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壶撷英:夏桂成妇科临证心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把握月经周期特点,拓展调周治已病未病之途

月经周期,通常以出血第1日开始,两次月经的第1日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其长短因人而异,生理状态下每个女性均有自己规律性的月经周期。
夏师自20世纪60年代起,即对月经周期及调周法有所认识;70年代中期,受人工周期法的启迪,开始用中药进行周期治疗;80~90年代通过对调周法运用和探讨,认识不断加深,系统地将一个周期分为行经、经后、经间、经前四期,从生理、病理及治疗等方面潜心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卓有特色的见解,在此系统归纳为以下诸方面。
当女性生殖功能成熟,进入稳定的月经周期,即可以出现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每次行经期到来,标志着本次月经周期结束,新的月经周期开始,这一终一始的过程,包含生殖周期的活动,阴阳水平的消长,从相对平衡到不平衡,从不平衡的极限又调摄至相对平衡的状态:行经期前,重阳必阴,引起转化活动,进入行经期,纠正阴阳极度不平衡的状态,转化结束后进入经后期;经后期阴长阳消,阴长至重,进入经间排卵期;经间排卵期重阴必阳,再次纠正阴阳极度不平衡的状态,转化结束后进入经前期;经前期阳长阴消,阳长至重,重阳转阴进入行经期,又一次开始新的月经周期运动,终而复始,循环往复,如环无端,从14岁左右开始到49岁左右结束,1次又1次的月经周期运动,把女性生殖功能推向高峰和衰亡。在开始发育和将绝经的阶段,由于内在肾气的初盛和衰退,天癸的将至和将竭,月经周期运动有所失常,但形成之圆运动生物钟节律依然存在,不过运动延缓和加速而已。
1.行经期
(1)行经期的生理特点:行经期的生理特点为重阳转阴,排出经血。“重”者,双重或重叠也。所谓重阳,是指双重或双倍的阳,阳长达到高水平,此时阳长阴消达到不平衡的生理限度,需进行重阳必阴地转化,排出有余之阳,达到阴阳的相对性平衡,否则阴阳平衡将被破坏,导致病理变化。转化者,气血显著的活动也。心、肝、子宫、冲任及胞脉、胞络皆动,唯有心肝之动,子宫冲任等才能活动,子宫行泻,冲任行通,从而排出经血。
阴长阳生,互根互长之理也,故重阳亦依赖阴的支持。阴不足则重阳的基础不实,转化时亦必有所影响,转化后阴长不及可致病理变化,不仅使子宫内膜修复延缓而出血延长,而且对纠正后维持阴阳间的相对性平衡带来不利。
《女科经纶》引陈良甫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天谓天真之气,癸谓壬癸之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女子阴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天真气降,故曰天癸,常以三旬一见,以像月盈则亏,不失其期,故名曰月信。”古人限于条件,不可能从血中观察到天真气降及壬为阳水、癸为阴水等物质。现在借助现代医学微观手段,不仅观察到此类物质,而且还可观察到更多激素和微量元素的周期变化,且与此有关的胸闷烦躁、乳房胀痛等临床表现随着经血排泄而消失,BBT从高温相下降0.3~0.5℃,达到原有的低温相水平,证实了行经期重阳转阴、调节平衡的生理特点。
由于环境、地区差异,以及每个人禀赋、营养、工作、生活的不同,故重阳转阴存在高 、较中、较低的差异性:高水平的重阳转化包括充实的阴,其转化相当顺利,转化后阴长基础亦好,不仅月经周期时数律的规律性强,而且可以经受较强的内外因素的干扰,是一种很健康的月经周期;较中水平的重阳转化包括较中水平的阴,其转化较顺利,月经周期时数律亦较规律,亦可经受一般内外因素的干扰;较低水平的重阳转化包括较低水平之阴,其转化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甚至需要经过多次转化才能成功,且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出现月经周期失调,属于一种亚健康的月经周期。
行经期又分为初、中、末三个阶段。行经初期,是排泄的早期,与经前期紧密相连,经量少,色淡红,质地稀,有的极少,不易察觉易忽略,时间短暂,一般1天,有的仅半天,偶有1天半到2天的;行经中期,是排泄的高峰期,一般经量多,色红或紫红,质地稍黏稠,或有小血块,是除旧的主要时期,经血的排泄是否通畅,主要体现在这一时期,一般1~2天,亦有达到2天半或3天的;行经末期,是排泄经血的结束时期,也是生新的开始时期。除旧务必彻底,不能有丝毫潴留,留得一分瘀血,便影响一分新血的萌生,因而行经末期较之行经早、中期有所延长,一般1~2天,但有3~4天,甚则5天。经末期是一个新旧的交替错杂时期,有些女性由于子宫发育异常,或前后屈曲位置不正,致使排出较难而有所延长,但生新奠基不容忽视,应为经后期打下基础。
