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境检验检疫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三检合一”前进出口化矿产品及金属材料检验

第一节 出口化矿产品及金属材料检验

陕西商检局检验出口的化矿产品有化工产品、矿产品、铁合金和金属材料四大类。

陕西出口化工产品的检验始于1961年,主要产品有硼砂、硫磺。1978年开始检验糠醛、硫化碱、三聚磷酸钠。1983年开始检验军工企业出口化工产品,有水合肼,偏二甲肼、二甲胺、丁醇、硫酸铵、PYX和硝酸铵。1984年开始检验一水硫酸锌、过硫酸铵。1986年开始检验硫化青染料、电石,尤其是电石,成为当时的大宗出口商品。1989年开始检验工业硅,其出口量不断增加,亦成为大宗出口商品,1996年开始检验油漆,一度成为陕西出口量最大的化工产品。自1998年起,陕西初级化工品出口量递减,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化工产品开始出口,如医药中间体、氟利昂替代品等。陕西化工产品主要出口到荷兰、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新加坡、日本、意大利、美国、法国、德国、泰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

矿产品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之分,1965年开始检验锑矿石,1977年开始检验钨、钼精矿、绿柱石、重晶石、铅矿石,1988年开始检验焙烧钼精矿,1995年开始检验锌精矿。这些金属矿产品中,钼精矿是陕西出口的拳头商品之一。非金属矿产品水泥的检验始于1960年,氟石检验始于1979年,板石检验始于1982年,煤炭检验始于1987年,1999年后实施监管发运。另外还有鳞片石、矾土、焦宝石等。非金属矿产品主要出口到日本和中国香港。1996年后,除煤炭外,其他非金属矿产品基本无出口;金属矿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韩国等国家。1996年后,只有钼精矿出口至今不衰。

铁合金出口检验始于1987年,最初只有硅铁一种产品。到1993年,硅锰、硅钙、钼铁、铬铁、磷铁、钛铁及锰铁等生产企业相继出现在陕西各地,铁合金成为陕西大宗出口商品。但因为其为高耗电初级产品,受国际市场价格和电价牵制,出口数量起伏较大。1990—1991年为检验高峰期,1993—1994年为第二峰期,1996年后减幅较大。主要市场在日、荷、印度、韩、美、英、法、德等国和中国香港。

出口金属材料始于1978年,最初仅锑锭一种。1981年开始检验钛锭;1985—1987年,相继开验金属钙、铅锭、锌锭;1990—1997年又增验电解锰、铝锭、镁锭、锡锭、铬等。1994年前检验批少量小,其后稳定在每年10000吨、100批上下,1998年检验106599吨,为峰值。主要出口到苏联、日、荷、印度、比利时、美、英、韩、法和独联体各国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

出口五矿化工产品检验的依据主要是国家标准、合同、信用证品质要求或行业标准。陕西商检局注重充实检验技术人员及检测设备,除坚持常规化学分析外,不断开展仪器分析,提高测试水准;对出口的无机化工产品、矿产品、铁合金基本采取自检,有些自检能力不济的有机化工品,对外委托检验较多;20世纪70年代金属材料的检测手段处于低水平,除比色仪外,基本用的是瓶瓶罐罐,只能分析主元素,到80年代已用仪器分析大部分微量元素;同时注意检测规程和方法的研究制定,大大提高了检测速度和准确率。

1988—2000年陕西出口化工产品检验统计表

1988—2000年陕西出口金属矿产品检验统计表

1988—2000年陕西出口非金属矿产品检验统计表

1988—2000年陕西出口金属材料检验统计表

1988—2000年陕西出口铁合金检验统计表

1988—2000年陕西出口煤炭检验统计表

第二节 进口化矿产品及钢材检验

“三检合一”以前,陕西进口商品检验以收货人验收为基础,商检局审核复验,出具证书。收货人验收主要依据外贸合同、信用证的品质条款。品质检验依据随货说明书或用户指南。金属材料检验,依据出口国的标准,通常是以苏联的TOCT、德国的DIN、美国的ASTM和API、英国的BS、日本的JIS为准。

1976年,陕西商检局按照国家商检总局要求,建立了物理检验室,开始对进口钢材自检。1988—2000年,陕西进口化矿产品和金属材料主要是钢材。通过检验,大部分进口商品都是合格品,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钢材、化工原料等,除存在材质、质量、外观缺陷外,还存在数量短少等问题。

1995年,西北石油管道建设指挥部经中国五矿石油器材贸易有限公司,从美国NU-COR公司(英国钢铁集团梅森公司代理)进口KX65级热轧卷板1890卷、42709.48吨,该批进口钢卷板到货数量大,必须随到随取样随检验。1995年11月,陕西商检局接受报验,开始在宝鸡石油钢管厂参与检验,历经半年,整个取样、检验,再取样、再检验、复验过程,完全按合同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经检验,发现该批钢卷板物理性能存在严重问题,1996年4月出证索赔。外方代表来华看货,双方谈判多次,商检人员参与座谈5次,未能达成协议。买方以商检证书为据,向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经过三年多的仲裁协商,双方终于达成协议,以外方赔付150万美元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