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反弹琵琶,欲扬先抑
世间的一切事物,总以各种方式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因此,鬼谷子主张了解事物、观察事物,要有一定的高度,要在一个广阔的空间去思考问题,不可忽略事物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反应》篇曰:“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在言谈或论辩时,反弹琵琶,欲扬先抑,往往能够吸引他人,获得较好的说服效果。所谓“反弹琵琶,欲扬先抑”,就是利用逆向思维,指导言谈和行动,走与目标相反的道路,然后回到真实论点。这是鬼谷子在本篇告诫我们的道理。
三国时,曹操打败了盘踞荆州的刘备,企图一举吞并江东。诸葛亮为了联吴抗曹,来到东吴面见孙权。舌战群儒后,鲁肃叮嘱他千万不要说曹操兵多势大,以免孙权顾虑太多。诸葛亮笑着答应了。不料见了孙权,诸葛亮即大谈曹军兵力强大,说:“曹军骑兵、步兵、水军,合起来不下百万!”孙权听了大惊,忙问:“其中有诈吧?”鲁肃在旁使眼色,诸葛亮装作没看见,具体分析了一番,得出的结果是曹兵超过了百万,最后说:“我只讲百万,是怕吓到江东人士!”
孙权问:“那么是战是降,请先生决断!”诸葛亮说:“你应根据实力来决断,如果自认为能与曹操抗衡,那就及早断绝往来;如果自认敌不过,不如听从众谋士的意见,投降曹操。”孙权大怒,反问:“照你这么说,刘皇叔为何不投降?”诸葛亮等的就是这句话,于是说:“田横,齐国一壮士而已,尚能守节不辱,况刘皇叔是皇室后代,盖世英才,怎能甘心投降呢!”诸葛亮这句话显然小看了孙权,孙权脸色大变,怒道:“刘皇叔败军尚不投降,我堂堂东吴岂肯受人控制!”至此,心有不服的孙权被诸葛亮的反话“激”了起来,决心发兵抵抗。于是形成了孙、刘联盟共同抗曹的局面。
诸葛亮深知孙权是有为之主,绝不甘心受制于人,所以故意把曹操说得很强大,然后逐步激起孙权的斗志,最终达到了联吴抗曹的谋略。
当世界都向右的时候,为何自己偏偏向左呢?这看起来很荒唐,也不合情理。但实际上,这种欲扬先抑的思维方式,在现实中往往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充分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