关于行经期子宫排泄月经的实质,曾经认为月经即天癸,至今仍有见以癸水、癸讯代月经为名的。前人还说:“女子的血为主者,此谓也”,似也指月经即血。夏师认为,经血并皆血,而含有多种成分。他结合西医学的知识,从微观角度剖析后认为,经血中除血液外,还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白细胞等物质。排泄经血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子宫内膜的剥脱和出血,阴道黏膜、宫颈黏液等也同样有周期性变更,均受到卵巢激素的调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肾气盛、天癸至是月经来潮的基础;《傅青主女科》指出“经水出诸肾”,肾水足则经水多,肾水亏则经水少,将月经量的多少纳入肾水阴分的范围。夏师立足于临床实际,将上述理论融会贯通,认为经水多寡受天癸调摄,而天癸的“至”和“竭”,又受肾气的制约。经血主要由肾阴物质构成,阴、精、血是女性周期变更的物质基础。由此认为,经血内含肾阴癸水、脂膜、血液,以及水湿等物质,此外还有肾阳之气、天癸中之阳水等血中所含微细物质,非肉眼所能见。所有这些物质,已属陈旧性者,必须排出,以利于生新。
行经期的时数律非常重要,不仅有关行经期的除旧迎新,而且也有助于推导经后期和经间期的生理演变规律。每一个女性的行经期及其时数律并不一致,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夏桂成教授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7、5、3”奇数律基本上概括了所有女性的行经期生殖节律特点:7数律一般行经初期1天,偶或1.5~2天,中期2天,抑或达3天,末期3~4天,抑或达5天;5数律一般行经初期1天,中期1~2天,末期2~3天;3数律一般行经初期1或半天,中期1天,末期1天或1.5天。明确行经期的时数律,对调治妇科疾病有一定意义。
(2)行经期的病理特点:行经期的病理特点,首先是物质基础不足,子宫、冲任排经功能失常所引起排经不畅、太过、失调等;其次是重阳转阴的转化失常所引起的转化不利、太过、不协调等;再次是月经周期中圆运动生物钟节律失常。
1)冲任子宫功能失调,排经失常:行经期冲任通盛,子宫开放,排出月经,行泻的作用。泻中有藏,通中有制,则排出应泄之旧血,控制住不应泄的好血。若泻之不力,则排经不畅,血瘀为患,包括一般血瘀、膜样血瘀(痰浊,阳不足)和湿浊样血瘀(子宫内膜炎等),如不排出体外,潴留盆腔或体内任何部分,将随着血中阴阳消长转化而活动、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患,积久必成癥瘕;若有泻无藏,则排经太过,必耗其正,此与子宫泻之有余,藏之不足,冲任多通达少约制有关;若冲任较虚,子宫内物质亏少,则排经不及,血海亏虚。
2)重阳必阴的转化失常:重阳必阴的转化失常包括3个方面:一是转化欠利,排经不畅,为阳长至重过长,转化欠利,常伴有心肝郁火,行经期阳气下泄较少,BBT高温相下降不快,或下降幅度偏小,即现代医学所谓之黄体萎缩不全者;二是转化太过,排经颇多,一方面心肝气火偏旺,迫血妄行,气血活动加快,似乎转化太过,但另一方面脾肾阳气有所不足,重阳转阴欠顺利,出现表面转化太过,经量偏多,但实际转化并不顺利;三是转化不协调,排经不一致,又包括3个方面:一是初中期转化尚好,末期欠利,余瘀排泄不尽,常与经期调护失当有关;二是中期转化较差,排泄不畅,以致高峰期延后或延长,常与精神因素及感寒有关;三是1次转化顺利,1次转化不顺利,或2次转化顺利,第3次转化不顺利,不能连续保持月经周期中行经期的顺利转化。
3)月经周期中圆运动生物钟节律失常:月经周期中圆运动生物钟节律失常,与体内体外两个方面因素有关:体内因素,即体内心—肾—子宫生殖轴、任督循环圈的功能低下,包括青春发育期、更年衰退期的月经周期运动迟缓或紊乱,但要排除发育不良和生理异常及缺陷;体外因素,即天、地、人三才之间的大整体圆运动生物钟节律的影响。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较剧,加之体内生殖轴调节功能的低下,可以出现两种病理变化:一是促使月经周期中运动节律加剧加速,出现月经先期、量多、甚则崩漏。月圆时行经,亦可月经量多,精神烦躁等;二是促使月经周期中运动节律迟缓,出现月经后期量少,甚则闭经等。
(3)行经期的治疗:古人云:“经期以调经为要”。调经的含义,就是运用调经的方药排出陈旧的应泄经血,防止这些陈旧性经血危害新生,包括一般调经法和特殊调经法。
1)一般调经法:一般调经方法是应用一般的调经药物组成方剂,来排出陈旧应泄之经血。前人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理气行滞,实际上在于活血化瘀,既在于排出陈旧的经血,亦在于有利新生。又由于经血中包含内膜组织及水液湿浊,必须在重阳的前提下才能分化溶解,因此在调经方药中要加入助阳、利湿除浊之品。夏桂成遵循古训,结合临床实际,自拟五味调经汤合越鞠丸加减(制苍术、制香附、丹皮、丹参、赤芍、五灵脂、泽兰叶、川断、紫石英、山楂、益母草、茯苓)。
应用上述处方时,还要考虑行经期初中末的不同:行经初期,经血初动,理气为先,以调血药为主导,上方除香附加重用量外,或加入乌药、木香等品;行经中期,是排经的高峰时期,本方药原为此期而设;行经末期,上述处方减去助阳药以及活血化瘀较著的一些药物,同时再加入养血滋阴的药物。其中丹参、赤白芍、益母草等在一定程度上亦有养血的作用。
行经期的治疗还要遵循“7、5、3”数律规则:3数律者,由于更动处方客观上很难办到,只能将本方药服到整个经期结束;5数律,初中期服前方,末期则上述处方去紫石英、香附、泽兰叶、益母草,加入山药、熟地等品;7数律,末期3~4天,应在上方中去紫石英、香附、泽兰叶、益母草等,加入熟地、山药、牡蛎、鳖甲等品,为经后期阴长奠定基础。
2)特殊调经法:所谓特殊调经法,即指异于一般调经法,适用于各种复杂证型及较严重顽固的证型,以及各种顽固疾病。包括逐瘀破膜法、温经止痛法、清肝调经法、清降逐瘀法、补气调经法、化痰利湿法等。
