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徐景藩临证百案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章 荣木疏土,益养调和论

脾胃之气旺,水谷消运得宜,则肝得充养,喻为土能荣木。肝主疏泄,气机调畅,疏泄有常,则脾胃健旺,犹如木能疏土。脾胃与肝胆,不论在生理功能与病理相互影响方面均密切相关。
防治脾胃肝胆之疾,脾胃气虚者治当益气健脾和胃。若脾胃与肝之阴液不充者,宜以润养。脾胃若有气滞,或肝胆之气失疏者,法宜理气,使之气行调畅。尤以肝失疏泄者,亟需使之疏通畅泄,此属调气之法。脾胃虚弱,皆可继生血病,不足者补之,血热者清降之,气不摄血者,益气以摄血,血瘀者行之祛之。如此种种,概属调气、调血。脾胃肝胆若有湿、热、寒、滞等病理因素者,应据证予以化、清、温、消,调其脏腑,复其常态,补虚泻实,以臻平和。
就具体治法,徐老认为有以下种种:
1. 调中理气法
健脾胃之气而兼行气滞,适用于胃脘痛、胃痞等属中虚气滞者,症见上腹痞胀隐痛,空腹饥时为甚,食思不振,喜暖畏寒,神倦乏力,大便易溏,舌质偏淡,脉象细濡等。
常用方药:六君子汤加减。药如党参(或太子参)、炒白术、云茯苓、炒山药、炙甘草、陈皮、法半夏、佛手片、谷芽、建曲(神曲)等。
2. 养胃理气法
濡养胃阴而兼行气滞,适用于胃脘痛、胃痞、嘈杂等属阴虚气滞者,症见胃脘部隐痛、灼痛,或脘痞不适,嘈杂,病久而经常发作,食少,消瘦,舌质干红,或多裂纹,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或细弦等。
常用方药: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加减。药如北沙参、麦门冬、石斛(金石斛、川石斛或枫石斛)、白芍、陈皮、佛手片、乌梅、甘草等。
3. 养肝健脾法
养肝之阴血,健脾胃之气,适用于慢性肝病证属肝脾两伤者,症见右胁隐痛,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大便易溏,面色欠华,口干少寐,苔薄白,脉细弦等。
常用方药:炒当归、炒白芍、石斛、炒党参、炒白术、云茯苓、炙甘草、大腹皮、败酱草等。
4. 健脾抑肝法
健脾助运,柔肝抑肝,适用于慢性泄泻、腹痛等属脾虚肝郁者,症见便溏不实,或夹黏液,痛则欲便,便后痛缓,腹鸣,腹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等症。
常用方药:山药、炒白术、炒白芍、炒防风、陈皮、藿香、云茯苓、益智仁、蝉衣等。
5. 疏肝和胃法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适用于胃脘痛、胃痞等属肝胃不和者,症见胃脘痞胀、隐痛,得食尤甚,脘痛及胁,嗳气频多,舌淡红,苔薄白,脉弦,遇情志不遂则症状发作或加重,平素性躁善郁等。
常用方药: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减:苏梗、制香附、炒枳壳、炒白芍、陈皮、佛手片、鸡内金、甘草、麦芽等。
6. 利咽和胃法
利咽化痰,理气和胃,适用于食管疾病证属痰气交阻,胃失和降者,症见咽中不适,似有物阻,胃脘痞胀,嗳气则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等。
常用方药:桔梗、甘草、蚤休、木蝴蝶、刀豆壳、柿蒂、枳壳、陈皮、石见穿等。
7. 降胆和胃法
清肝降胆,和胃降逆,适用于胆汁反流性胃炎、残胃炎、胆囊切除术后证属胆胃不和者,症见胃脘疼痛,痞胀,呕苦,嗳气,嘈杂,口干口苦,舌偏红,苔薄黄,脉细弦等。
常用方药:青蒿、黄芩、鸡金、海金砂、白芍、甘草、刀豆壳、柿蒂、代赭石等。
8. 益气宁络法
健脾益气,止血宁络,适用于脾气亏虚,不能摄血,胃络受损,出现便血,或大便潜血试验明显阳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等。
常用方药:黄芪、党参、炒白术、山药、云茯苓、甘草、当归、地榆、仙鹤草、侧柏叶、白及、三七等。
若气阴兼有不足,益气与濡养参用,如有湿阻、热郁、寒邪、停滞者,随证治之。种种加减变通,兹不一一赘述。

(徐丹华 徐景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