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人”的实践之路:报告·足迹·品悟(2013-2017)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谨借阅兵之名,莫失赤子之心

实践·报告

70年前,日本政府向中国无条件投降,宣告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70年过去了,中华民族通过艰苦的奋斗,创造了一个独立自主、富强民主的新中国。2015年9月3日,中国举行盛大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加强大且热爱和平的中国形象。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生而为龙,一方面要树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另一方面要缅怀先烈,谨记历史,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宛平城弹坑仍在,卢沟桥悲壮犹存

如今的宛平城,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战乱,一副祥和安定的景象,但是一走进这座城,便感受到了这座城的悲壮。宛平城最初的修建目的,就是作为北京的辅城,保卫北京。1937年7月7日晚间,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演习,并鸣枪逞凶。当晚,日军向在此守卫的29军提出无理抗议,声言中国军队从宛平县城开枪,并声称有一日本兵失踪,要进宛平县城搜索,当时遭到29军守桥部队的断然拒绝,日军即用大炮和机枪向宛平县城轰击,双方展开了激战,日本侵略军遭受了重大伤亡。

忍无可忍,宛平城的中国守军以英勇无畏的姿态打响了中华民族抗战的枪声。之前的国民党政府一直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在短时间内占领中国大片领土,中国到了亡国的关头。宛平城的守军们,都是好样的!这一战,向日本侵略者宣告了中国人民必将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大难兴邦,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终于认识到了:不想亡国,就必须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彻底赶出中国。自此以后,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开始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开始了载入史册的全面抗战。

宛平城现在已经成为旅游景点,城内有的不是美丽的风景,而是英雄先烈们的悲壮历史。行走在宛平城的街道上,仿佛仍然能看到70年前的那场恶战。中国军人用手中的枪发泄着对侵华日军的愤怒,他们纷纷给家里写下了遗书,交代后事,用必死的决心,和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国难当头,他们想起了家中的老母亲,想起了才刚会叫爸爸的儿女,想起了新婚不久的妻子,但是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战斗,因为这关乎国家民族的尊严!

宛平城墙上弹痕累累,我们抚摸着凹凸不平的城墙,心里充满了感慨。在这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子弹炮弹呼啸而过,生命转瞬即逝。但是如果不抵抗,日军就会拿起刺刀屠杀中国同胞,还会指着被杀害的中国人说:“看,这就是奴隶!”士可杀而不可辱,为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宛平城外不远,就是卢沟桥。每一个到这里的中国人,在卢沟桥上,都不会忘记历史。这里,承载了太多的悲壮。卢沟桥桥面坑坑洼洼,两边的石狮子破败不堪,但整座大桥已经被刻进了历史。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这座桥承载的厚重的历史。“卢沟桥事变”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想要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也鼓励了全国人民统一起来共同抗日。这座桥见证了1937年北平的沦陷,也见证了1945年北京收复的场景;这座桥见证了中华民族从亡国的绝境奋发图强直到现在的伟大复兴;今后还将见证更多的中国奇迹。

卢沟桥上,一位老兵凭栏而立,望向远方的水面,仿佛在追思着什么。细问之后才得知,他现在已经80多岁了,当年就住在宛平城内。他的父亲就牺牲在这卢沟桥上。“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宛平城就被攻陷了,他的母亲带着他东躲西藏,才得以存活下来,等到他长大到能够参军的时候,他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退役。他说这10几年来他隔三岔五就来卢沟桥,他总觉得他的父亲没有离去,一直在这桥上,甚至他能感觉到他的父亲当年英勇抗战的身姿。他说他觉得他的父亲有一些话想对他说。老兵的目光望向远方,像一个雕塑,像是在追忆过去的戎马生涯,又像是在和他的父亲交流着什么。