逐瘀破膜法是指运用逐瘀祛旧力量较强的药物,以及助阳利浊的药物组成方剂,治疗行经期经血量多、掉下腐肉样血块,伴小腹胀痛,属于膜样痛经等病证。夏师自拟验方逐瘀脱膜汤(肉桂、五灵脂、三棱、莪术、炒当归、赤芍、白芍、广木香、延胡索、川断、益母草、茯苓等),一般在行经期的初中期服用,经行末期停服。膜样痛经属于血瘀较重而以脂膜为主的特殊性血瘀证,所谓道深途远,行经期排瘀,非峻剂不能达到目的,而且脂膜性血瘀,更要助阳利湿之品佐之,才能达到除瘀务尽的要求。
温经止痛法是指运用温经化瘀、和络止痛的药物组成方剂,治疗月经后期,或经期失调,经量偏少,或有偏多者,色紫黯有血块,小腹胀痛有冷感的痛经,月经后期等病证。夏桂成教授自拟痛经汤(钩藤、丹皮、丹参、赤芍、广木香、延胡索、桂枝、肉桂、茯苓、益母草等),一般于行经初中期服用,如行经末期仍有腹痛者,可续服之。因血与浊得温则行则化,本方通过温经活血,排出血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本法与逐瘀破膜法看似相同,意则不同,前者以补助阳为主,此则温经而已。
清肝调经法是指运用清热调肝、化瘀止血的药物组成方剂,治疗月经先期、量多、色红、有血块,或周期失调,出血量多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病证。夏师常用丹栀逍遥散,或固经丸合加味失笑散(黑山栀、丹皮炭、黑当归、白芍、荆芥、炒黄芩、炒五灵脂、炒蒲黄、茯苓、大小蓟等),一般用于行经中末期,如初期量即多者亦可服。凡是行经期转化太过,或火热过旺,以致排经过多,好血随之而泄下者,必须清热固经,清热含以静制动的意义,但是鉴于“除瘀务尽”的要求,须在清热固经的方药中,寓以轻量化瘀的药物,不仅有助于排尽余瘀,而且亦有助于防止清热固经易留瘀之弊。
补气调经法是指运用补气健脾、养血调经的药物组成补气调经方剂,治疗月经量多,色淡红,一般无血块,伴有腹胀便溏,神疲乏力等,属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病证。夏师常用归脾丸,或香砂六君汤,但必合失笑散加味(党参、炒白术、黄芪、煨木香、砂仁、荆芥炭、炒五灵脂、蒲黄等),行经早中期服用为主,末期亦能服。气虚性出血病证,绝大部分与子宫收缩无力,冲任无权约制有关,好血随经血而下泄,故以补气摄血为主,但亦必须遵循“除瘀务尽”的治则,故加入五灵脂、蒲黄等能化能止之品以调之。
化痰利湿法是指运用化痰利湿活血的药物组成的方剂,治疗月经量少,色淡,质黏腻,或挟痰状样血块,小腹作胀,经行不畅,形体肥胖,属于肥胖型月经失调病证。夏师常用越鞠二陈汤合泽兰叶汤(制苍术、制香附、丹皮、山楂、陈皮、制半夏、制南星、泽兰叶、赤芍、茯苓、益母草等),行经期早中末均可服。肥胖型月经量少,属于痰湿证型,服用上方后,短期内未必取得显效,必然于经后期滋阴助阳,经间期补肾促排卵,促进圆运动生物钟节律进展,才能取得效果。痰湿偏盛者,需用防风通圣散、礞石滚痰丸泻之,同时结合血府逐瘀汤,加大化痰通经的药物力度,以推动行经期的转化。
清降逐瘀法是指运用清心降火、行血逐瘀的药物所组成的方剂,治疗经行不畅、量甚少、点滴不下,经期延长,基础体温下降不显著,或降而复升,属于西医学所谓黄体功能不全,中医所谓重阳太过,转化不利者。夏师自拟益肾通经汤(柏子仁、丹参、钩藤、黄连、泽兰叶、牛膝、茺蔚子、生茜草、川断、赤芍、桃仁等),行经期早中末均可服。如服本方效欠佳者,可用清泻的方法,取张子和的三和饮、玉烛散,按热涸闭经治疗,药用薄荷、山栀、连翘、荆芥、大黄、芒硝、丹参、赤芍、石膏、生地、泽兰叶等,务必把过盛的阳气、心肝郁火泻下降下,随经血而排出,始能达到转化,推动阴阳消长圆运动生物钟节律向前发展。
几点注意:一是掌握行经期的排泄高峰时期,增加服药剂数和次数;二是效法傅青主,主次药物的用量应有所别;三是行经期当劳逸适度,以逸为主,避免寒凉,保暖为要,生活规律,与自然界生物钟相一致,亦有助于调节周期的正常。
2.经后期
(1)经后期的生理特点:经后期,是指行经期结束至经间排卵期的一段时间,又称为经后卵泡期,亦有血海增盈期之说。经后期的生理特点主要是阴长阳消,阴长奠定物质基础,推动月经周期的演变。
1)经后期血、阴、精的物质概念及其相关性与区别:月经的来潮,必然要损耗一定的血液,前人凭肉眼所及,论述了因行经所致的经后期血虚的观点,女子以血为主,也是从月经来潮的现象观察所得。由于每月行经,故女子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体内常呈血少气多的状态。血藏之于肝,生化于脾胃,汇聚于血海,血海的盈亏规律,即是月经来潮的规律。血固然与月经有关,但必须在“阴”即天癸的前提下,始能体现血的重要性。《景岳全书·阴阳篇》曰:“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与现代医学中所谓生殖系统之内分泌激素尤其与雌激素相一致。天癸即元阴,是无形之水,实际上与肾阴(水)亦相一致。故《傅青主女科》在月经病证中提出经水的多少与肾水的多少密切关联,后人有称月经为癸水者,亦有一定道理。“精”乃受孕的主要物质,女子之精,即今之卵泡卵子,精(卵)在阴长的基础上发育成熟。《傅青主女科》所制养精种玉汤,该方及药物给我们说明血中补阴,阴中养精,养精才能种玉的道理,同时又把血、阴、精联系在一处,这与西医学月经期后进入卵泡期,依赖雌激素为主,促进卵泡发育,在孕激素协助下,完成排卵周期之论相同。所以夏桂成教授认为,血、阴、精源于先天肝肾,得后天水谷之滋养,同时在演变滋长的运动过程中,为经后期必至重阴的物质基础。
