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防护技术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6 反坦克导弹

反坦克导弹一般由战斗部、制导部和推进部三部分组成,是一种威力大、射程远、精度高、机动性强、可靠性高的反坦克武器。按照制导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三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手控制导的第一代,如苏联的“斯拿波”导弹。第二代大多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品,用红外有线半自动制导。现装备的大多数导弹是二代及其改进型。如“米兰”、“霍特”、“陶”、AT-4导弹。严格来说,第三代反坦克导弹应该是全自动制导方式,即发射后不用管的导弹。但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改进型和新型导弹脱离了有线制导方式,采用激光照射的半主动制导方式。如美国的“海尔法”导弹,是否称为第三代导弹还有不同看法。一般的反坦克导弹破甲深度达到了400~500mm RHA,改进后可达到700~800mm RHA,最大可达1400mm。表1-6列出了典型反坦克导弹的性能参数。

表1-6 典型反坦克导弹的性能

反坦克导弹可以由步兵便携、车载和机载结合使用,从地面和空中攻击坦克。为了加大破甲威力或对付反应装甲,大多数导弹装有串联式战斗部。为了加大威力采用的多级串联复合聚能装药战斗部,弹体内接连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聚能装药部分(图1-17),两级装药之间设有截断器。起爆时,后级装药的金属射流穿过前面药型罩的顶部。截断器将其切为两部分,被切药型罩的前端形成初始射流,其头部射流速度大约为9500m/s,尾部速度大约为6000m/s。被切药型罩末端向轴线压垮并撞击在前级装药上,利用此冲击使前级装药爆轰。这种串联装药可以通过两个装药中药型罩几何形状的设计达到控制射流速度梯度的目的并提高破甲效应。

图1-17 串联复合聚能装药战斗部

1—雷管接头;2—第二级外壳;3—炸药;4—第二级药型罩;5—截断器;6—连接器;7—炸药;8—第一级药型罩;9—第一级外壳

为了对付反应装甲,包括美国“米兰”2、“霍特”3、“陶”ⅡA、“陶”ⅡB、“海尔法”导弹,法国的ACCP,苏联的AT-4和AT-5等导弹采用了串联战斗部。前级战斗部一般用ϕ40~60mm的小型破甲弹,也有ϕ100mm的“海尔法”导弹和两级装药口径接近的串联弹。1994年首次公开展出的AT-X-14“短号”反坦克导弹是俄罗斯的第三代反坦克导弹,其目的是取代现役第二代重型车载AT-5导弹,主要用于攻击坦克炮射程之外的主战坦克,也可用于攻击其他装甲车辆和野战工事、建筑物等各种非装甲目标以及杀伤人员。AT-X-14导弹弹长1200mm,弹径152mm,弹重27kg,射程100~5500m,采用激光驾波束制导方式,可配用串联式聚能装药战斗部,穿透反应装甲后还可以继续穿1200mm的装甲钢(图1-18)。此外,还有第一级用穿甲弹头来破坏反应装甲,第二级主装药为破甲型,如俄罗斯的AT-11导弹。

图1-18 针对爆炸式反应装甲的串联装药结构

1—主装药;2—前级装药

法国、俄罗斯等国正在发展三级串联战斗部。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研制的三级串联战斗部,其基本构件从头部至尾部依次是风帽、第一级装药、防护元件系统、第二级装药、防护元件系统、第三级装药(即主装药)、保险装置。防护元件系统依次包括压电晶体、保险装置、泡沫材料和隔爆材料。第一级装药与第二级装药直径皆小于第三级装药,这两级装药总重为第三级装药质量的10%~35%。主装药直径等于战斗部直径。工作时,第一级装药通过风帽和保险装置首先起爆,产生的爆轰波开始破坏主装甲上面的反应装甲。第一级装药起爆后,其保险装置在冲击波作用下产生后坐力,在防护元件系统的作用下第二级装药起爆。保险装置与泡沫材料相互挤压的作用时间,决定第一级装药与第二级装药之间的起爆时间延迟。第一级装药与第二级装药之间起爆时间延迟为100~500μs。该延时能够保证第一级装药破坏部分反应装甲单元后,第二级装药起爆及其能量正好可完全破坏剩余的反应装甲。第二级装药与主装药之间起爆时间延迟为200~2000μs。俄罗斯研制的三级串联战斗部穿透反应装甲后还能穿700mm RHA。