每一个去卢沟桥缅怀先烈的人都应该去摸一摸那石狮子,摸一摸那弹痕累累、残破不堪的城墙,静静地感受和体验中华民族在70年前抗战的决心和勇气。

二、辅仁师生忠贞爱国,孤立于敌占区仍顽强不屈

辅仁大学,是一所由罗马公教创办的天主教大学,直属梵蒂冈教廷教育部,前身为满洲贵族英敛之创立的辅仁社、教宗碧岳11世捐建的北京公教大学,旧址在北京师范大学内。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攻占北平,华北各大院校开始疏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校南迁云南另组西南联合大学。辅仁大学由于罗马教廷与国际关系因素,是年夏季仍在炮声隆隆中正常招生。校方同时联络平津其他国际性教育团体,达成了在日占区内共同遵守三项原则的决定:(1)行政独立;(2)学术自由;(3)不悬伪旗,以示不屈。

1942年,辅仁大学教授英千里与多名师生因秘密组织抗日活动被捕入狱。迄1943年秋,辅仁大学师生在日本威胁之下,仍继续依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之学制、校历与假期规定,同时积极扩充学系,招收沦陷区失学青年入学,由于辅仁大学是唯一不受日军控制之大学,故沦陷区青年莫不以考入辅仁大学为荣,因此,辅仁大学成为华北沦陷区的唯一高等学府。

北平沦陷期间,辅仁大学就像沧海里的一座孤岛,没有外界支援,还遭受着日军的时刻监视,但全体师生仍然奋发学习,忠心报国,秘密地组织抗日斗争,没有丝毫的屈服,和日伪政权斗智斗勇直到日军投降。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特意嘉奖辅仁大学师生,辅仁大学的师生用智慧和勇气为自己也为学校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

三、梅兰芳蓄须明志,宋庆龄献身革命

梅兰芳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然后又向华北进犯,威胁北平和天津。梅兰芳痛恨敌人,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举家迁到了上海。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了这座大城市。梅兰芳举家搬到香港,并决定不再露面。日军攻陷香港之后,他蓄起了胡须向外界宣示不再演出。日军强邀梅兰芳演出,他给自己打针以致高烧不退,日军只好作罢。梅兰芳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的京剧艺术作品,更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不屈的民族精神。

走进梅兰芳故居,只有一个想法:真是精致、完美。梅兰芳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其京剧艺术作品也是如此,在品格上更是如此。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他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不为一时的荣华富贵去出卖自己的灵魂,给后人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与梅兰芳故居不同,在宋庆龄故居内,有更深的一层庄重。宋庆龄是20世纪举世闻名的伟大女性,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也许由于她的“特殊身份”,人们深深地敬重她。宋庆龄是中国的革命导师之一,她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向她致敬。

四、70年风雨兼程,复兴之路百难兴邦

国家博物馆内,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从史前文明,一直到近现代,其中的抗战阶段尤其为人瞩目。从1931年日军侵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进行人体试验,日本军队的行径惨无人道、令人发指。有多少丈夫,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妻子,又有多少的母子,从此阴阳两隔。愤怒,无尽的愤怒;尊严,为尊严而战,中华儿女不可欺,中华民族的尊严,决不允许任何人践踏。

中华民族团结起来了,国共两党达成共识,一致团结抗日,大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加速了日军侵华军队的失败。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儿女艰苦奋斗,为新中国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让中国迅速走出了战乱的阴影。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尊重和话语权,现在的中国,没有人会看不起。

2015年9月3日,中国举办了盛大的阅兵式。依稀记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阅兵,甚至凑不齐阅兵的飞机,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叹了一口气:“飞机不够,多飞几遍。”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这是整个民族的座右铭。如今阅兵,不知道有多少人想对总理说上一句:“总理,这十里长安街,这盛世,如您所愿。”十里长安,当年给总理送行的人,现在会有更多的感触,这盛世,来之不易,更需好好守护。

实践·品悟

忆往昔,奋今朝

2013级本科生,物联网工程专业 胡海洋

实践活动虽然早已结束,但是实践活动中印入脑海中的记忆不会忘却。中国经历过的那14年抗战。那是一个漫长的14年,那是一个悲壮的14年,那是一个留下无数记忆和痕迹的14年。

