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战略任务系列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聚焦“五新”战略 助力发展转型培育丝路旅游产业新动能

〇长安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杜向民


在国家“一带一路”框架下,丝路旅游迎来了崭新时代。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正在奋力追赶超越的陕西而言,讲好丝路文化旅游产业的陕西故事,恰逢其时,更需要我们顺势而动,培育文化旅游新动能,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陕西文化旅游的“弯道超车”。宏观来讲,至少需要在如下四个方面率先行动。

〇延伸阅读

陆上丝绸之路是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一是以宏观视野布局丝路旅游产业生态体系。产业生态体系既是衡量产业自身循环发展的主要标尺,也是描述产业要素、市场、主体、机制的宏观范畴。丝路旅游产业生态体系的逐渐完善,将为丝路旅游产业注入宏大的内循环动力。如果说以往的丝路旅游仅注重辖区范围内的条块旅游系统,那么新丝路旅游必将注重大品牌、大视野、大板块中的集聚与循环。

二是以市场机制优化丝路旅游发展的主体合力。丝路旅游的主体具有多元复杂性特征,是政府、企业、公民、非政府组织的交叉组合。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丝路旅游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反思过往单一的政府主导模式,需找准战略突破点,构建多元主体的合作发展机制,其关键是增强市场在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力量,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鼓励沿线国家和省份采用联合投资的形式,就丝路旅游产业中的资金、人才、产品、营销、品牌、配套服务、基础设施等进行市场化开发。

三是以共享理念塑造丝路旅游发展新机制。丝路旅游不仅是一个大旅游、大产业、大区域、大市场的战略蓝图,更是有关主体利益联结与合作的平台机制。因此,发展丝路旅游更应注重多元主体的利益共创与共享。唯其如此,才能实质性地将丝路沿线整合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黄金旅游带。具体内涵三个层面的思路:其一,注重丝路旅游整体利益的设定与维护。丝路两端联结欧洲发达经济体与东亚新兴经济体,其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较为丰富,而丝路中段的西亚国家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资源禀赋均与两端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丝路旅游的整体利益进行统筹,强化共同平台的搭建,以全局视角对两端旅游产业的高级形态进行引导投资,加强对中段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倾斜与扶持,以激励中段地区与两端的互通、互联及其一体化。其二,注重丝路旅游空间布局的协调和联动。主要强调运用增长极理论,根据丝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的经济辐射强度,对丝路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中心节点进行科学布局,在整体上形成“中心城市—节点城市”的网状联结,以形成彼此分工、相互协作的旅游发展共同体。其三,注重丝路旅游跨域治理的合作和共赢。作为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利益共同体,丝路旅游的跨国、跨业、跨民族、跨文化的跨界特性最为鲜明,如何在多重跨界中寻求共同利益,以及如何在多重主体间平衡利益关系,就需要跨域治理模式出场,并借共同体理念、共赢之目标、合作之基石、制度之渠道形成兼顾多方诉求的丝路旅游共治格局。

四是以科技手段构建丝路旅游大数据综合信息系统。丝路旅游从理念到现实、从零散到整体都需要特定的渠道、载体和平台为其构建资源整合的通道。大数据技术为丝路旅游提供了试验田。通过对丝路旅游的相关旅游目的地、客源地、旅游通道、旅游产品、游客偏好、旅游线路与组合、配套产业与服务、旅游政策等指标体系进行大数据分析,为丝路旅游的整体性开发,特别是基础统计、市场营销、趋势分析、决策模拟等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与服务。

陕西省大数据管理与服务中心

丝绸之路亦古亦新,“古”能承载其千年文脉,“新”能绽放现当代魅力。丝绸之路沿线区域旅游合作是实现丝路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合作共赢的战略举措,是实施大旅游、大产业、大区域、大市场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我省落实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着力培育陕西跨越发展新动能,我们必须紧贴市场增效补能,对接国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伟大战略,发挥陕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传承丝绸之路精神,实现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三带合一,促进陕西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