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樱花绽放英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章 开篇

只要有不知满足

但绝不抱怨

而是彻底抱起现实

向前奔走的人

一切就会改变

学校因何而改变[1]

转方式,调结构,增活力,树品牌。走进新时代,如何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实现新的变革,这是每一所学校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不容推卸的使命。课程、文化、理想,应该是学校实现新变革的关键着力点。

(一)学校因课程而改变

从来绝艺欲超伦,何止弯弓用意深。

觑破微尘微极处,忽开大地见红心。

这是宋代人郑思肖在《纪昌贯虱悟射图》上题写的诗。在四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把这首诗引入教学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大意,明了作者赞扬纪昌专注坚持、勤学苦练、掌握核心技艺的主旨。同时引入课堂的,还有梭子织布的短视频、《列子·汤问》中关于纪昌练习射箭的过程描述。我们的中小学语文课堂绝不只是教孩子识字解词学课文,而是贯彻“四界语文”的思想,突破传统惯常的语文课程观,引入生活素材、文学素材和文化素材,将它们与课文有机整合在一起,激活学生语文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春天把

一粒金色的种子

种到了天上

结果 让夏天收获了

一地的骄阳

这是一首为题名《夏》的摄影作品所配的短诗。照片中,大大小小的光斑散落在水泥马路上;短诗里,季节的情韵洋溢在字里行间。我们八年级的物理老师却把这首小诗引入了课堂。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课中探讨“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时,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欣赏这一组文艺作品,并“满腹狐疑”地“请教”同学们:夏天收获的“一地的骄阳”指什么呢?为什么称它们“骄阳”?这个说法科学吗?

“一地的骄阳”指的就是地上的光斑,“骄阳”的表达更富有明丽雅致的诗意。前两个问题完全跳出了常规物理课的情境,跳到了语文课上常见的词语理解和揣摩学习;第三个问题则话峰一转,将学习拉回到物理学科思维上,启发同学们开展“小孔成像”的科学实验,理解“骄阳”一词不仅富有诗意,而且与科学原理契合——我们平常所说的“光斑”,其实是阳光经过拥挤的树叶之间的小孔缝后投射到地上形成的太阳的“实像”。突破学科壁垒,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相互交织渗透,这样的课程观能够使教学摆脱偏狭,带给学生更为完整的学习视界。

突破学科的教学,其依归仍在学科。而主题式学习则能整合各个学科的资源,使学习成为顺应学生求知需要的自然流动的思维过程。围绕“Can Zhao Zhou Bridge be the symbol of China?”这个问题,英语老师请来美术教师,带着大家通过一幅幅精美的照片鉴赏赵州桥的造型之美,不知不觉中渗透了“不同视角(平视、俯视、仰视)的构图能表现出对象不同的美”的创作技巧。不仅从图像视觉鉴赏,还从文学视角来品味——语文老师也来和大家一起诵读吟咏赵州桥的古诗。诗句中的赵州桥或壮阔雄伟,或温婉秀丽,更有穿越时空的沧桑厚重。“穿越时空”,这是因为赵州桥拥有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工艺,通用技术老师带来了纸模社团制作的赵州桥模型。结合制作过程,老师细致地介绍了“伏拱敞肩”“洞砌并列”“腰铁”“勾头石”等建筑结构与工艺,1400多年前高超的桥梁建筑技术令人折服,即使只借鉴了其中一部分工艺,小小的纸模上居然可以站立两个膀阔腰圆的同学呢!那赵州桥究竟能承受多重的压力呢?桥头“限载8吨”的标识牌究竟有何意义?这个标牌上的数字越大就意味着它的承重能力越强吗?带着这样的问题,物理老师来和大家做了一组对比实验:4个模型,放置在它们之上令它们开始变形的重物的重量各不一样,哪一个模型的承重能力强呢?大家都会觉得是置物最重的那一个。然而,科学地看,并非如此。这个模型自身使用的材料太多了!衡量桥的承重能力要看“承重比”,也就是桥的最大承重与自重的比值。测算一下,我们的直觉误导了我们:真正承重能力最强的其实是另一个不起眼的模型;现在我们更得佩服赵州桥“伏拱敞肩”工艺的绝妙了。这“万古津梁”,既让南来北往的车马安全行走,也让东行西驶的船只便利通过,那么满足哪些条件的船只才能畅通无阻呢?数学老师来指导大家共同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明确在宽度允许的情况下,影响通行的关键位置在哪里,其极限值是多少;应用垂径定理解答,应用勾股定理思考……这一番探究下来,回答英语老师的问题就有了丰富的信息与语料,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是对外交流的小使者了。围绕一个主题,各个不同领域有机地聚合在一起,让学习淹没了边界,更加浑然一体。

