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tack设计与实现(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OpenStack项目发展流程

经过9年多的发展,OpenStack已经从最初的Nova和Swift两个项目发展到目前形形色色的上百个项目,但是OpenStack的每个版本仅仅包含其中少量的一些,那么这里的问题就是:一个项目从最初的创建到最终被包含在OpenStack发布版之中,需要经历什么样的阶段呢?

1.4.1 新项目

互联网时代最缺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Idea。同样,在OpenStack里,一个新项目的源泉也是新的Idea。这个Idea的产生既可能来自AWS里的功能,也可能来自OpenStack使用者的需求。当这个Idea逐渐成熟且工作量足够大,以致无法在现有的某个OpenStack项目中承载时,就有必要成立一个独立的新项目。

项目的发起者可以是一个人,但更有可能的是一群人。他们会发动开源社区,推广这个新项目并吸引一批开发者来共同开发。这些开发者形成的团队会在OpenStack邮件列表上讨论问题,并定期举办日常例会。

在新项目成立早期,如果还没有PTL,则团队内部会选举并指派一个领头人带领整个团队的开发,以及主持每期例会。

由于该项目是开源的,就会源源不断地有新的开发者加入开发团队中,同时,也会有人审视并吸收类似的开源项目,以避免重复工作。最后,项目会渐渐成熟,形成自己的目标、计划和代码库。为了方便起见,项目发起者们一般会先将项目存放在stackforge目录中。

最初项目的版权最好是Apache 2.0,这样就与OpenStack保持一致了。当有一天新项目被集成到OpenStack发布版中时,就不用重新定义和处理版权问题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一个项目还是新项目时,它是在OpenStack之外进行开发的,这是该项目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是项目发起者们却可以利用任何OpenStack正在使用的工具去管理该项目,例如,使用Launchpad工具作为跟踪Bug和blueprint的工具。

经过若干月或若干年后,一旦项目发起者认为该项目足够成熟了,他们就可以向OpenStack技术委员会提出OpenStack孵化请求,并等待该项目被批准成为OpenStack孵化项目。

1.4.2 孵化项目、集成项目和核心项目

1.孵化项目

一个项目在被集成到OpenStack发布版之前,成为孵化项目是必经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项目开发人员需要了解OpenStack的发布节奏、发布流程,以及要成为集成项目需要完成哪些工作等内容。同时,也可以尽量寻求与其他项目合作或合并的机会。一般来说,这个阶段至少需要持续两个开发周期。

在孵化期间,孵化项目都会被移植到OpenStack命名空间和目录中。在一个开发周期结束时,OpenStack技术委员会会对孵化项目进行考核,理论上只有经历了两个开发周期的孵化项目才能被选为考核目标。

2.集成项目

如果该项目的考核结果被证明是足够成熟的,并且该项目已经准备好被集成到OpenStack发布版中,该项目就会被批准从孵化期“毕业”,成为OpenStack集成项目。在下一个开发周期里,该项目就会正式成为集成项目,并成为OpenStack正式家族成员之一。

比如,监控计费项目Ceilometer成立于2012年,当时的最初想法是提供一套基础架构用于收集来自各种OpenStack项目中的数据,为运营商计费提供参考依据。Ceilometer在2012年的Grizzly开发周期里成为孵化项目,并在2013年4月的Havana开发周期里,正式地被批准成为OpenStack的集成项目。

3.核心项目

核心项目的含义在2013年有所改变,那时OpenStack项目的管理刚刚被转交给OpenStack基金会。在此之前,所有被集成在OpenStack发布版中的项目都被称为核心项目,包括Nova、Swift、Glance、Cinder、Neutron、Horizon和Keystone。

此后,“核心”这个词变成了OpenStack基金会在OpenStack发布版里对某个项目进行贴标签的特有名词,“核心”的使用也就被限制了。可以这么说,核心项目是集成项目的一部分,是它的子集。当OpenStack基金会的董事会认为某个集成项目能达到某些要求时,可以为该集成项目贴上“核心”这个标签。

在2013年之后,所有从孵化期“毕业”且被集成在OpenStack发布版里的项目都统一称为集成项目,如Ceilometer、Heat和Trove都是集成项目,但针对之前的那7个核心项目,我们仍称它们为核心项目。

无论是核心项目还是集成项目,都代表着该项目已经成为OpenStack的正式家庭成员,在每半年发布的OpenStack版本里,都会包含该项目。这也意味着对核心项目和集成项目有着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新功能开发流程及代码稳定程度还是项目的开发周期,都必须与OpenStack的节奏保持高度一致。

OpenStack项目的孵化集成模式的流程如图1-7所示。

img

图1-7 OpenStack项目的孵化集成模式的流程

1.4.3 大帐篷(Big Tent)

但是,从2015年发布的版本Liberty开始,OpenStack废弃了原来的孵化集成模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行模式,即引入了所谓的“大帐篷”一词,使得OpenStack发行变得更加松散和自由。

在之前的孵化集成模式里,新项目首先要被孵化,然后在成熟到一定程度时,经过申请和投票决定是否把它放到集成项目里,并且它的发布版必须与OpenStack发布同步。

这样一来,集成项目丧失了自由度和灵活性。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用户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动态变化,大量新项目在希望成为OpenStack项目时就遇到了瓶颈。为了满足市场的动态变化,大帐篷模式应运而生。OpenStack基金会用文档定义了OpenStack流程及其开源社区的工作方式,只要该项目符合这些流程,并经过审核批准后,就可以成为大帐篷的一员,进而成为OpenStack项目,而且该项目的发行步骤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殊要求进行小范围调整,没有必要与OpenStack发布版完全一致。比如,如果没有大帐篷,也许Magnum项目就不会这么容易地成为OpenStack项目。

一个大帐篷项目只负责在某个空间里解决某一特定的问题,但由于成为大帐篷项目变得更加容易,这种机制也更容易产生竞争,也就是说,很有可能在大帐篷里有多个项目是解决同一或类似问题的,但对于用户来说这反而是一件好事情,因为用户的选择范围更加广泛了。

在大帐篷里,OpenStack仍然保留了6个核心项目,即Nova、Cinder、Swift、Neutron、Keystone和Glance,只有原核心项目Horizon被放在了非核心项目里。而以前的集成项目都无一例外地被放在了大帐篷的非核心项目中。

诚然,大帐篷也有一定的缺点。比如,某些项目极可能是由来自同一家公司的开发者主导开发的,那么该公司会对这些项目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使得这些项目慢慢地朝着垄断和封闭的方向发展。另外,大帐篷降低了新项目变成OpenStack项目的门槛,使得OpenStack涌现大批项目,而有些项目甚至不知道是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的,同时项目质量也难以掌控,这增加了基金会的管理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