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莲湖地区大多数工厂停工停产,生产萎缩。市场物资匮乏,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医治战争创伤。中共莲湖地区各区委、区人民政府一方面打击金融投机,稳定物价,一方面建立国营经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一、打击金融投机 稳定市场物价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国民党政府发行的金圆券恶性泛滥,基本上失去了货币职能,人民拒用,商店拒收,银圆和铜圆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不仅充当商品交易的媒介,而且成为投机者的追求目标。当时,城隍庙、盐店街一带,都成了银圆市场。银圆价格涨跌不定,变化无常,遂使一般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市场异常混乱,通货恶性膨胀。1949年西安解放前夕,莲湖地区物价更是一日数涨,曾有一人力车夫,西门有客乘车至东门要先付车费,走到桥梓口,在粮店用车费买几斤粮,担心到东门时粮价又涨。
新中国成立后,银圆和铜圆依然盘踞市场,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导致物价上涨。1949年5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在粉巷成立,确定人民币为本位币。1950年5月,受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金银价格影响,银圆兑换人民币价格比牌价上涨1倍多,人民币被变相拒用,市场秩序呈现混乱。到1950年底,人民银行西安市分行共设计划、会计、货币管理、放款、金管、总务、秘书、人事、营业、储蓄等十个科室,并在市区内成立了西大街、北大街、梁家牌楼、北关等七个办事处。办事处积极组织存款,发放贷款,开展汇兑业务,稳定了市场物价,巩固了人民币信用,为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解放初期,由于物资交流不畅,加上投机私商猖狂活动,哄抬物价,金融市场混乱,物价连续上涨,1949年5月至1952年12月,市场出现了4次较大波动。1949年11月同7月相比,物价指数上涨近1.5倍。政府多次采取措施,指示人民银行大量吸收存款,禁止银圆、铜圆等货币在市场流通、控制主要物资并要求贸易公司大量抛售货物,打击投机倒把活动,严查银圆走私,配合公安打击银圆投机,将首恶分子移交司法机关,加强对私营银号钱庄、金银首饰业的管理,对官僚资本实行代管,取缔黑市,成立农村信用社,使人民币独占市场,金融投机遭到沉重打击。至1950年5月,物价渐趋回落。1952年4月,西北区百货公司宣布降低870种商品价格,使物价更趋平稳,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二、建立国营经济 恢复发展生产
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成分,这是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步骤和关键所在。1949年至1957年,在摸清私有工业和个体手工业情况基础上,逐步将其改造成为合作工厂、合作社,纳入区人民政府直接领导的管理机制。据1955年统计,区划调整后的莲湖区,共有10人以上私有工业35家,从业人员1345人,资金140.86万元,年产值1051.94万元;10人以下手工业2335家,从业人员6461人,资金97.44万元,年产值939.85万元。另有个体手工业1914家4227人,产值592.67万元。在1954年手工业合作化试点的基础上,1955年,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达到高潮。在自愿平等、互助互利原则下,至1957年,全区组建成合作社、组97家,职工7935人,工业总产值2020万元。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社员的生产资料折价入股,年终按股分红。通过改造,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莲湖地区各区政府号召人民尽快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保障人民生活。对工业企业发放生产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调整劳资等。在农业方面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上的困难,广泛开展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铲除封建土地制度,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积极性。一方面号召农民改进生产技术、发展劳动互助,提倡积肥除草,提高粮食产量。另一方面,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兴修防洪排水工程,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据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前第十二区统计,地主家庭平均每人占有耕地5.34亩,其中纯农业户地主38户,人均占有耕地6.8亩,富农家庭平均每人占有耕地3.9亿亩,贫农人均仅1.49亩,雇农人均仅0.36亩。1951年1月土地改革后,包括原有耕地合计,雇农每人占有耕地增至1.73亩,贫农人均占有耕地1.84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生产力,广大农民生产热情高涨。据当时第十二区三乡(今十五社周围地区)统计,土改后新购胶轮大车111辆、解放式水车17辆、牲畜60头,打新井47眼,修旧井15眼,盖新房42间。1952年,郊区农业粮食平均亩产增长43.8%。经过三年努力,1952年底,顺利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