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兴盛与衰弱
第纳里(Denarius)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用于交易的银币,每一枚第纳里银币的含银量为3.9克,与此同时,黄金成为文明世界最有价值的货币,金币的传播日渐广泛。罗马共和国最后一任独裁官尤利乌斯·恺撒(Julius Caesar)铸造了奥雷金币(Aureus),1个奥雷金币重8克,在欧洲和地中海地区被广泛接受,奥雷金币拓展了旧世界的贸易范围并促进了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奥雷金币时期,即使发生了恺撒被刺杀引起的政治动荡,发生了罗马在恺撒选定的继任者奥古斯都的统治下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经济还是在长达75年的时间里保持了稳定发展。经济的稳定一直持续到臭名昭著的尼禄统治时期,尼禄是罗马人“剪硬币”(Coin Clipping)陋习的始作俑者,他回收人们手中的钱币,重新铸造成金银含量更低的新的金币和银币。
只要罗马可以持续征服富有的新领土,士兵和皇帝就可以持续享用战利品的盛宴,皇帝常常为了给自己赢得人气,人为压低谷物和其他主食的价格——有时候甚至会免费发放。因此,很多在乡村辛苦谋生的农民选择离开农田,奔向罗马城,他们在这里可以免费获得更好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旧世界不再有这么多富庶的土地可供征服,可是不断膨胀的奢侈生活和持续增加的军队数量在呼唤更多的资金,屋漏偏逢连夜雨,没有生产能力的、依靠皇帝的慷慨和价格控制度日的人数还在不停地上升。尼禄(Nero,罗马皇帝,公元54~68年在位)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而且这个办法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为英国和美国的经济困局开出的药方高度相似:让货币贬值以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减少食物补贴以降低政府负担,从而增加其他政府支出。
奥雷金币的含金量从8克降到7.2克,第纳里银币的含银量从3.9克降到3.41克。经济困局得以短暂缓和,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破坏力很强且自我强化的循环:公众愤怒、价格控制、货币贬值、价格上升,如同四季般轮番上演。
在卡拉卡拉(Caracalla,罗马皇帝,公元211~217年在位)统治时期,奥雷金币的金含量进一步降低到6.5克,在戴克里先(Diocletian,罗马皇帝,公元284~305年在位)统治时期,又进一步降低到5.5克,之后他推出了一种叫作苏勒德斯(Solidus)的金币,金含量只有4.5克。在戴克里先治下,第纳里银币变成铜芯外面包裹一层白银,而随着使用和磨损,外包的白银会很快消失,最后的结局是,第纳里不再是银币的称号了。随着这种货币通胀主义的做法在第三、第四世纪愈演愈烈,皇帝们错误地试图通过控制基本商品的价格来掩盖通胀。当市场的力量试图应对货币贬值,向上修正商品价格的时候,行政力量设置的价格上限却阻止了这种调整,结果是,生产者变得无利可图。因此,在新的政令下达,允许价格自由上浮之前,经济生产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停滞。
随着货币价值的下降,在帝国无可挽回地走向衰弱的漫长过程中,出现了现代读者可能很熟悉的循环:“剪硬币”降低了奥雷金币的真正价值,增加了货币供给,使皇帝可以继续挥霍无度,最终带来通胀和经济危机,困境中的皇帝则试图通过进一步“剪硬币”来缓解危机。费迪南德·利普斯向现代读者总结了这一过程:
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和新一代的投资者应该注意的是,尽管罗马的皇帝们疯狂地试图“管理”帝国的经济,但他们的管理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虽然价格控制、工资控制和法定货币法案得以实施,但这些举动就像试图对抗潮汐一样徒劳。暴乱、腐败、不法行为以及对投机和赌博的狂热像瘟疫一样席卷了帝国。货币贬值不再可靠,对人们来说,投机炒作比从事生产更具吸引力。
货币贬值对罗马帝国的长期影响是毁灭性的。尽管由于政府对经济活动施加了大量限制,直到公元2世纪,罗马也不能被归类为一个完全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体,但是,借助奥雷金币,罗马还是形成了前无古人的最大市场,规模最大且生产效率最高的劳动分工。罗马和主要城市的居民通过与帝国偏远地区的贸易获得基本生活必需品,这种贸易有助于解释增长时期的繁荣,而当这种分工瓦解时,帝国也随之遭受毁灭性的崩溃。通胀和赋税增加使皇帝对主要商品的价格控制劳而无功,在城市谋生的人开始逃往空旷的土地,哪里有机会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就奔向哪里,哪里低收入者不必交税他们就奔向哪里。罗马帝国错综复杂的文明大厦、遍布欧洲和地中海的大规模劳动分工开始瓦解,帝国的后裔成为分散在各地的自给自足的农民,之后很快就沦为封建领主统治下的农奴。
[1] 指欧洲、亚洲和非洲,这是大航海之前人们所认知的全世界,与此相对的是,大航海发现的美洲和大洋洲则被称为新世界。另一种类似的说法是旧大陆和新大陆。——译者注
[2] See Schuettinger and Butler’s highly entertaining Forty Centuries of Wage and Price Controls.
[3] Ferdinand Lips,Gold Wars:The Battle Against Sound Money as Seen from a Swiss Per-spective(New York: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onetary Education,2001).
[4] Ludwig von Mises,Human Action:The Scholar’s Edition(Auburn,AL: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