2)阴长在经后初中末3个阶段中的形式:经后期阴长有早、中、末3个阶段:经后早期与行经末期相连接,是阴长的开始阶段,阴的水平较低,血中雌激素低水平,带下很少;经后中期与早期相连接,阴长的水平已达中等度,雌激素可以上升达中度水平,一般应有白带,数量不多,质量上偏稀;经后末期与经间排卵期相近,是排卵期的前期,阴长水平已近重阴,雌激素募集可达高峰水平,一般临床可以见到白带呈透明状,有如绵丝状带下,B超探查可见卵泡增大或接近成熟,此期较短,很快进入经间排卵期。
经后期属于阴半月的重要时期,阴以静为主,所谓静能生水,动则耗阴,所以阴长也是比较静的,其长消运动比较缓慢。当进入经后末期时,阴长的形式有所加快,或呈突然上升式,使阴长能达到或接近重阴。重阴含义有二,一是高水平的阴中含有相对静止和相对动态的两种阴,由此可以导致阴的变化;二是重叠之阴,即内含两种以上的阴,既包括高水平的阴,亦包括成熟的精,以及较多的津液水湿等多种物质,使阴长达到阴阳不平衡的极限,必须通过激烈地转化活动来纠正这种不平衡状态。
关于阴长的具体形式,夏师经多年临床的实践,发现阴长的形式是多种的,一般在经后初中时期,阴长由低到中时,起伏波动,呈曲线上升式运动。到末期时,有的突然上升,有的也是曲线上升达到近高水平,这种起伏曲线上升或运动与“7、5、3”奇数律有着密切关联。7数律,依据行经期7天、且有规律来判定。按阴半月周期演变运动的要求,经后期亦应有7天,少数需要2个7天者,其阴长有下列形式:
表1 7 数律阴长形式
表1中所列,他认为是阴长的主要形式。其中经后初中期较长,阴长的低中水平亦相应延长,而且起伏不定,末期较短,有的突然上升达近高水平。在临床观察中Ⅰ式比较多见,有的初期低水平有所延长可达4天,有的中期中度水平时有所延长,早期缩短。Ⅱ或Ⅲ式比较少见,Ⅱ式是经后早期低水平时较长,Ⅲ式是经后中期中度水平时较长,其原因与生活中某些因素的干扰有关,但尚不致形成病变。如有实验室检查手段,可以观察雌激素的演变情况,或观察带下的数量质量变化,了解具体的阴长形式。
表2 5 数律阴长形式
表2的5数律,依据行经期5天而有规律者来判定。按阴半月周期演变运动的要求,经后期该有2个5天的相应数。但也有少数需3个5天者,他认为其阴长形式从表2中可以看出,表中Ⅰ式是主要的,经后初、中期低中水平期较长,近高水平短,虽然表中Ⅰ式列出低5中4,近高1天,但在低中水平时仍有起伏,亦可能出现低4中5的变化,近高水平之阴长,实已接近重阴,故与经间排卵期相连。表中Ⅱ式,精(卵)发育成熟早,所以阴长至近重也快,至经后第5天即突然上升进入经间排卵期。表中Ⅲ式、Ⅳ式,主要是阴长有所不及,亦可由生活上的某些因素干扰,或者是某些病证的恢复过程中见此。因此又需延后5天,月经周期超前落后5天,仍可不作病证论。Ⅲ式是经后中期中度水平期延长,Ⅳ式是经后初期低水平期延长。然后逐渐滋长,至经后末期突然增长进入经间排卵期。
3数律,依据行经期3天而有规律者来判定。按阴半月周期运动规律要求,经后期该有4个3天的相应数,较“7、5”数律为长,因此可见下列阴长形式:
表3 3 数律阴长形式
从表3可以看出,表中Ⅰ式是主要阴长形式,亦符合周期中阴长半月的生理要求,经后初中期较长,近高期短,初中期低中度水平仍有起伏。近高水平可能亦有2天。表中Ⅱ式基本上与Ⅰ式相同,由于阴长基础好,精卵发育成熟稍早,故进入经间排卵期亦早,表中Ⅲ式、Ⅳ式因生活中因素干扰,或阴长的基础略差,故排卵有所延后,但在生理范围内,Ⅲ式是经后初期低水平时有所延长,Ⅳ式是经后中期中度水平时有所延长。Ⅴ式虽然少见,主要是阴长基础好,或者上1次周期演变时奠定了良好的阴长基础,精卵发育成熟快,阴长3天即突然上升而进入经间排卵期。
此外,尚有3与5数,7与5数交替出现的错杂变化,阴长形式仍然呈波浪形式,由低向中,然后逐渐或突然进入近高是不变的。
阴长必阳消,阳消则阴长,这是阴阳互根的需要,更是推动月经周期运动的必然。阴愈长,阳愈消,阴长至近重,阳必耗损过多,不仅阴长的物质基础需赖阳之生化,而且阴长的动态变化,亦需赖阳的支助。所以经后中期不能忘阳,经后末期更应重视阳。
(2)经后期的病理特点:经后期的病理特点,首先是血、阴、精的不足和互相关系失调,其次是阴长运动的形式及与“7、5、3”奇数律的失常,最后是阳消的病变。
1)血、阴、精的不足:血、阴、精是经后期演变的物质基础,经后期必然存在一定的阴血不足状态。而且子宫血海空虚,有待经后期的新生和恢复。阴血的新生及其不断滋长,目的在于滋养精卵,使精卵发育成熟,顺利地进入经间排卵期,故三者之间存在着协同一致性,也存在区别性:血藏于肝,下泄聚集于血海,流注周身。阴与精虽来源于肾,但阴亦与肝有关,与天癸更为密切,存在着消长转化的月节律反应,促使血海盈满、子宫内膜增生和分泌,同时促进卵泡卵子的发育成熟。这三者之间的不足和失调,又有肝肾不足、脾胃失和、心肾失济3个方面。
肝肾不足。常与先天禀赋不足、发育较差,或流产,房事过度,以及长期失血等原因有关。夏师经常将长期工作紧张,脑力劳动过度,思想负担过重,生活不规律,夜生活过长过久,均可耗损肝肾之阴,以致肝肾不足,阴血亏虚。特别是经行之后,阴血更有所不足,阴血既虚,天癸自然也有不足,从而亦影响精卵的发育成熟,这是经后期的主要病理特点。阴血不足,有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影响精卵的发育和周期节律也有程度上的差异性,表现出的病证亦有所不同:轻度阴血不足,一般不影响或轻度影响月经周期,除带下偏少外,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血中雌激素水平轻度低落,但在环境、生活规律改变,或紧张疲劳之后,月经极易失调,并伴头晕腰酸等症状;中度阴血不足,一般表现月经后期月经偏少,可伴头昏腰酸、带下偏少等症状,雌激素水平偏低,生活波动或某些因素的干扰,可使病证加重,不仅在不孕症中常有所见,而且在月经稀发、更年期综合征中亦有所见;重度阴血不足,一般表现月经后期量少、闭经、卵巢早衰等,伴有明显的头晕腰酸,烦躁失眠,阴道干涩,带下全无,除了出现雌激素水平低下以外,随之而来的血中促卵泡生成素(FSH)升高,月经周期停留在经后早期,圆运动处于静止停滞状态。
