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原《十年一剑全息汤》自序
谈到“全息汤”,就得从我认识到的“疾病的中医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论起,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具体实践,后者是前者的理论源泉。
疾病的中医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起源于实践。我在长期的中医临床中,逐渐体会到,各种不同的疾病,其重点虽在不同部位,但都能影响整体,表现为除重点部位出现主要症状外,还出现一系列全身症状。从局部治疗效果不佳时,改从整体治疗,则疗效大增。经过反复实践、思考,不断补充、修正,最后总结、概括,逐步形成了疾病的中医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
整体观和系统疗法在形成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前人多方面的医学成就,尤其是伤寒学说、脾胃学说、温病学说,从历史的角度看,是这些学说的继承、融会和发展。
伤寒学说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它的六经辨证方法和众多著名方剂,现在仍被广泛应用。伤寒学说是针对突出症状辨证施治,对病情单纯者,有立竿见影之效,但对病情复杂者,则难以应付。伤寒学说提出了合病、并病的重要思想,但很不充分,后人也很少在这方面予以发展。伤寒学说提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但如何治疗,并没有很好解决,故后人不得不另辟蹊径。
脾胃学说不是单纯治疗脾胃病的学说,而是以脾胃为中心治疗全身各种疾病的学说。它创立了独特的理论模式,提出了升阳、补脾胃、泻阴火等治疗方法和方剂,具有初步的系统治疗思想,很值得重视。但它把外感和内伤对立起来,把脾胃学说和伤寒学说割裂开来,这就使脾胃学说自我孤立,阻碍了它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温病学说的兴起,把中医治疗外感热性病的理论和实践推到了新的高度。其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及辛凉、解毒、清营、凉血等方药的应用,开拓了人们的思路,丰富了治疗手段。但温病学家把温病与伤寒完全对立起来,否定了两者之间继承和发展关系,致使长期以来,寒温严重对立,使后学者难以融会贯通。
整体观和系统疗法吸收以上这些学说的精华,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拼凑,而是在现代哲学特别是辩证法的指导下,使其有机结合,熔于一炉,形成整体。
中医学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在古代,人们把医疗实践的经验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这便是中医学。因其有广泛确实的实践经验做基础,其理论中也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等正确合理的方面,故历久而不衰。但它有历史的局限性,并不完美准确,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社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现代科学技术,也创造了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如唯物主义、辩证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这些理论有些是和中医思想相通或相近的,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加以吸收和借鉴,创造新的中医理论。疾病的中医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正是吸收和借鉴了这些理论而形成的。
整体观和系统疗法一经形成,即显示出其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意义。
第一,应用广、疗效高。整体观和系统疗法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各科各种疾病,包括各种复杂的疑难病,总之,凡需内服中药治疗的疾病都可应用,且疗效普遍好于传统的辨证施治方法。医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一切理论和方法,都应以疗效为检验标准。各种不同的疾病,应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治疗,都取得了明显疗效,就很值得重视和思考。
第二,简化了辨证方法。长期以来,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辨证的准确与否,关系到疗效的高低。辨证的方法很多。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等,互相交叉,更显复杂。学验丰富者尚须斟酌,初学者往往感到茫然。遇有复杂病情,难免顾此失彼,病情有变,则需重新构思。这就限制了中医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因此中医迫切需要一种简单明了、易于掌握而又确实有效的方法来代替传统辨证施治这种艰难复杂的方法。整体观和系统疗法把一切疾病都看成是整体疾病,不管疾病多么复杂,怎样变化,总不出整体范围,都一概予以系统治疗,只是针对疾病的重点部位和突出症状适当加减即可。这就简化了辨证方法,简单明了,易于掌握,便于操作。这必将有利于中医普及、推广和应用。
第三,可以使各种学派融合统一。中医学源远流长,内容极其丰富。但毋庸讳言,中医学流派纷呈,并不和谐统一。面对这份丰厚但并不和谐统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样来继承?笔者认为,总的来说,各种主要学派,虽然它们所使用的理论框架不同,表述的方式不同,使用的药物也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内容实质是相通的,都有科学合理、有实用价值的一面,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不能以一种学说代替另一种学说,也不能机械地拼凑,表面统一。比较理想的办法是集其精华熔于一炉,形成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整体观和系统疗法在这方面已显示出可能性。以整体观和系统疗法来审视以前的各种学派,外感和内伤的界限没有了,伤寒和温病的对立已不复存在,主火、养阴、温疫、肝病、血瘀等学说,也有相应的位置。这样,流派纷呈的中医学,在新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统一。
虽然整体观和系统疗法已展现了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但它还只是我个人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的产物,没有更多的人参与和认可,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没有动物实验,没有对照组对比,没有复方药效和毒性的定量分析,总之没有经过现代科技手段的检测。这是个人力量无法做到的。说实在的,它还是个半成品,还不完美,还很粗糙。现在我把这个半成品奉献出来,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加工打磨,使之更加完美,以推动中医学的发展,造福社会和人民。
吾之一生,除此外无以为念,而今年近古稀,吾作得以出版,心潮激荡,特赋诗一首以抒怀:
医途漫漫苦寻觅,
终得顽石倍珍惜。
无意树碑遮望眼,
愿置泥泞充路基。
薛振声
200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