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音乐故事(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巴赫:
《马太受难曲》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受雇于人,勤勤恳恳,死后杳如烟消,随着遗体的下葬很快被人忘记。他身无长物,留下的只有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但也很快散佚无存。他的妻子靠施舍度日,最后死在救济院里。他8岁的女儿一生颠沛,到晚年得到贝多芬的救助。在他死后很长时间里,只有少数人知道莱比锡曾经有过一个叫巴赫的老管风琴师。他的传世名作《勃兰登堡协奏曲》手稿,被估价40芬尼,这只是一堆废纸的价格。然而,人类的艺术史证明,巴赫是永远令人难以忘怀的。

巴赫的音乐是跨越圣咏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至于古典时期的集大成者,又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出发点,启蒙精神在他的音乐里表现为对信仰的崇敬、对生命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教堂音乐《马太受难曲》是饱含对人类的热爱的史诗性作品,代表着巴赫在宗教音乐上的最高成就。

一提到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人们自然就会想到19世纪浪漫派音乐家门德尔松,因为是门德尔松使这部湮没一个世纪的名作重见天日的。据门德尔松的传记作者所写,门德尔松有一次陪妻子去肉铺买肉,发现肉铺老板娘用来包香肠的是旧得发黄的乐谱手稿,回家以后门德尔松仔细读了谱子的内容,感觉非同寻常,于是跑回肉店,买下了全部包装纸,这就是遗失的《马太受难曲》总谱。经研究,他发现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于是门德尔松克服重重困难,指挥这部作品上演,从此掀起演奏、研究巴赫作品的热潮。

宗教的崇高与世俗的绚丽在这里交汇

门德尔松指挥演出《马太受难曲》的确是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从肉铺里发现手稿”,这个情节纯属虚构,且不说大银行家的儿子会不会去肉铺,那个时候的门德尔松根本就没有结婚,这个情节是传记作者杜撰用以增加戏剧性效果的。

门德尔松安排上演受难曲的过程中遇到过种种阻挠,但他力排众议,终于使其上演,这却是事实。因为那时巴赫的价值还没被认识到,而门德尔松也过于年轻,只有20岁,人们既怀疑他的价值判断,又担心他能否驾驭有400多人参加的庞大演出队伍。1829年,《马太受难曲》终于上演了,距离巴赫写这部作品,恰好过去了100年。这次演出之后,巴赫的名声大振,研究者们随即成立了巴赫学会,搜寻、整理并研究巴赫作品,至今,经研究发现的巴赫作品有1 000多部,但仍有大量手稿没有找到。在巴赫身后发生过多次战争与动乱,全部找到这些作品是完全不可能的。以受难曲来说,巴赫共写过5部,现在存世的就只有《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场景

《马太受难曲》的内容采自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马太福音》讲述的是耶稣从降生到被害并复活的经历。圣经里的福音书共有4部,分别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4部福音书内容大同小异,都讲的是耶稣生活、工作、救赎世人、被害、复活的全过程。与中国的《左传》《公羊传》《穀梁传》都讲的是《春秋》的内容是一样的。

《马太受难曲》描写的是耶稣被出卖、受刑、死去和复活的情节,音乐规模很大,使用了3个合唱队、两个各由17件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两座管风琴,外加独唱者和独奏乐器。《马太受难曲》虽有一定的情节性,但是音乐所要表现的不是戏剧化的情节,而是史诗性的崇高精神。在受难曲里,情节性内容都由男高音的宣叙调唱出,有点像旁白,但又不完全脱离出音乐主体。情节叙述之外,合唱和乐队展开悲哀的沉思和激动的抒情,歌颂对人类的热爱和自我牺牲精神,表达对人生苦难的关怀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不是用作舞台演出的,它是用来配合教堂礼仪穿插的音乐,是实用性音乐。但是巴赫写受难曲并不遵循宗教音乐的传统和戒律,他借鉴意大利歌剧的咏叹调和宣叙调,更多地使用器乐,用人声与器乐展开协奏曲式的竞奏,这大大地增加了音乐的戏剧性色彩,表情非常丰富。宗教音乐在这里被杂糅进世俗化的内容,宗教形式下表达的是世俗化的思想感情。教会人士和笃信宗教的人当然很不习惯这样的音乐,在《马太受难曲》初演时,发生过有趣的逸事,当时的记载上叙述道:“在一个贵族的祭坛那里有一些显贵和贵妇们,这些人虔诚地随声附和地唱着圣咏,但当富于戏剧效果的音乐开始的时候,他们都惊异起来,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而且问道:‘下面该怎么办?’一个年老的名门贵族寡妇说道:‘孩子们!上帝保佑你们!我们好像是在台上演歌剧……’”

巴赫作为莱比锡市圣托马斯教堂的音乐指挥,为《马太受难曲》的演出费尽了心机。由于音乐结构庞大,需要许多音乐演奏人才,他动员了莱比锡大学的学生参加合唱,巴赫家族里的音乐人才全部参加了演出。这次演出景况之盛是空前的,但是在莱比锡市找不到任何对这次演出的记载和评论。巴赫在教堂音乐里掺进了太多的世俗化感情,这种大胆的做法得不到保守的市政当局的支持,然而巴赫音乐的价值却正在于此。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卓有成就的音乐家们就一直在往教堂音乐里灌注世俗化的内容,帕莱斯特里纳和拉索最初把牧歌与民间音乐素材加入到圣咏里去。帕莱斯特里纳时期,罗马教堂里的教士们在做弥撒时甚至不唱祈祷词而加上自己临时瞎编的歌词,其内容与宗教毫无关系,只要合辙押韵,即使是顺口胡诌也无伤大雅。到了巴赫的时代,启蒙运动思潮已经开始活跃,近代科学的建立促使人们更理性地思索人与宗教、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音乐方面,这种以前“只准用来颂扬上帝”的艺术形式被转而用来表达人类世俗的感情。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是他的教堂音乐的顶峰,这部作品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表现的是热情、正义、崇高,歌颂的是人类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