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开始的创客教育: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创造能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创客群体与创意课堂

——创造力为何不再仅仅是“加分项”

为了更好地应对现实,你必须富有创意——不仅仅是在你自己特定的职业中,也包括人生的方方面面……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避免的事实。这一道理适用于门卫、前台接待人员、公交车司机等来自各行各业的所有人。人生这场竞赛的级别,刚刚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 休·麦克劳德

苹果为何如此成功

你花600美元买了一台最新的苹果手机,那么这600美元在所有参与这部手机制造的人员身上是如何分配的?一项研究显示,你为这部手机支付的600美元中,只有40%是为手机的材料、劳力和运输支付的,苹果公司及其股东拿走了剩下的部分——作为公司的利润。

这部分钱主要用来为苹果公司的创意买单。

创造力 = 利润。

创造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技能。

在这样一个后工业化、自动化和全球化的经济中,创造力可能已成了职场人士保证自己不会丢掉一份好工作的唯一方法,无论你是否相信,这就是事实。

有些职业在渐渐消失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到从事下面这些职业的人了……

  • 当我在进出停车场时,已经看不到人工的服务。
  • 我也无须再与航空公司值机柜台的人员进行沟通,因为沟通的事宜已经在我的信用卡和自助值机的机器之间完成了,我无须张口,也可以拿到登机牌。
  • 我接触到的银行出纳员和超市的结账员越来越少。
  • 当我告诉我的孩子们,我曾经让“活生生的人”来帮我的车子加油,擦洗我的车窗,给我的轮胎打气,甚至还有人在加油站给我一个免费的水杯做礼物时,我的孩子们都以为我在胡编乱造。
  • 我需要努力地翻电话本,才能听到人工接线员、技术支持或预定人员的声音,用一种礼貌但是十分令人抓狂的姿态,将我正在寻求的信息告诉我。
  • 我所认识的所有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中,没有几个人不会操纵机器人,让它们以比人类更为精准的方式完成那些重复性的工作。

对这一切我们早有预料。早在2004年,弗兰克·利维和理查德·默南教授就对1969年至1999年间不同职业的此消彼长的状态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要求“复杂的沟通”的工作增长了近15%,那些要求“专家思维”的工作增长了近6%,而那些要求“常规认知工作”和“常规体力工作”的职业则出现了减少趋势。该研究的数据在2013年得到了更新——而更新后的信息证明,他们早前的研究结果完全正确。

那些工作职位被自动柜员机、自助设备、机器人和通过菜单运行的智能电话所取代的人恰好被划归为“常规”的范畴,因为被提供的信息和处理的流程都已经标准化了——如果你乐意,也可以把这当成一个完成选择题的过程。一旦出现了任何要求做出超出A、 B、 C、 D四个备用选项范畴反应的情况,那么就立刻需要主管的协助——这个具备“专家思维”的人将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问题解决者。

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或机器从事简单工作,价格更为低廉——而且精准度更高,难道我们真的希望自己的学生以从事盲目的、重复性的工作为学习目标吗?

创客群体正在兴起

在《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中,作者丹尼尔·平克向读者提出了两个思考问题:如果你的工作由机器完成,是否会做得更好?或由另外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完成是否会更便宜?但他在书中提出的最有趣的问题是:“我所提供的东西是否能够满足这个过于富足的时代的非物质的、超越欲望的需求?”

换句话说,平克预测,在具备了足够的资金并可以做出选择的前提下,消费者选择购买的商品将不仅应具备实用性,还具备其他的附加价值,例如,可以满足顾客的审美情趣。而正是充满创意的人,能够利用右脑进行思考的人,在面对廉价劳动力和机器人时,才不会丢了工作。

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撰文描述了这群被他称为“创意阶层”的人,他估计,美国约有30%的劳动人群可被划分为创意人群,其中,又存在“超级创意核心人群”(大C)和“创意行业从业人员”(小c)之间的区分(请在阅读本书第4章中大C和小c对创造力的不同定义进行探讨时,牢记两组人群之间的本质区别)。这些人和他们所创办的公司所赚取的利润,丰厚到每个城市都想方设法吸引他们去当地落户,促进就业——而不是试图将他们的工作外包到孟加拉国。

