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教育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八节 米脂县教育概述

米脂地处黄土高原,文明开化久远,素有文化县之美誉。元代以来,尤其是明清两代,文风兴盛。早在元世祖至元十年(1237)即在旧上城修建学宫,教授庠生。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将学宫迁建于城内东街文庙西侧(今东街小学西院)。清乾隆年间,将学宫改名为“成德书院”。道光四年(1824)以无定河古称圁水,将“成德书院”更名为“圁川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将“圁川书院”易名为“圁川小学堂”。清末民国初,城乡设义学多处,为了便于子弟就近上学,城乡还办起了不少私垫,为普及教育起了一定作用。由于学风昌盛,文人学士层出不穷,人才辈出。据旧志列名统计:明清两代出过进士24人(其中武进士7入),举人105人(其中武举人38人),贡生345人。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里,米脂出过许多知名官员,如明朝的户部侍郎艾希淳,刑部员外郎李献明,山西布政使常任贤,四川巡按李振声;清朝的四川巡警道台高增爵,户部主事高增融,刑部员外郎高祖培,常镇东海兵备道高长绅等。

辛亥革命后,兴办教育之风亦较浓厚,人才钟毓,后继有续。1913年女子小学校在东街文昌宫三义庙成立。1916年全县有小学15所,学生300余人。到1937年小学达到148所。旧志记载:在1937年前,从上海、北平、广州等地高等学校毕业者40余人,赴日本、美国、德国、瑞士等国留学深造者有18人。

1927年4月,创建了米脂县初级中学,后改名为三民二中。1929年8月,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运动,三民二中被封闭。这所学校虽然只存在了两年多时间,但它为共产党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革命活动家安子文、高仰云、马健翎、刘澜涛、马文瑞、朱敏、张汉武、高诚斋、常黎夫以及马云程、高云屏、王瑞兴、毕维舟、王守义、高庆恩、高波、曹鸿北、常紫中等都在东街小学接受过启蒙教育,其中马云程、马建翎、高仰云、王瑞兴是榆林中学17级、24级、25级、29级学生,其他都是当时三民二中的学生,他们是米脂最早的共产党员。

米脂是陕甘宁边区的一个县。1942年全县有小学73所,教师145人,学生5680人。1947年春,由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陕甘宁边区,迫使大部分小学停办。1948年秋,全县仅有小学18所,小学教师39人。

1939年7月,陕西省立米脂中学在原三民二中的旧址上重新建立起来。1941年2月,随着红色政权的建立,学校更名为陕甘宁边区米脂中学。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边区米中,是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广大师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培养了大批干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1957年米脂县教研室成立。1978年恢复了早在50年代初期即存在的扫盲教育委员会。1980年秋米脂县教师进修学校创办。1982年米脂县函授站建立。1983年米脂县农业职业中学开办。1984年秋,米脂县广播电视大学辅导站开办。

1949年,全县只有小学教师85人,小学41所,教学班130个,在校学生2731人。有中学教师46人,中学1所,教学班5个,学生224人。到建国40周年的1989年,全县有小学教师1541人(其中公派教师922人,民办教师619人),小学289所,教学班1606个,在校学生26664人,1986年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学校有教师508人(其中公办教师482人,民办教师26人),中学14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3所;地区办中学1所,县办中学6所,乡办中学7所),教学班123个(其中高中班18个,初中班105个),在校学生6537人(其中高中学生921人,初中学生5616人)。据统计,从1977年恢复考试招生制度到1989年的13年中,考入高等院校的有653人,考入中等专业学校的有1297人(其中高中专741人,初中专556人);民请教师考入师范学校的有96人。建国40年来,有出国留学生13人,研究生23人。他们一批又一批走上工作岗位,活跃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

附录

1.米脂县东街小学简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建,始名为“圁川小学堂”,地址在米脂城内东街文庙院内,原为米脂县儒学和“圁川书院”所在地,校长高谕亭。第二年更名为“米脂县立东街高等小学堂”。民国二年(1913)与东街渤海(高初)两等小学堂合并,改称“米脂县第一高等小学校”,校长杜益斋。一年后李少川继任校长。学制七年(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开设国文,算术、修身、历史、地理、乐歌、体操等课程。民国十三年(1924)后改名米脂县第一高级小学。民国十三年(1926)共产党人李子洲来宣传北伐革命运动,组建共青团。民国二十六年(1937)民主战士李公朴来校宣传抗日战争形势,全校师生抗战斗志大增,积极深入农村宣传抗日。直至解放战争,学校师生站岗放哨、查路条,锄奸并组织家庭识字组、扫盲班、当小先生。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学校师生纺棉花、捻毛线、织毛衣、开荒种地,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和勤工俭学活动。米脂县早期的共产党员安子文、刘澜涛、马文瑞、张汉武、常黎夫、高仰云、朱敏、高敬斋、尤祥斋、高云屏、马健翎等都曾在东街小学受过启蒙教育。

