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巴乌演奏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葫芦丝、巴乌形制

一、葫芦丝的形制

葫芦丝在各个民族中的称呼有所不同,傣族称为“筚朗叨”,意为“带葫芦直吹的筚”。阿昌族称为“拍勒翁”,意为“有葫芦的箫”。佤族称为“拜洪廖”。虽然在名称和形制上存在一些差别,但是其基本形制类似,大同小异,我们这里概而论之,如图:

figure_0014_0002

葫芦丝一般由吹嘴、葫芦、主管、副管构成。

吹嘴:一般用竹子、木头、牛角或树脂等材质做成,安装在葫芦上部,吹奏者含在嘴里吹奏。是吹奏的进气口。

葫芦:是连接吹管和发音管的部位,是区别于巴乌形制的主要共鸣部位,一般用天然葫芦做成,刻上精美图案。也有用树脂合成或用景泰蓝制成,音色稍有差异。

主管:是发音管中最主要、最粗的一根管子,和副管一样一般用紫竹或金竹做成。根据葫芦材质,主管也有用树脂、景泰蓝或木质制作的。主管是形成旋律的主要发音管。主管一般开有七个指孔,前六后一,尾部开有出音孔。插入葫芦中的那头镶有金属簧片(过去用竹制),一般用响铜制作。

副管:在主管两侧分别有一根比主管稍细稍短的同材质管,所发出的音,大多为全按作figure_0015_0003figure_0015_0004两个纯五度音,和主管形成和声。三管末端用丝线或其他东西固定在一起,尾部一般镶有类似笛子两端的镶头。

发音管和葫芦丝的连接处,有的做有调音接头,气温变化时可调整调的高度。

在葫芦丝主管的第三孔边一般标有字母,是葫芦丝调的高度,常用葫芦丝多为B或C调,葫芦较小,声音秀气柔美。也有人喜欢吹奏“大”一点的葫芦丝,多为G或F调,和巴乌调高相同,葫芦共鸣较大,声音浑厚低沉。

二、巴乌的形制

巴乌在外形上和葫芦丝差异较大,但实际上却和葫芦丝的主管基本相同。如图(横吹巴乌):

figure_0015_0005

巴乌一般用竹子或木料制作,竖吹巴乌类似于缩小葫芦减少副管的葫芦丝,横吹巴乌由镶头、塞子、吹孔、指孔、发音孔构成。

镶头:在巴乌的两头一般用骨头或牛角镶上镶头,不仅美观,还可以起到保护竹管的作用。

塞子:在吹孔的左边(以尾部向右为例),竹管的内部用软木堵上,像笛管内的笛脑,目的是阻断气流,让气流向指孔方向吹出。

吹孔:在竹管的左端,开有一长方形吹孔,吹孔上用蜂蜡或其他固定簧片。为了保护簧片,一般在簧片周围镶有一圈小竹片或用其他材料做成一个四边形环状物。在吹奏时,不能直接接触到震动的簧片。

指孔:竹管上开有前六后一计七个指孔。为了方便吹奏,指孔和吹孔一般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吹孔向内大概45°角。

发音孔:开挖在主管的尾部后面,是筒音的出音孔也可作为调整音准之用。

根据不同的调高,不同民族的喜爱特点,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前辈演奏家进行不断地改革,葫芦丝、巴乌在形制、大小上形形色色,不再一一罗列。本教材以传统意义上的七个指孔的葫芦丝和巴乌进行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