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案例网之提倡
一个案件胜过一沓文件。
典型案例可以发挥重要指导性作用。不仅对当事人会产生影响,而且会对公众的法治观念和法治信心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但是这些影响要想真正发挥作用,融入人们的价值观,成为人们的条件反射,只依靠少数的案例是远远不够的。
就比如2018年的重庆公交车坠桥案,为什么这一车的乘客都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
这个案件是在2018年11月发生的,昆山反杀案当年9月就处理完了,而且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这些乘客不可能完全不知道。
但是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于出手,挽救自己和这一车人的命运?
因为这里边还是有一丝的迟疑、犹豫,还是害怕会惹上麻烦,害怕打人要承担责任,害怕最后还是要唯结果论。
正当防卫合法性这个事还没有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的潜意识。
虽然我们也激活了正当防卫这个法器,但是案例还是太少了,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偶然性。
唯结果论,从而产生的躲事、怕事的心理还没有被根本动摇。
即使在司法机关内部,主张正当防卫、民事纠纷等除罪化事由的司法官仍然经常会被当作异类,甚至其执法公正性也会遭到无端的猜疑—僵化保守的执法理念仍然具有巨大的惯性。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去除以机械执法为代表的保守主义痼疾,也不是星星之火能够解决的。
必须累积起这些向上的司法火种,使之形成燎原之势,才能真正去除机械化的司法寒气。
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司法案例网。
目前有几个方面的资源:
1.两高发布的指导案例,优点是权威,缺点是量太少,内容无法展开,周期也比较长,都是具有全国性指导意义的,仅对一个地区具有指导性的一般不会吸收进来。
2.各类审判参考,比较有传统,权威性仅次于两高的指导案例,但是主要是以判决角度撰写,不批捕、不起诉的检察案例没有吸纳进来,而且虽然有累积,但是量还是少,更新也比较慢。
3.学者编写的案例教材,学术性比较强,但是由于案件本身信息掌握不全面,学术观点各有不同,因此与实务处理的结论经常存在不一致,而且数量、及时性也同样不足。
4.律师编写的案例书,这些与学者的案例集有相似的问题。
5.在网上公开的判决、起诉书、不起诉书等法律文书,这些文书量很大,但是没有对案件系统梳理,不能体现案件全貌,尤其是起诉书、不起诉书又相对简单,仅靠文书不能反映整个案情,有些文书的公开还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真正需要公开的反而没有公开。
6.散见于各种报纸杂志的案例,体例格式不一,也不具有系统性。
总体来看,关于案例问题,我们还没有一个平台进行系统梳理,个别机构开展了部分收集工作,但是也不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和持续性,量也不够。有些以大部头的形式结集出版,但又与移动互联网查询的便捷性、持续更新性、迭代性相背离。
因此,笔者郑重建议相关国家机关、学术机构或者重要商业组织可以建立一个中国司法案例库,系统收集、整理、编撰中国各类司法案例。为了使这个平台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建议采取自组织的生态化管理模式,通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迭代实现案例系统不断进化,使该案例库成为中国司法案例的维基百科,这一点也是借鉴了笔者在设计刑事出庭能力培养平台中出庭百科的部分原理。
1.定位。案例库主要做平台和生态,主要职责在于维护规则和秩序,适当对编辑重点和导向进行引导。
2.集成性。集合目前几乎能够找到的各类司法案例,进行系统分类和整理,作为案例库诞生之初的数据源。
3.开放性。允许所有司法从业人员、研究人员甚至学生开设个人账号,也允许所有的司法机构、学术机构、律所以及其他商业组织开设单位账号,在平台上发布案例,海量地接受案例。在案例发布上并不设置过多的门槛,但也要进行必要的审核,事后发现案件存在误导、事实描述错误以及其他违反相关法律的情况,才会进行删除。
4.可持续性。这是这个案例库的生命,只有持续地有人发布优质案例,这个持续才会有价值。可以借助社交推送、智能推送等方式使好的案例实现关注最大化,通过借助打赏等功能实现知识服务有偿,从而使案例发布者获得名与利的双重回报,产生内生动力。各级司法机关是最大的案例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要依靠整个案例系统用户量级不断提升所产生的吸附效应,以及通过案例发布机构的排名榜单所产生的荣誉记分牌效应。这个持续性实际上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达到一定的规模和热度之后,案例和用户就会源源不断而来。
5.便捷性。简化发布流程,仅有基本的格式限定,以及规范化的主标题和副标题描述方式,确定基本的分类和检索关键词就可以进行案例发布,在移动端和互联网端均可操作。便捷性更主要体现在检索方面,应该将格式化的查询功能与模糊查询功能相结合,方便用户在短时间内在海量数据中找到更精准的案例。
6.大数据技术应用。系统可以根据权威性、关注数、点击率、评价数等多种维度进行综合的排序。通过对多年来、长时间的案例累积,以及近期法律动向、司法导向和刑事政策,生成案例的规律图或趋势图。比如正当防卫近年来被激活后,就应该呈现近十年或二十年的正当防卫案例趋势图,体现正当防卫案件数量的变化。虽然正当防卫案件的新闻效应会呈现不断衰减的态势,但是根据综合判断目前人性化执法的司法走向,应该能够判断出正当防卫案件是一种重要的司法趋势,就应该通过给予流量关注等方式加推正当防卫案例,从而引导司法人员关注这方面法律的适用,同时也是为需要此类案件的司法人员提供方便。总之,案例库的热度要比一般的新闻持久,把握的趋势要更加长久,这也是案例库与今日头条等新闻类平台的一个显著的不同。
7.人工+智能。案例其实是司法智慧的凝结,简单用算法的方式可能还很难对司法智慧进行把握。在案例库运行的初期还是需要借助大量的资深司法人员参与编辑、整理,人工智能可以跟进学习法律专家的编辑风格,走驯化型的渐进性人工智能进化路线。达到一定成熟度之后,再不断增加人工智能的辅助编辑功能,从而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8.观点包容性。同一个案例,不同的法律人员会从不同层面表达立场和观点,甚至阐述事实。这些是否会影响案例库的权威性?我认为恰恰相反,这反而增加了这个案例库系统的权威性。你也只有在这个平台上,才能看到这种多角度的观点呈现。案例的视角不同,但是司法决定是唯一的。因此,并不是没有结论,并不会产生真正的误导。围绕一个案件,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同时接受公众的评价,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不同观点的碰撞。每一个案件的办理其实都在保护多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会不断地发酵生长。也许这一段时间内,一种观点占据主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派的观点反而可能占据上风。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同时了解到这些不同的观点,这其实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因为,所谓真正的权威不是体现在绝对性,而是包容性。
总之,就是通过司法案例库这个平台,引导司法从业人员办理精品案,以办理精品案为荣,通过案例库影响力的扩大帮助案例撰写者,也有很多的案件的办理者可以借此获得更多的影响力和成长机会。从而也是在鼓励各级司法机关建立以办案为中心的内部激励体系和司法公信力建构体系,更加关注办案本身,并从办案累积中获得司法经验。
这些案例不一定非要影响全国,仅仅影响一个县、一个市也是有意义的。只要累积就有意义,通过累积,办案人员总结了经验,实现办案经验的系统化,通过公开发表,实现知识的公共化,供其他法律人参考借鉴,为司法规律的图谱标定了一个坐标,从而为司法趋势增添了一份势能。
正是这些涓涓细流才汇成了中国司法的江海,但是这些细流本身的面貌,却决定了海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