建国初期,改名为“米脂县第一完全小学”,1956年又改名为“米脂县东街小学”至今。1989年学校占地4亩,基建面积1719平方米。有教职工25名,10个教学班,附设2个学前班,共有学生407名。1978年以来,学校在教学管理、教材教法上进行了改革,面貌日新。

2.米脂女子小学简介

米脂县女子小学校,创建于民国二年(1913),地址在城内东街文昌宫三义庙,即现在的米脂县教师进修学校校址。开办二年后,因社会封建,缺乏女教师,学生不便管理,停办。民国九年(1920)女子小学校在城内北街市口巷恢复,学生身穿蓝制服、黑鞋、白袜子,衣着整齐、朴素大方。当时学制为七年,初小四年,预科班一年,高小二年。开设国文、算术、唱歌、图画、体育、书法、手工等课程。国文课每天二至三节,算术课每天一节,其他课程每周二节。预科班增设史地课,高小阶段开设英语课。国文课以古文古诗为主,体育课以手巾操、哑铃操为主,手工课教学刺绣、剪裁、编织等知识。唱歌课教唱“卿云烂兮,乣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祖国啊,你像灿烂的彩云,雄伟流长,如同太阳和月亮的光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秋万代,永放光芒……)”还有“古制最不平,男重女子轻,在家从父兄,出门从夫训”等进步歌曲。由于学校的教学活动日趋正规,很受群众欢迎,当地名流赠送“功在女学”牌匾一块,以资鼓励。米脂县女子小学校初创时,学生多系富家女儿,缠小脚,扎耳环,封建礼教束缚极严,给她们造成深重灾难。1919年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在北京师范大学上学的高佩兰(米脂东街人)回乡后担任了女子小学的教师,在五四运动的影响和鼓舞下,她带头冲破封建礼教,积极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宣传动员活动,大力提倡妇女放脚,剪发和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并组织“天足会”从学校走向社会。“天足会”成立时,高佩兰将她从北京带回来的一台缝纫机拿出来,当场进行了缝纫表演,并告诉妇女们,以后时代发展了,大家都能用缝纫机做衣服,同时把妇女用的缠脚布挂了一绳子,向妇女诉说缠脚的危害。并指着自己的大脚说:“我就是时代的叛逆者”。会后还制发了会员证章,使城乡多数缠脚妇女逐步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羁绊,放开小脚,为陕北开拓女子文化教育闯出了一条新路。由于学生逐年增加,校舍不敷应用,遂于1924年春,将学校迁到城内石坡上的“三层院”。由于学生继续增加,教室宿舍无法容纳,故于1926年在米脂城隍庙湾的桑树园动工修建新校舍,1927年新校舍竣工,学校由石坡上的三层院迁入新校址,校名为“米脂县女子高级小学校”。

1937年秋,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八路军七一八团的一个营驻防米脂,部队战斗剧团的同志经常来到女子小学给学生教唱抗日革命歌曲,如:“大刀进行曲”、“在松花江上”、“大生产”、“游击队之歌”等;排演抗日的文艺节目。如“抬伤员”、“黄河大合唱”等。广大师生走上街头,深入农村,唱抗日的歌,演抗日的戏,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抗日救国的工作搞得十分活跃,团结抗日的气氛十分浓厚。随着进步势力的兴起和壮大,党组织又及时地把地下党员及进步人士充实到女子小学担任领导和教师。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女子小学师生的斗争不再限于放脚、剪发,上学、就业,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的反封建范围,而是把民族解放、阶级翻身当作自身的奋斗目标,积极投身到伟大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去。

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做到自力更生,丰衣足食,陕甘宁边区政府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女子小学的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捻毛线、打毛衣、纺棉花。同时自编自演文艺节目,走上街头,深入农村,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动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志士积极参军参战,保卫边区,保家卫国。同时积极配合人民政府查禁倒贩大烟、银洋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现可疑,立即搜查汇报。

女子小学创办以来,为党为革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勇敢而有觉悟、机智而有知识的妇女先锋。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杜焕卿、革命英烈张惠明、全国政协委员杜瑞兰(杜斌丞烈士之女)、原澳门濠江中学校长的杜岚,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1943年秋,米脂县实行男女同校,女子小学改名为米脂县第二小学,女校的历史遂告结束。从1913年到1943年的30年中,先后任女校校长的有艾德兴、王汝筠、高佩兰、杜锡珍、姬勋、高勋臣、杜谦、高寿恺、杜仰枝、杜瑞兰。

3.米脂县鼎铭小学简介

民国七年(1918)由开明绅士李鼎铭先生创建,位于米脂县城东20公里的桃花峁村(今桃镇村)。民国初年,桃花峁村义学改办冬学,由于时办时停,学生得不到升学深造的机会,民国七年(1918)任米脂东区区长的李鼎铭先生决心办学校,发展家乡教育事业。他用桃花峁集市所收的斗捐、称佣、牲畜税、粮食税以及典卖自己家的12垧土地所得,作为购买地基、修建校舍的资金和办学经费,创办起“区立桃花峁初高等小学校”。1941年米脂解放后,李鼎铭先生先后任米脂县参议会会议长、陕甘宁边区议员、副议长和陕甘宁边区副主席。1947年李鼎铭先生逝世后,陕甘宁边区政府根据米脂县人民提议,决定将李鼎铭先生生前创建并亲自担任校长的桃镇小学命名为“米脂县鼎铭小学”以资纪念。