学科之间的边界在消融,课程(资源)与课程(资源)之间在关联。秋天,我们一起去中央芭蕾舞剧院欣赏《红色娘子军》《天鹅湖》《吉赛尔》……春天,我们走进梅兰芳大剧院品味《智取威虎山》《野猪林》《锁麟囊》……西方舞蹈艺术王冠上的明珠与东方戏剧艺术王国里的奇葩交相辉映,共同打开艺术视野,陶冶审美情操。每学期,我们与孩子们共同确定一项他们在家坚持独立承担的家政任务,由家长在班级微信群落实监督与考评,成为一门特有的“家政习惯”课程(简称“习”)。除了“习”,我们还有“礼”(礼节礼仪)、“乐”(乐器演奏)、“技”(运动技能)、“语”(汉语素养)、“创”(创意创造),它们呼应中国古代君子“六艺”,成为英华学子新“六艺”课程……就这样,没有孤立的课程(资源),一切相互联系,共同结构出稳定和谐的关系,进而形成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

英华课程的体系形如一朵绽放的樱花,学校课程的五大部类(包括人文拓展、科学探究、艺体修养、生活体验、社会适应)是5片“花瓣”,它们共同培育学生的12种关键英华品质,这些品质如同樱花的“花蕊”;从“花瓣”到“花蕊”,一直聚焦到“花心”,那就是全部课程要实现的教育培养目标——丰悦于心、慧通于世的智美英华。

学校改变的力量来源于课程。确立核心,打开视野,建立关联,让学校里的一切生活都成为儿童生长的原料和养分,课程不再是学校的教学工具,而是学校生命体中流动的血液和蓬勃的气息。

(二)学校因文化而改变

从西门步入小学校园,迎面看到的是教学楼上一幅巨幅浮雕:两个阳光朝气的少男少女高扬手臂,共同雀跃在樱花铺就的路途之上。小女孩的衣裙勾勒出一个动感的字母“Y”,小男孩的轮廓勾勒出另一个活泼的字母“H”,他们在校园里分别有自己的名字——“小英”“小华”,以他们为形象的文化装饰遍布小学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一个孩子都知道:在自己的班级里有两位特殊的同学,虽然不见真身,但这两位叫作“小英”“小华”的同学却是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因为他们具备了自己应该拥有的12种英华品质。小英和小华就是他们的虚拟伙伴和精神偶像。

在中学部教学楼一楼的英华厅,有一面窄窄的无法拆除的承重墙,每天,中学部的同学们都要从它的两侧穿过厅堂奔赴各自紧张的学习。然而,一到放学,或者课间休息的时候,大家都爱跑到这面墙跟前来,寻找和指点属于自己的“风景”——在这面墙背对校门的内侧,有一面名为“樱花学子谱”的装饰:中学部全体同学青春的脸庞按年级铺排成3层,层层增高,共同围簇着一方中国篆印。篆印顺应墙体的宽高,一改横平竖直的常态,独角而立,其间文字混合阴阳笔法,“智美英华”四字对读成书。同学们在这里寻找着自己的位置,也温习着立志成长的人生目标。

每年3月将尽的某个上午,七年级的孩子们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北京西三环边的玉渊潭公园。他们手持颜色各异、内容不一的学习单,徜徉在盛放的春花与荡漾的碧波之间。有的用笔抄录冰心先生的《樱花赞》,用相机拍摄园中的“樱花八景”;有的观察不同品种的樱花,记录树下标牌上的介绍信息;有的打开手机APP,记录自己走过的每一个景点的位置,好绘制行程图,建立坐标系;有的直接用方向标、比例尺、图例等工具,绘制自己最喜欢的景点位置图;有的在人流里选择赏花的路人,调研对樱花历史的了解和中日两国关系的态度……10点整,他们会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公园里樱花最盛的“樱花园”广场,踏着跃动的乐点,舒展青春的肢体,跳起欢快的舞蹈。游人起初是诧异,然后会心地微笑,渐渐聚拢,包围了这个不断壮大的舞蹈群体,还纷纷拿起手机,拍摄下学生们青春的舞姿,记录着突然降临的特别风景……乐曲终了,同学们欢啸一声,又四散到公园的各处去忙着自己的学习了。这个时尚快闪活动中表演的不是别的,正是樱花学子每天在校园里的课间操。为了能够参与这个潮酷十足的活动,每个孩子平时都特别努力地做好每一天的课间操,生怕因为自己不够认真而失去了跻身快闪活动队伍的资格。

