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道人除瘟
相传很久以前,正当春节来临之际,人们都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这种病很怪,人们都像喝醉了酒似的,个个都是头重脚轻,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
一天,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一个村庄。他见村庄里静得都听不到鸡鸣狗叫,觉得十分奇怪。他见到一个中年人,连忙上前打听情况。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全村人都得了一种像我这样的病。”
道人来到村东头的一处古庙里,面南盘坐,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念有词。原来,他是向南海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大约过了三个时辰,道人猛然站起来,飞快地跑回道观,刨出一堆萝卜装在袋子里,又飞快地跑回了村庄。
这时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从一户人家找到一只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插在地上。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与观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音菩萨告诉他,等地气通时,让乡人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便可自动解除。过了大约有一袋烟的工夫,插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道人惊喜万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他走家串户,让人们赶紧啃吃萝卜。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病就全都好了。
从此,乡人便在立春这天啃吃几片萝卜,以求平安。“啃春”的习俗也就流传至今了。
节日简介
春节就是指传统上的农历新年,又叫新年、大年、新岁。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年节也是祭天祈年的日子。人们通过祭神酬谢诸神(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元日(正月初一)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鸣,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节日起源
(1)胜鬼说。古代人们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也没有先进的管理方法,每当地里的庄稼遭受雷电、冰雹、洪水、干旱、霜冻等侵袭,人们就觉得这是鬼怪在作祟;而一到早春时,又开始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人们就觉得是鬼怪被打败了,由此有了一个欢庆的节日——胜鬼节,春节也就渐渐地流传下来。
(2)巫术说。原始社会的人们缺乏对自然灾害的了解和认识,信仰的是各种巫术,这些巫术仪式的做法和目的,与现在春节的除旧驱害等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有人认为春节就起源于这种巫术仪式。
(3)腊祭说。民俗学家认为,春节起源于神农氏时期的“索鬼神而祭祀”的腊祭活动。腊祭就是在岁末人们用自己一年劳动的部分所得来祭祀祖先和众神,并且祈求来年的丰收。
节日习俗
(1)拜年。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走访联络感情,表达对亲朋好友在新的一年里的美好祝福。
(2)逛庙会。逛庙会也是春节期间很普遍的民俗活动。其中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广府庙会涵盖了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仿清祭地表演是地坛庙会独有的传统节目,其场面宏大,再现了清代皇帝祭地,祈求地神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景象。
(3)迎财神。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连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穷神”的日子,古有“送穷出门”一说。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节日饮食
(1)吃饺子。吃饺子是大江南北过年都有的习俗。过年吃饺子象征着招财进宝,代表更岁交子,寓意着来年财源滚滚,意味着团团圆圆。
(2)吃春卷。春卷也叫春饼。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大小也不尽相同,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
(3)吃年糕。年糕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它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的种类有北方的白糕饦、黄米糕,江南的水磨年糕,西南的糯粑粑,台湾的红龟糕。春节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4)饮屠苏酒。屠苏酒,据说是我国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由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疠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将其流传开来。屠苏,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正月初一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
节日古诗词
元日①(宋·王安石)
爆竹②声中一岁除③,春风送暖入屠苏④。
千门万户曈曈⑤日,总把新桃⑥换旧符。
【注释】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②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③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④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中草药浸泡的酒,用来驱邪避瘟,求得长寿。⑤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⑥桃:桃符。古时,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后来发展成春联。
【诗句大意】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田家元旦①(唐·孟浩然)
昨夜斗②回北,今朝岁起东③。
我年已强仕④,无禄⑤尚⑥忧农。
桑野就耕父⑦,荷⑧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⑨,共说此年丰。
【注释】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②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③起:开始。东:北斗星斗柄朝东。④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⑤无禄:没有官职。禄,官吏的薪俸。⑥尚:还。⑦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就:靠近。耕父:农人。⑧荷:扛,担。⑨占(zhān)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诗句大意】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从北方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我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和他们一起劳动,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回家。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思维导图说春节
一、确定并绘制思维导图的中心图部分
主题是春节,那图案用什么表示呢?
春节是一个喜庆的节日,我们的印象中,会放鞭炮,挂灯笼,门上已经贴好了福字……这是对春节的第一印象,那就把它画出来。中心图的位置要在一张纸的最中间,位置大约占这张纸九分之一的大小。如果拿A4纸举例,中心图大约是一张银行卡、火车票那么大就可以了。
二、绘制思维导图的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是节日故事:道人除瘟。瘟疫长什么样子?很难想象,但是我们可以确定,是“看不见的大坏蛋”,可以画个小幽灵,一支箭除掉这个大坏蛋。然后可以继续画后边主要的内容:除瘟的时间和事件的经过。
三、绘制思维导图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节日的简介。包括春节的时间、别名、节日特点。按照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提取出来一些比较重要的“关键词”。为了让内容有更好的区分,我把本部分的颜色换成了蓝色。
四、绘制思维导图的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节日的起源。同样的,这部分再换一个颜色。有三种说法,这三种说法是并列的关系,我们把它画出来,继续分别在三个说法后边,进行具体阐述。
五、绘制思维导图的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是节日的习俗。拜年应该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所以我可以在这里画个明显的插图。另外关于逛庙会、迎财神等,也是比较重要的习俗,都可以画在上面。
此外,这里的“啃春”与道人除瘟板块下的“吃萝卜”有关联。要用关联线连起来。同时画了个几乎一样的“萝卜”插图,可以呼应一下。“联络感情”是用一个锁链和三颗爱心表示的,当然大家也可以用自己想象的图案来代替。
六、绘制思维导图的第五部分
第五部分是春节的饮食。饺子几乎是春节所有饮食中最重要的一种,因为无论大江南北,几乎都会包饺子、吃饺子。可以把一盘饺子作为这一部分的插图。
另外年糕寓意年年高,是用一个向上走的箭头表示的。
七、绘制思维导图的第六部分
最后一部分,是与春节相关的诗词。这部分的内容比较好玩,有很多种画法。这张思维导图给大家讲第一种画法。这种画法叫作自然逻辑法。
什么意思呢?因为按照自然的逻辑,是先有的这个朝代,然后有的这个作者,有了这个作者,才有了他的作品。所以这种“时间线索”就是这部分内容的自然逻辑。
所以本部分画的是:朝代—作者—作品名称。
后边的节日当中,还会给大家陆续展示不同的细节处理方式。
画出属于你的思维导图
每个人心中的春节思维导图都不一样,小朋友们,发挥你的想象力,画出你心中关于春节的思维导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