脾胃失和。常与素体脾胃不强,或饮食不慎,或劳累过度,或饮过受凉,或缺乏活动等有关,出现纳谷不馨,腹胀矢气,大便不实,神疲乏力等。《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曰:“精血赖水谷以滋生。”夏师认为,有一部分女性在服用滋阴养血的方药后,出现腹胀矢气,大便偏溏,不能达到滋阴养血的目的,改用调理脾胃的方药后,不仅脾胃强健,而且带下增加,腰酸等症状减轻、消失,说明不能忽略脾胃对肝肾阴血的重要性。
心肾失济。阴阳消长转化的月节律变化,必须要在心肾子宫生殖轴包括任督循环圈的协调下才能正常进行。阴阳相对平衡、相互依赖,必须要保证心肾的交济。若心火偏旺,或肝火扰之,必然使心肾失济,前人有云:“有动乎中,必摇其精”、“心动则精泄”,心肾不交,不仅使阴阳失衡,而且耗损阴精,使阴长不利。
2)阴长运动的形式及与“7、5、3”奇数律的失常:经后期阴长形式,是由经后初期的低,到经后中期的中,及经后末期的近高发展,在低中时期呈波浪式上升,末期的近高,有的可见突然的上升。低中时期较长,末期较短,但都有一定的时限,如超前过多或落后过多,均属病理,不仅打破了阴半月的时限要求,而且亦影响阴长运动的有规律的波浪式,其病变又有初期延长、中期延长、末期延长3种。
经后初期延长。最为多见,即经后阴长停留在低水平,缺乏应有的波浪状运动,血雌激素水平持续走低,甚至出现FSH的升高。相当于中度或重度肝肾不足。
经后中期延长。少见,即经后阴长停留在中水平范围内,虽然有一些波浪状运动,其活动必然偏少偏低,不能进一步提高,相反呈倒退式,虽然有少量带下,但不能增多,质地黏稠度亦不够,雌激素水平略有下降,相当于轻度肝肾不足。
经后末期延长。极少见,即经后阴长停留在近高水平范围内,虽然在经后初中期有规则的波浪状活动,但达近高水平后缺乏活动,有的呈倒退运动,带下虽然较多,质地不符合要求,雌激素水平高峰募集期延长,或不能继续提高,可能与阳虚肝郁亦有关,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疾病、肝炎病患等亦可能致此。此外,尚须注意连续2次以上出现阴长过快,缺乏应有的较规律的波浪式运动,亦缺乏经后初中末3期的分界,亦属于病变。
“7、5、3”奇数律的失调较为复杂。7数阴长律,按阴半月要求,经后期仅有1个7天,但也可以有2个7天达到近高水平。如超过2个7天,仍然不能达到近高水平者,谓之7数律过长;如连续3次以上经后不足7天即进入经间排卵期,且缺乏应有的规则的波浪式运动,谓之7数律过短。5数阴长律,按阴半月的要求,经后应有2个5天,甚则3个5天达到近高水平。如超过长,如连续2次以上经后5天内即进入经间排卵期,缺乏应有的波浪式运动,谓之5数律过短。3数阴长律,按经后阴半月的要求,经后期应有4个3天,甚则5 个3天,达到近高水平。如超过5个3天,同时缺乏3数律波动式运动,不能达到近高的水平,谓之3数律过长的病变;如连续2次以上,经后3天内即进入经间排卵期,其阴长运动呈直线上升者,谓之3数律过短。此外,尚有“7、5、3”交替混乱过多,变化过多,有时出现7数,有时出现3数,有时出现5数,很无规律,其运动虽有波浪式起伏,很不规则,一般亦属病变。
3)阳消的病变:阳消为了阴长,阴愈长则阳越消。在经后中末期,为了保证阴长的中和近高的要求,阳消尤为重要,既是从病理要素来看,也就是阴分水平不得以恢复,补之也无济于事者需要考虑这一方面的问题。若素体阳虚,或调摄不慎,护阳不力,以致阳虚者,必然影响阴长及阴的突然上升运动,亦影响经间排卵期后的阴转阳及阳长活动;若素体阳旺、嗜食辛辣,或补阳过多,或心肝火旺,以致阳火过旺,不但不能行生理的消长作用,反过来行病理的破坏作用,可导致2种病理变化:一是仅对抗阴血,使阴长不利,经后期延长;一是火旺迫血,或迫血妄行,导致出血,或迫阴血假性上升,出现经后期缩短、月经先期等病变。
(3)经后期的治疗:以“补差”为本,是经后期的治疗特点。前人曾经提出“经后以补虚为当”的治疗大法。补虚者,养血也,女子以血为主,经行产后,血海空虚,《灵枢》所谓“数脱血也”,因而体内处于一种“血少气多”的状态,故前人有补虚养血之说。夏师认为,血固然重要,但阴与精更为重要。月经周期之所以形成,以及形成后的月节律性,与阴精有关,阴精有所不足,阴长的奇数律失常,以及与阴长有关的阳消病变,均是经后期的治疗所在,因此他将养血而养阴,养阴而养精(卵)作为经后期治疗的关键。养阴必须与经后初、中、末3个时期相结合,又必须与“7、5、3”奇数律相结合,促进阴长、促进精卵发育成熟。
1)养血滋阴法:血中养阴,阴中育精,是贯穿整个经后期的治疗方法。由于经后初、中、末3个时期阴长的波浪式及其低、中、高发展,故治疗应顺应这一生理特点而有所不同:经后初期阴长水平偏低,故用养血滋阴法;中期阴长水平有所提高,故用养血滋阴、佐以助阳法;末期阴长水平趋高,故用滋阴与助阳并重法。
