴历史经验和文化艺术成就,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保护文物古迹资源服务于当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宏伟蓝图建设的生动实践,特别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