反坦克导弹通常从水平方向攻击装甲车辆,但也有些反坦克导弹以“跃飞”或“掠飞”方式打击装甲车辆顶部。“跃飞”型攻顶导弹在发射后跃飞至高空,识别、锁定装甲车辆后,飞临装甲车辆上方,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打击车辆顶部(图1-19)。较多数的攻顶反坦克导弹采用这种攻击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的“标枪”反坦克导弹。该导弹目前在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服役。美国和澳大利亚在“伊拉克自由行动”中装备了该导弹,发射了1000多枚导弹,均成功地攻击了坦克和其他目标。在“持久自由作战”中,“标枪”导弹成功地用于攻击建筑物、车辆(包括装甲车辆和运输车辆)和阵地。

图1-19 “跃飞”型攻顶导弹典型打击过程

“标枪”反坦克导弹战斗全重23kg,其中发射控制装置重6.42kg,发射筒重4.08kg。导弹长1.08m,弹径127mm,弹重11.8kg,可单兵发射,最大射程2500m,可对目标进行全天候攻击。“标枪”采用了两级串联式战斗部,可方便选择顶部攻击和正面攻击两种形式。攻顶时采用“跃飞”方式,垂直攻击装甲车辆最脆弱的顶部,号称猎杀率高达90%。

“掠飞”型攻顶导弹的特点是在瞄准线的上方一定距离内飞行,其战斗部以一定角度斜向下方布置,在掠过装甲车辆顶部时对其实施攻击。其优势是具有较高的捕捉概率,即射手只要看到目标的一小部分(如天线)就可以实施攻击。瑞典的“比尔”是第一种人工操纵的“掠飞”攻顶式反坦克武器,射程为50~2000m。导弹在高于瞄准线80 cm飞行,采用下倾30 °的空心装药战斗部。图1-20所示为该导弹命中目标的过程。“陶”ⅡB是另一种具有掠飞弹道的攻顶反坦克导弹。该弹在瞄准线上方1m处飞行,安装有两个指向弹轴下方的爆炸成型战斗部。

图1-20 “比尔”导弹命中目标过程

近几年又出现了超高速动能导弹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为取代现役“陶”导弹而开始研制“直瞄动能反坦克导弹”(Line-of Sight Antitank, LOSAT)。2006年1月,美军将“直瞄动能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安装在经过改良的“悍马”多用途车辆上(发射箱设在车顶,可安装4枚LOSAT),在白沙导弹靶场成功地进行了两次发射试验(图1-21),两枚“直瞄动能反坦克导弹”分别摧毁了距离2400m处高速运行的两辆M60坦克,充分显示了动能导弹对目标的致命杀伤力。据悉,“直瞄动能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最大射程5km,超过了美军主要车载“陶”反坦克导弹3.7km的最远射程。动能导弹弹长2.7m,直径162mm,质量77kg,导弹的弹头是一枚由碳化钨或贫铀合金制成的高密度重金属杆式弹芯,没有炸药和引信,在600m距离上达到最大飞行速度(约1500m/s),从发射到击中目标的飞行时间在5 s之内。为了解决该导弹体积大、质量大和价格高等缺陷,美军正在研制“紧凑型动能导弹”。该弹弹长1.47m,弹径为直瞄动能导弹的80%,质量不超过45.4kg,与“直瞄动能反坦克导弹”相比,其质量减轻了40%~50%,达到最大速度的时间缩短了40%~50%。“紧凑型动能导弹”的作战任务将更加广泛,不仅能对付坦克类装甲目标,还可以攻击工程设施、掩体及人员等非装甲目标。

图1-21 “直瞄动能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