这几天,我们追随这些痕迹,慢慢品味那些令人深思的记忆。北平城外的弹孔,怒视苍天,昭示着日本侵略者的恶行;铜铸醒狮,仰天长啸,诉说着中华人民的不屈;卢沟桥上,百狮矗立,守卫抗战者的英灵。

实践匆匆而过,我们所领略的不足百一,在那漫长的14年里,踊跃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观历史,看今朝,爱国不一定要上场杀敌,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站好自己的岗,而且,时代进步,物质丰富,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激励自己不断努力。莫等国贫空悲戚,何不少年图强立。即使在和平年代,我们也要居安思危,这样才能长远发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上一个个王朝的衰落都是如此。

战争已经过去了,但我们的记忆却要时不时地显现,不然,就会迷失方向。当你迷路的时候,回头看一下,也许,你会走得更远。

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2013级本科生,车辆工程专业 李钰辉

2015年9月3日,我国举办盛大的阅兵式,这给了中华儿女一个机会去重新审视70年前的那场战争,去思考那场战争给我们的启示,这些宝贵的经验,能让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我们在北京及其附近走访了一些抗战的遗迹,从记载了日军侵华历史事件的国家博物馆,到北平沦陷后孤立于沦陷区坚持抗战的辅仁大学旧址;从蓄须以明志的梅艳芳纪念馆,到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女性之一的革命导师宋庆龄的故居;从北平的辅城宛平城,到伤痕累累、承载厚重历史的卢沟桥,我们切身体会到了当年战争的惨烈,更加知道了现在和平的来之不易。中华民族要想不被外族凌辱,必须自强,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能在国际社会上保持自己的尊严,保护自己的国民能够安居乐业。

少年强则国强。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优秀的国防性大学,在北京理工大学,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努力学习知识,学习技能,为国家的强大做出贡献。

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2013级本科生,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孙猛

革命先辈浴血奋战、英勇牺牲,方为我们换来如今的盛世芳华。俗话说,时间会冲淡一切。如今又是风风雨雨70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近。任何有梦想的个体或者群体都需要内心的力量来激励。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就更是需要强烈的心理鞭策。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要自觉地为实现中国梦这个大目标而奋斗。个体的精神力量来自于民族大义和自身梦想,我们此次社会实践的目的就是强烈地激励自己。穿过卢沟桥,参观梅兰芳纪念馆,走访宋庆龄故居,这一个个贯穿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主题的地方,给我们再一次心灵上的冲击。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天安门广场举行大型的阅兵活动,通过这些来揭开尘封的记忆,身处南校学习的我们也应紧跟时代脚步,用澎湃的热情迎接盛世,倍加努力。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2013级本科生,电子封装技术专业 张永福

70年前,在我们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卢沟桥的枪声,从此打破了这片静寂的土地。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再到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平型关大捷,一批批中华儿女从此投入了这保家卫国的抗战洪流之中,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我们最伟大的事业——为民族抗战而奋斗,舍小家,为大家,抛头颅,洒热血,纵然舍弃生命,亦在所不惜,在最美的时光,他们做了最美的事情,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今天,满怀这份景仰与敬佩之情,我们实践团的几名成员再次踏上了卢沟桥,通过实地去看、去听,感悟当年抗战之艰苦。虽说有些地方已来过不止一次,然而,故地重游,时不同,景不同,人亦不同,又恰逢一位抗战老兵,心中顿然有了一种沧桑感。今天站在卢沟桥上,徜徉在宛平城内,少了往昔的冲锋陷阵,没有往昔的炮火连天,行人往来,悠然自得,街边建筑也装饰一新,然而,我们似乎仍能从中感觉到它们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的苦难。看往昔70年,在岁月的长河中,70年虽不算多,然而却见证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屈辱走向繁荣的铮铮岁月。今天的华夏,虽然时代变了,然而抗日将士的精神依在,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记这份精神,在最美的时光,将自己的青春交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因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实践团成员:胡海洋 李梅菱 李钰辉 孙猛 张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