养血滋阴法,是指运用养血与滋阴的药物所组成的方剂。其目的在于滋阴,通过滋阴达到育精。“阴”实指天癸肾水,非肉眼所能见,故治疗上把血、阴、精联系在一起,《傅青主女科》所制养精种玉汤,就是养血滋阴的代表方,陈士铎《辨证奇闻》、《辨证录》将本方改名为养阴种玉汤。本方以四物汤为基础,去川芎之温升,加入山萸肉之酸敛养阴,目的虽在于养精种玉,但方药本身仅是养血滋阴的作用,由于前人把阴与精混为一体,故方名养精种玉汤,实际上是养阴种玉。夏师常取归芍地黄汤(炒当归、白芍、山药、山萸肉、熟地、丹皮、茯苓、泽泻等),常规用量,服药剂数按“7、5、3”奇数律定。若阴虚程度较重,必须选用较好的补阴方药,可取二甲地黄汤加减(药炙龟板、炙鳖甲、山药、熟地、山萸肉、女贞子、淮牛膝、丹皮、茯苓等),用量、服法、剂数同上。上述两方既适用于经后初期,也可用于经后中期,因为初期仅是阴长的开始阶段,阴长的水平很低,所以通过血中养阴的方法,达到养精,故选用四物汤合六味地黄丸合剂;但如阴虚明显,肝肾亏损的程度较重,就有必要选用二甲地黄汤,龟板滋阴补肾、鳖甲滋阴养肝,两味均为血肉有情之品,合熟地、山药、山萸肉、牛膝等大补肝肾,较为合拍;如脾胃薄弱者,先调脾胃,或兼调脾胃,视具体情况而定。前人曾有熟地合砂仁同用,即防止熟地滋腻,影响脾运;素有便溏者,当归应去之,当归合熟地更易引起腹胀便溏,非不得已时请勿用之。
养血滋阴佐以助阳法,是指在滋阴方药中,加入少量的助阳药物。张景岳曰:“养补阴者,必予阳中求阴”。故在滋阴方药中加入助阳之品,目的仍在于补阴,特别是补养动态之阴,将补阴与阴长的动态结合起来。如不加以助阳,纯以阴药补之,很难达到阴长趋向中高水平的要求,无怪《傅青主女科》中一些补肾方药如定经汤、调肝肠、加减四物汤、益经汤等,均在补阴的同时,加入一定量的助阳药物。因此,夏师常选用归芍地黄汤合菟蓉散合剂(炒当归、赤白芍、山药、山萸肉、熟地、丹皮、茯苓、川断、菟丝子、肉苁蓉等),常规用量,服药剂数按“7、5、3”奇数律定。本法适用于经后中期,或阴虚兼阳虚之经后初期,之所以要在滋阴药中加入一定量的助阳药者,有2点用意:一是阴阳互根生化之需要,阳生阴长,阴的提高有赖阳的提高;二是阴阳消长对抗的需要,阴者静也,其动态变化有赖阳的参加,才能维持和推动阴长。
滋阴助阳阴阳并补法,滋阴与助阳并重,其目的仍在补阴,所以在助阳药物选取时,必须选其平和之品,夏师常用归芍地黄汤合五子补肾丸加减(炒当归、赤白芍、熟地、丹皮、茯苓、山药、山萸肉、栀子、川断、菟丝子、覆盆子、肉苁蓉等),常规用量,服用剂数,仍按“7、5、3”奇数律定。本法适用经后末期,或阴虚兼阳虚的经后中期,之所以要把助阳药增加到几乎与滋阴药同等地位,用意亦有2点:一是阴长的时间需要。一般经后末期,阴长要接近重阴,要上升到较高水平,就阴长本身来说较为困难,同时较高水平的阴,亦要较高水平阳的化生;其二阴长的动力需要。阴长到较高水平,有的甚至要突然冲击达重阴者,非有较高水平的阳参加不可。所谓冲击法,即在上方中加入巴戟天、黄芪、红花量宜小以促之,目的是通过阳的升动使阴长冲击达重阴,暂服即止,过则伤阴。
2)几种变法:所谓变法者,异于常法也,是为了适应情况的变化所提出的一种治法。有的从表面上看,与滋阴养血生精无关,但是可从间接或其他方面来达到补血滋阴生精的目的。夏师将其拟归纳为活血生精法、健脾养精法、宁心敛精法、清肝保精等。
活血生精法,是指由活血化瘀与滋阴养血的药物所组成的方剂,治疗由血滞或血瘀所引起的精卵发育欠佳或排卵功能不良的不孕症,夏师自拟活血生精汤(炒当归、赤白芍、山药、山萸肉、炙鳖甲、五灵脂、红花、益母草、山楂、甘草等),常规用量,五灵脂、红花用量宜轻,必要时加蜈蚣少量,行经末期即应开始服,直服至经后中期。此方是从生化汤变化而来,但生化汤偏于温化扶正,此则一变而为清化扶正,滋阴活血,双相调节精卵的发育。必须注意到,素体火旺,血流较快,或者血液凝固较差者忌用。
健脾养精法,是指由健脾养阴的药物所组成的方剂,治疗由脾胃失和所致阴血不足不能养精的不孕病证。夏师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白术、山药、山萸肉、广木香、茯苓、薏苡仁、桔梗、陈皮、炒谷芽、建莲肉等),经后中末期,尚须加入川断、菟丝子,常规用量,服用剂数按“7、5、3”奇数律定。健脾滋阴重在健脾,以后天水谷之精以养先天之阴精,因此保证脾胃的正常运化非常重要,凡感觉腹胀,矢气频频,或服滋阴药后,午后入晚腹胀明显,或腹鸣便溏者,需用此法。若心烦寐差者,以资生健脾丸加减为合;若腹泄有冷感者,应去山药、桔梗,加入六曲、炮姜等止泻之品,使脾运健旺,不补阴而阴自复耳。
宁心敛精法,是指运用宁心安神、收敛阴精的药物所组成的方剂,治疗由于心神妄动所致阴精耗损的失眠、不孕症,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夏师自拟宁心敛精汤(龟版、牡蛎、山药、山萸肉、炒枣仁、莲子心、五味子、干地黄、茯苓、夜交藤等),常规用量,经后中末期加入川断、菟丝子等品。此法乃心肾交合之法,不仅能调理阴阳、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还有藏精敛阴、保护精卵健康发育功效。肾藏精,心藏神,神驭精,心神妄动则必泄其精,心火不宁则必耗其精。所以安定心神,才能保精敛精。
清肝保精,是指运用清肝解郁、滋阴养血的药物所组成的方剂,治疗肝郁化火所致的月经先期、量多,以及焦虚症、不孕症。夏师自拟助孕汤(炒当归、白芍、炒柴胡、广郁金、钩藤、丹皮、炒山栀、山药、山萸肉等),常规用量,经后中末期加入桑寄生、熟地、菟丝子等。此类病人除服药外,尚须进行心理疏导,放下思想包袱,解除紧张恐惧心理,减轻压力,才能获取良效。
3)调治阳消失常的方法:阳消太过,或素体阳虚,必然影响阴长,非滋阴养血所能治,当予扶助其阳,才能推动阴长。经后期以阴血为主,故扶助其阳也以平补为法,夏师常选菟蓉散、五子补肾丸等。若脾胃不和,尤当先调脾胃,方选六君子汤等加入川断、菟丝子等品;若阳消不及,或禀赋阳盛,嗜食辛辣,以致阳有余,阳有余则易化火,火旺又必耗阴,阴阳对抗,演变为病理性消长,不仅阴长不及,反而倒退为阴消。治当清热抑阳,扶助阴血,常选用两地汤(地骨皮、大生地、玄参、白芍、山药、丹皮、茯苓、麦冬、天花粉等)。若阳火过旺,尤当运用泻火坚阴的方法,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必要时在方中加入大黄、黄连等;若兼有脾胃不和,湿热内阻,当随证加入健脾清利之品。