鼎铭小学自建校到1989年,已经经历了70个年头。70年来,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据调查,仅桃镇这个三百户的村庄,在外地工作的干部、职工,平均每户两人还多,这些人多数在鼎铭小学受过启蒙教育,有的还在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部门担负着重要职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当地群众的热情支持下,办学条件逐年改善,现在学校占地面积2,25亩,基建面积703平方米,另有3亩勤工俭学基地。学校拥有400余册图书,205件教学仪器,以及一批文娱、体育活动器材。全校有教职工15人,8个教学班(含2个学前班),学生241人。鼎铭小学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继承和发扬了李鼎铭先生严谨治校,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4.米脂中学简介

米脂中学创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1月,地址在米脂城北的盘龙山。初建时校名为“米脂县立初级中学校”,数月后改为“三民第二中学”,以纪念辛亥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校长杜立亭倾向革命,聘用吴伯樵、刘春元、田光辉、白乐亭、杜鸿范等共产党员任教。是年下学期学校建立共产党、青年团支部,在师生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第二年学校党支部改建为区委会,同年陕北特委又将学校区委改为米脂县委,“三民二中”成为陕北党组织的一个重要据点。民国十八年(1929)7月,榆林驻守使井岳秀以“赤化”罪封闭了学校,时达十年之久。民国二十八年(1939)7月,在杜斌丞先生的敦促下,陕西省教育厅委派西北三青团部干事营尔斌重建米脂中学,改名为“陕西省立米脂中学”。开设国文、数学、英语、史地、博物、公民、战教、童训等课程。校长营尔斌竭力发展国民党党团组织,限制师生的抗日救国活动。这年年底,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兼绥德警备司令王震抵米,对营的活动提出警告,翌年春,营尔斌率部分师生逃往镇川,另立陕西省米脂中学,原米脂中学更名为“公立米脂中学”,聘请马济川任校长。

1941年2月,公立米脂中学归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领导,1943年更名为“陕甘宁边区米脂中学”,招收绥德分区所属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等县的勇于为民族事业献身的青年入学,实施国防教育。学生实行公费制度,学制三年,开设国文、数学、英语、博物、卫生、理化、公民、史地、军事、社会科学等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文化教育与思想教育并重的教育原则。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米中遵照边区政府“干部教育第一,国防教育第二”的方针办学,为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干部。革命活动家安子文、刘澜涛、马文瑞、高仰云、张汉卿、朱敏、常黎夫等,都是米中早期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还未毕业就参军参战,或分配到地方工作。从1941年到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的米中学生就有520人。1947年胡宗南率部进犯陕甘宁边区,米中先后迁到佳县勃牛沟、木头峪、山西临县太平村等地继续办学,并一度与绥师合并为“绥米中学”。1948年8月,学校迁回米脂,恢复原校名。

1950年,陕甘宁边区米脂中学更名为“陕西省立米脂中学”,第二年又更名为“陕西省米脂中学”,并开始招收高中生,设高中班。1959年米中改归米脂县管辖,改名为“米脂盘龙山中学”。

1967年仍改为“陕西省米脂中学”。1988年收归榆林地区直管。米中建校以来共培养出学生77745人,其中有高云峰、高云屏、高诚斋、高波、曹鸿北、马维凡、杜鲁公等数以百计的教育家、作家、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部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1989年学校有教职工104人,学生1186人,23个教学班。学校占地110亩,建筑面积17640平方米。有图书楼一座,藏书6万余册,理化实验仪器齐全,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从1927年春到1986年秋建校60年,总计招收初中172个班,9220名学生,高中151个班,7332名学生。1985年以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米中师生,纷纷关心母校的事业发展,已成立起北京、西安、新疆、甘肃、宁夏、榆林等校友会,截至1989年各地校友共为母校捐款4万多元,作为教育基金。

5.米脂中学60周年校庆纪念碑碑文

米脂中学是在大革命形势下,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教育家杜斌丞先生倡导、地方贤达赞助,于1927年4月13日创办的具有光荣历史的学校。她先后曾用三民第二中学、陕甘宁边区米脂中学、陕西省米脂中学等校名。三民二中是陕北早期革命活动的一个据点,边区米中是我党培养革命干部的一个摇篮,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一所正规的普通中学。六十年间培养了一万七千七百多名学生,其中有千余人成为党的高中级干部和学者教授,校友遍布全国各地。米脂中学在陕西革命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旌表先行,激励后人,值六十周年校庆之际,特立此丰碑,以资纪念。愿我母校发扬革命传统,再谱历史新篇。

公元一九八七年四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