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8名非洲鼓乐团团员受邀赴港参加当地文化机构举办的庆祝演出,机票和食宿全部免费,并且在港期间还安排参访著名观光地。在红磡体育馆门口,他们拍下了一张带妆照,照片中的每一个人持鼓击鼓的姿态各不相同,但黑发飞舞、神采飞扬的朝气却是一样的。谁能想象,在鼓乐团组建之初,他们的脸上写着的都是怯懦、懵懂、拘谨甚至是木然;而四个月后,他们与津巴布韦青年梦想艺术团在文化部“非洲艺术进校园”樱花园专场活动的舞台上同台表演;一年后,又走进北京大学百年纪念堂与北大学子以及南非艺术家们同台献艺。那个时候,孩子们说:我不仅走进了北大,还走上了北大的舞台……

学校改变的力量来源于文化。文化绝不是静态的,而是存在于每时每刻的生活中。要让每一个儿童与青少年都意识到:学校一定在生活之中,但又超越于世俗之上。一方面学校创造了他们,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在创造着学校。

(三)学校因理想而改变

2016年,从北京大学发源,“空心人”这个词开始在社会上流传。据报载,很多大一新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觉得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尽头”,他们认为“活着没意义”。产生“空心人”的原因在于人生终极理想的缺失和生活短期目标的模糊,致使心灵茫然,行止无措。树立远大理想或者确立远景目标,然后锁定近期目标,一步步前进,自然坚定而充实。

在樱花校园,每一个孩子都向往在毕业时得到一枚独一无二的徽章。留待每位小学同学的徽章名为“英华少年”:在金灿灿的樱花花瓣衬托下,小英和小华一起向着获奖者微笑,期待着来者与他们并肩而立。静候每位中学同学的徽章名为“英华学子”:星斗漫天的苍穹下,绚丽的樱花在元大都古城垣上怒放,音符流淌的岁月河畔,青年男女跃舞在菁菁校园,又阔步走向辽阔的祖国大地。而要获得它们,需要经历这样努力求学的历程:每个月,各班根据《班务日志》和日常规范评比的记录评选出奋进、分享、学科、合作、进步、自律、健康7类表现突出的同学,每学期,各年级评选孝敬、环保、礼仪、公益、博览、创造、管理、竞技、才艺、阳光、劳动11个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上述同学会获颁“七彩之星”徽章;每学年,各年级对全年荣获“七彩之星”徽章达到一定数量的同学予以表彰,并颁发“英华之星”(中学)和“英华伙伴”(小学)银质荣誉徽章;基于在校期间荣获银质荣誉徽章的情况,在毕业之际,学校评选和确定优秀毕业生,在英华盛典上予以表彰,两枚金色荣誉徽章就会闪耀在佼佼者胸前。

为了成长为英华少年、英华学子,每一个孩子都找寻完善自己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的舞台,来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他们三度让“朝阳区十佳中小学生”花落樱园,他们两次走上“中华文化小大使”全国评选的领奖台,两次拿下北京市中小学生打击乐金奖,两次拿下全国中小学生射箭比赛一等奖,他们为学校五次争得北京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先进单位,四次夺得朝阳区中小学生创新性学习优秀组织奖,他们创作的剧本被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搬上舞台公演,他们走上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的T台……而这一切,都是基于这所学校始终坚持的教育理想:擎英华教育的旗帜,“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培育丰悦于心慧通于世的现代人。在追求这个理想的道路上,我们成为了北京市学校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北京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北京市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获奖单位、京城最具幸福感领军学校、朝阳区教学质量优秀学校……

学校改变的力量来源于理想。与其说学校是塑造人的地方,不如说学校是唤醒人、成全人的地方!在这里,人们明了自己是谁,可以成为什么样子,并努力去尝试……于是,学校就成其为“学”校!

课程改变学校,文化改变学校,理想改变学校,归根结底,是人,是拥有变革精神的人在改变学校!只要有对现实不知满足,但绝不止于抱怨,而是彻底地抱起现实,然后向前奔走的人,学校就会改变。这样的人,失去的是现实的枷锁,获得的是崭新的世界!

注释

[1]本文根据中国第十二届名校长高峰会议(2018年4月,宁波)学术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发表在《教育名家》 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