3.经间期
(1)“经间期”学说的提出:关于经间期,前人缺乏具体记载,夏师反复将《证治准绳·女科·胎前门》中引袁了凡所云:“天地生物,必有氤氲之时……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此的候也……乃生化之真机也”,“顺而施之则成胎”说明一个月经周期中,必有一日成氤氲状变化。所谓“ 缊”者,《辞海》中有:同氤氲的记载,一般“被用来形容宇宙实体气的运动状态,或说气和光色混和鼓荡貌。”实际上是对排卵这一生理活动形象化的描述。夏师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特别在以B超监测排卵现象时,就能够客观地把握经间期排卵的全过程,更加反映了经间期在月经周期尤其是生殖生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经间期主要有两大生理特征:一是重阴必阳,表现出 缊状的血气活动,终结排出卵子;二是其演变的规律可以表现出“ 7、5、3”数律的变化特点。同时,这一动态过程中存在着动静、升降、藏泻的变化。由于经间期到来,表示着经后期的结束,而经间期是整个月经周期中的一次重要转化时期。因此这个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经间期的生理特点:经间期的最大生理特点,在于 缊状活动排出卵子,在外则表现为分泌一定量的锦丝状带下,并能维持一定的时间,有时虽然较少,但亦能维持生理节律要求的时间。锦丝状带如蛋清状带,称之为拉丝状白带,出现这种带下的同时,一般伴有两少腹或少腹一侧胀痛、胸闷烦躁、乳房或乳头胀痛等气血活动反应。《证治准绳·女科》中所云“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 缊之候”,此“ 缊之候”即“的候”也,“乃生化之真机,顺而施之则成胎”。这种现象提示排出卵子后,指导性生活就可以妊娠,更深层次地指出了经间期的 缊状气血活动的实质。因此,“的候”、“真机”是指“乐育之气”,所谓 缊,实即排卵受孕的最佳时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缊状较强,排卵较顺利 缊状气血活动较强者,表现为锦丝状带下较正常略有减少,或数量未减少,但质黏呈拉丝状者较少,或易于断裂,黏稠性不够,且维持时间短,但仍符合一定的生理要求,同时伴有腰部酸楚、少腹一侧或两侧作胀或作痛、胸闷烦躁、夜寐较差、性欲增强等较强反应,正如《证治准绳·女科》中所描述的:“气蒸而热,昏而闷,有欲交接不可忍之状,此的候也。”所有这些反应,较正常人有所加重,但尚不足以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故属生理范围。之所以会出现 缊状加强者,可能与以下情况有关:一是与体质特点有关,或体禀阳盛,或心肝气火偏旺,气火易动,经间期的 缊状气血活动,必然触动阳盛或心肝气火,是以出现 缊状较强的状态;其二,与癸水肾阴的重阴略有不足有关。因为重阴癸水在高水平时,转化顺利,气血活动,排出卵子,即所谓“重阴必阳”,如略有不足,必然需要加强血气活动,才能保证顺利转化,顺利排卵;其三,与情志因素的干扰有关,如心情不畅,情怀抑郁,气机不畅,心肝气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 缊状的气血活动,或者在长期的精神轻度刺激下,亦易致心肝气郁,从而影响到经间排卵期的血气活动。生理状态下周期规律之后,在经间期又不得不排卵,因而必然要调畅情志,加强排卵期的 缊状活动,才能促使顺利转化,顺利排卵。
2) 缊状一般,排卵顺利:健康育龄期的女性,经间期在重阴必阳的转化下 缊状呈一般反应,常见轻度的腰部酸楚、少腹两侧或一侧或作胀或作痛、胸闷烦躁、轻度的乳房胀疼,或者无任何生理反应,但必须要有锦丝状带下,而且锦丝状带下符合生理要求,或者锦丝状带下较多,从数量、质量、时间上均符合经间期的正常要求。由于重阴必阳,重阴转化极为顺利,因此 缊状的血气活动较小,生理反应自然也小。临床上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也可以有能力防止一般内外因素的干扰,是一种较为健康的经间期。
3) 缊状较弱,排卵亦较顺利 缊状较弱者一般亦属于健康的经间期,其 缊状气血活动不明显,或者很轻微,无任何局部或全身的生理反应,或者仅出现轻微的腰酸、少腹隐隐作胀或作痛,以及轻微的胸闷烦躁、乳房乳头胀痛等反应,但锦丝状带下一般较多,从数量、质量以及维持的时间上均符合经间期的生理要求,重阴必阳的转化极为顺利。BBT由低温相上升到高温相较快,高温相与低温相的差距在0.4℃以上,亦符合阴转阳的正常要求,可以抵御各种内外在因素的干扰和侵袭,即使在转换较差的环境下,亦能维持其正常经间期的气血活动,即使偶尔遭受强烈的精神因素刺激,或者过度的疲劳因素,经间期的转化稍受影响,但能迅即自我调节正常,恢复健康的经间期气血活动。此外,亦可能有一种特异体质,耐受性较强,感觉较迟钝,在经间期气血活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自然也就不明显。当然亦有较差者,经间期有所延长,BBT高温相上升较缓慢,此属亚健康的经间期生理变化。