现在,外包和自动化的趋势对一系列的劳动力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包括传统的白领工作。《纽约时报》经济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卢德派分子——一群遭受了自动化威胁的18世纪英国纺织工人,把自己的名声搞坏了。保罗写道:“真正受到最严重损害的工人,是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宝贵的工作技能,却发现自己的技能一夜之间贬值了的工人。”而现代社会的“卢德派”可能是X光技术人员、法律研究人员、计算机程序员和其他技能职业。仅凭一张大学本科毕业证,已经不再意味着一份薪水不低的全职工作以及可以获得终身雇佣的铁饭碗了。

商界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为了应对这一快速和急剧变化的经济形势, 1500名参与了IBM在2010年进行的调查的首席执行官,将创造力认定为未来的商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领导力特质”。

而我们,作为兢兢业业的教育工作者,更不能忽视这些未来的就业趋势。

我们的教育标准做了什么

很显然,在意识到学校应该开始将创造力视为学生必须培养出的一种重要技能的所有教育工作者中,我不是唯一的一个,也绝不是第一个。

早在2000年,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注明的学习目标分类学,被他曾经的学生安德森和克莱斯万(Anderson & Krathwohl)进行了修订。创造,及其下属的设计、建设、规划、生产、发明、制定和制造等描述,被调整为高阶思维能力中最高级别的一类。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IE)在其被广泛采用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要求中,要求学生“需表现出创造性思维、建构知识以及利用技术开发创新性产品和工艺的能力”。

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的标准要求学生“能通过使用多种资源和形式来呈现创造力”以及“可利用富含创意和艺术感的形式来表达个人的学习”。

国际学士学位项目(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的核心要求可以简化为创造力、行动力和服务意识,他们声称“创造力能够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探索自己对原创性思维和表达的个人意识”。

在其框架定义文件中, 21世纪关键能力联盟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地与他人开展合作”和“创新的落实”列为学习成果必须实现的关键目标。

我们应以周密的、前瞻性的思维,来自信地审视并认可自己所处区域或机构的教育标准,这些标准是否已将创造力认定为学生获得成功的教育、职业和人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宝贵技能呢?

教育中参与感的作用

在我举办的“网络一代的学习者”工作坊上,我要求参与研讨会的学员描述一下现代孩子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体验,找到与我们孩童时代的不同之处,一个普遍的回答就是“现代的孩子们需要不断得到娱乐”。

而我选择质疑这一说法,因为我们很多人往往将娱乐性和参与感这两个词汇搞混,我将二者之间的差异之处列举如下。

  • 娱乐性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愉快的体验,而参与感的主要目的则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以促进学习的发生。
  • 娱乐性是短暂的,且往往肤浅,而参与感则可以创造长期持久的效果,并着重培养重要的技能和学科能力。
  • 娱乐性的需求往往与读者/观看者/聆听者关联不大,而参与感的体验则最常直接与学习者产生关联。
  • 娱乐性是一种逃避问题的表现,而参与感则旨在解决问题。
  • 娱乐性往往是被动的,而参与感则是主动的或互动的。

特别是:

  • 娱乐性往往是其他人创意性的结果,而参与感则要求学习者自身提供创造性(详见图1.1)。

%e4%bb%8e%e8%af%be%e5%a0%82%e5%bc%80%e5%a7%8b%e7%9a%84%e5%88%9b%e5%ae%a2%e6%95%99%e8%82%b2-025.jpg 

鉴于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口袋里或背包里随身携带既可以用来娱乐又可以参与学习的设备,教师们就尤为需要了解并牢记这两个词语之间的差异。允许或要求学生创造——而不仅仅是单纯地享受,就可以将这些现代科技设备转变为教育的工具。不可否认,即便如此,孩子们仍有可能因为这些娱乐设备而从我们的课堂或作业中分心,但至少在创造这个行为过程中,他们分散的注意力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我们将在本书第7章中详细探讨这个主题。

所接受的教育让学习者既能够充分地应对职业的需求,又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对当今社会的每一个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当我们的社会无法承担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不管的后果时,通过鼓励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来强化学生的参与度,将成为我们可以帮助每一个孩子实现前述目标的唯一途径。

我们为什么需要创客教育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是将创造力视为一种职业技能、工作技能和确保良好就业机会的手段。

但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同样希望,学生能够由于创造力而感到自己被赋予了权利,并且打心底里相信,自己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能力来确保自己足够明智,并且他们有能力解决任何可能遇到的问题。他们无须被动地承受命运的盲目安排并放弃改变的信念,并且只要他们足够有创意和毅力,就能够找到避开、克服、化解或渡过任何难关的方法。

