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知识和身体的关系
在西方历史上,知识历来被认为是真实之物及其占有,或被承认的真实存在意义上的真理。所以,19世纪以前,西方哲学家心中的知识是和“真实之物”和“真理”紧密相连的。而“真实之物”“真理”又是和柏拉图的相对于虚幻、变化、不真实的现实世界的永恒、不变、真实的理念世界相关的。这样一个“理念世界”成为此后两千多年宇宙观、世界观、宗教、哲学、知识论——可以说整个传统文化的奠基石。
由于知识仅限于对其发现、把握、占有和保存,所以从根本上说,真理、知识的创造权、所属权是属于上帝的,而人只有使用权。在这种传统的知识论中,真理是先于人的肉体而客观存在的,身体对于知识只有次要而间接的关系。但比之肉体,人的精神却与知识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因为精神或灵魂是不死的,它归属于上帝。由于先验的真理对人来说毕竟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所以有时候人们把精神看作上帝的灵光,让它来执行先验真理的权利,以它为价值的准绳。
但尼采认为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观念,并是一切错误的根源。他认为以往的人们忽视了知识产生的最根本的关系——身体和知识的关系,即创造和被创造的关系,而把一种错误的并不存在的关系——精神和知识的关系,即发现和被发现的关系当作知识产生的唯一正确的根基。所谓的先验真理、理念世界都是子虚乌有的东西。人的身体是知识产生的前提,并为其提供了动力。知识的产生是身体的需要,知识的形态反映了身体的特征。说到底,知识是身体的隐喻。尼采的知识学是振聋发聩的,然而细想之下,也不无道理,这里面有尼采伟大的诚实和勇敢。刘小枫在《尼采在西方》一书的“编者前言”中有一句话:“尼采横空出世,好像是个从天而降的哲人,其实不然。尼采很像我国的章太炎,是古文家出身的思想大家。”不可忽视的是,尼采曾是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言学教授。尼采哲学起于对知识的分析批判,而语言—哲学—知识是尼采哲学的研究路线,尼采哲学最基本、最难懂的知识学就是建立在他对语言真知灼见的基础上的。知识是尼采哲学的根基,但也是一个难点,本章将从三个层次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