作为家长和教师,我的主要目标是,希望我的孩子们在我离开人世之后,也能够过好自己的人生。

太多的学生在毕业离校之际仍缺乏足够的自信,甚至缺乏基本的意识,不相信他们自己已经具备了独立解决人生难题的能力。他们依然依赖于父母、老师或被他们视为领导的人,来为那些困扰他们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正如我们将在本书第10章中详细阐述的那样,学校自古以来的教育模式就是培养墨守成规的、缺乏进取心的和因循守旧等类型的人才,但是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对那些有着完美学习成绩的毕业生的求职过程进行了观察,得出了以下结论:

这些学生完美地遵循了千篇一律的成功毕业生的模式,而你 (作为雇主)事实上完全没办法知道这个人的真实能力,因为所有的线索只能告诉你:这是一个十分符合社会对墨守成规的命令执行者描述和需求的高端人才。这样的人,要么缺乏活出具备自我特色的人生的意愿,要么缺乏这样做的勇气。作为雇主,最好的做法就是远离这样的人。

作为一个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我一直以来的信念都是:我的教育使命是创造独立的思想家,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盲从者。而所谓的思想,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能够创造性地思考解决我们自己问题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以及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独特轨迹的权利。

我特别热爱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遇到的那些马盖先一类的人 (美剧《百战天龙》男主角,擅长用普通生活用品作为工具—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我尊重那些将障碍视为人生前进阶梯的人—他们将其视为向上发展的一个机遇,并且能够享受这个过程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感。对那些认为通过自己努力可以创造人生,而非接受生而注定的命运的人,我也充满了敬仰。

学生们确实需要不断地练习创造力,你还需要更好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吗?

我们的学校做得如何

可悲的是,研究表明,美国的学校在帮助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不仅没有获得成功,反而抑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因为我们的学校正在不断地粉碎孩子们本身具备的创造力。据一项研究显示,自1990年起,伴随着智商值的不断提高,创造性的指标一直呈上升趋势,然后忽然之间——所有的指标迅速下滑。该研究的作者韩文化院教授金弼焕(Kyung Hee Kim)表示:“结论十分明显,因为下降的趋势太过显著。”而美国的幼年儿童的分值——即从幼儿园到六年级阶段儿童的下降程度最为“严峻”。她同时进一步指出,

孩子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变弱,精力不足,变得不爱说话且口头表达能力减弱,幽默感降低,想象力减弱,突破常规的能力下降,不再活泼和充满激情,缺乏洞察力,将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关联起来的能力减弱,综合心智下降,并且不太容易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在鼓励社会从众性和构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权威盲从性心理方面,我们的教育系统可谓是“功不可没”。强纳森·科佐尔 (Jonathan Kozol)在对来自东圣路易斯、芝加哥、纽约城、卡姆登、辛辛那提和华盛顿特区的学校进行研究之后,在他的新书《野蛮的不平等》(Savage Inequalities)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美国存在两种完全独立的公立学校运作系统:

一套系统中的孩子被教育成为管理者,而另外一套教育系统中的孩子则被训练为受管理者。前一套教育提供被给予了想象力的空间,以鼓励可刺激经济向前发展的想法,而后一套教育体系则规定其受众必须遵守规矩并严格地执行和完成前一组人群规定的任务。

而导致这一问题最突出的原因,就是我们对测试的盲目痴迷。学生的高强度训练是个百试不爽的古方,即标准答案永远只有一个。尽管确保所有的学生,无论其社会阶层或能力如何,都能够展示出最基本的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并掌握一系列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关的核心基础知识,是一个堪称高尚的教育目标,但所谓的标准往往设置得过低和过于狭隘。赋予学生基本的技能,却未能培养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这些技能的信心,同样会导致我们的孩子被社会抛弃。

但测试的利弊并非本书的探讨主题,与其千方百计地寻找开脱的借口,不如让我们切实地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阅后思考和讨论

1. 教育工作者们是否需要重新审视一下,学生要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实现成功需要掌握的技能是什么?当今社会需要的技能和能力配置与前面几代人的需求有何不同?

2. 在判断毕业生是否“为就业和就学做足了准备”这一大多数学校设定的宝贵教育目标时,将标准化考试的成绩作为评判的唯一基础是否合理?教师们是否需要依据基本技能和知识以外的其他能力或因素进行评估?

3. 教育系统在创造力方面给予的重视和关注是否已经将不同的学生划分为“管理者”和“受管理者”两个类别?我们是否可以认定,培养自给自足的、被赋予权能的,同时具备了技能和自信来解决自己人生问题的学生,才是有效的教育系统的评价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