4) 缊状偶发2次的情况:少数女性由于体质异常,工作、学习、生活上常有所紧张,经间期锦丝状带下有所减少。一次 缊状活动未能达到转化排卵,因而必须进行第2次 缊状活动。锦丝状带下尚好,转化顺利,排出卵子,亦属于生理范围;也有极少数人,生理上有特殊性改变,月经常失调,常可出现2次经间期的变化,形成一贯的月经后期,但无其他反应,属于异常生理;亦有些具备正常健康生殖功能的女性,在一年的12个月中,由于外界的精神刺激,或者工作学习紧张等因素,干扰了 缊状气血活动,有可能产生第2次 缊状活动,使转化顺利,排卵成功,均可看成是生理上的变化。
5) 缊状活动有所延长的情况:有些生殖功能正常的女性,在经间期出现稍长的 缊状气血活动,但转化尚顺利,排卵亦获成功,未见明显的病理反应,此可能与以下2种情况有关:一是由于生殖机能处于发育过程中,重阴略有不足,因而使 缊状延长;二是外界因素的干扰,特别是精神因素,如学习、工作紧张,使经间期的重阴有所不足,因而不得不延长这一时期的 缊状血气活动,使转化排卵获得成功,亦可不作疾病论,否则影响转化排卵,将形成病理变化。 缊状有所延长者,是指经间期有所延长,一般也就指仅延长1~2天,并不影响转化与排卵者。如延长过多,影响转化与排卵者,此属病理,不属本文讨论范畴。尚有一些是与经间期不注意工作节律,劳逸过度,或因其他疾病影响等有关。
(3)经间期的病理特点:
1)重阴失常,癸水不调
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是阴虚,癸水有所不足;其二是重阴偏盛,阴偏盛者癸水稍有余;其三是阳弱阴虚。临床上以阴虚癸水不足为主。
①阴虚:阴虚、癸水有所不足,一般尚能阴长达重,说明阴虚、癸水不足的程度尚较轻,但仍影响精卵发育成熟以及转化的顺利程度。卵泡的发育全在肾阴癸水的滋养,今肾阴癸水有所不足,影响卵泡发育成熟,临床借助超声图像发现卵泡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卵泡在形态表面上大小直径似较正常,但缺乏张力;二是卵泡虽发育成熟,但呈扁圆形、椭圆形不等;其三,卵泡接近成熟的直径大小尚欠,尚未完全成熟,而经间期的 缊状已经到来,自然会出现排卵困难。亦正是由于上述情况重阴有所不足,势必为转化活动带来一定的难度,或转化乏力,或转化延长,或转化后阳长不力,表现出基础体温上升困难等状态。
其次,重阴内含津液不足。癸水与津液有着密切的关联,癸水不足,津液自然也不足,经间期的锦丝状带下自然就有所减少,或不能维持应有的时数律,生殖道的润泽及排卵时的血气活动自然也就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还有少数人出现癸水之阴与津液不一致的病变,即癸水之阴已达重的标准,而津液不能随之充足,反而有所减少,在年龄较大或者多次试管婴儿未获成功者常见,其转化排卵亦将有所影响,从而导致不孕不育。
再次,癸水不足亦将影响体内体液。癸水者,北方壬癸之水也,与全身之体液水湿,本出一源。癸水之阴滋长达重时,生殖道的分泌物也就增加到饱和状态,故在经间期除锦丝状带下外,亦有水湿状带下。若癸水不足,水液亦减少,从而影响重阴转阳与排卵。促排卵药物的使用,常可引起生殖道的水湿代谢发生改变。从而出现病理现象。
②重阴偏盛:临床上虽为少见,但亦有之。重阴偏盛者,即癸水之阴稍高,雌激素水平略高,超过了重阴的水平。通过血清检查雌激素水平,即可发现。重阴偏盛,乃有余之病,属实证,反而影响阴阳转化和排卵,故可见锦丝状带下过多过长,水湿状带下亦多。重阴有余,不仅促使带下增多,而且易刺激乳房组织增生,子宫痰浊蕴结,结为癥瘕,形成器质性疾病。这里所指重阴偏盛,是一种癸水之阴,即雌激素水平稍高,但能进入经间期。如重阴过盛,即高雌激素病变者,不能进入经间期,将会导致闭经崩漏,与此无关。
③阳弱阴虚:阴虚癸水有所不足的病变中,有一种是为阳虚所致。阳者,在经间期时有三大作用:一是阳生阴长,肾阴、癸水,必须在阳的基础上生成和发展,所以阴长至重,更需要充实的阳为基础,阳弱则重阴癸水不足;二是阳主动,阴长运动必须有阳参加,特别是经间期的显著活动,更需要大量阳的支持;三是阳长,重阴转阳,必然要阳长,阳长迅快刚猛,非有充实的阳不可。故阳弱不仅阴包括癸水有所不足,亦将影响经间期的显著活动,导致排卵转化困难。
2) 缊状失常 缊状失常者,血气活动失常也,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 缊状不足,血气活动不良;二是 缊状过强,血气活动过盛,均将导致排卵功能失常。
缊状不足,血气活动不良,存在虚实两种情况:虚者,气血不足,活动欠佳,常与重阴稍差有关;实者,肝郁气滞,瘀血内阻,以及与五大干扰因素有关,于经间期学说一段已经有所论述。肝郁气滞,除精神情志因素外,主要与肝之阴血不足、肝肾不足有关,为本虚标实,常出现肝郁气滞,首先影响肝经络的气血活动,而少腹部是卵巢、输卵管之所在,故肝郁气滞影响排卵及输卵管活动。血瘀内阻,此处主要指 瘕,如盆腔炎、卵巢囊肿等,由于处在少腹部,自然程度不同地影响排卵以及输卵管的活动,从而导致不孕不育。
缊状过早过频,亦导致排卵困难 缊状过强者,指血气活动强烈,有两种情况:一是重阴不足,转阳不利,但排卵势在必行,因而需加强血气活动, 缊状显著,才能使卵子排出;二是干扰因素,亦必须加强血气活动,才能使转化排卵顺利。但 缊状血气活动过强,不仅引起腹痛、出血等病症,而且可引起烦躁、失眠、过度亢奋等全身的精神状态异常的病症。 缊状过频者,不仅不能使重阴状态转化促进排卵顺利,相反延长排卵时间,增加必阳转化过程即排卵的困难。 缊状血气活动过频者,其冲击活动动力不足,甚至出现2次、3次冲击活动才能完成排卵,导致月经周期延后,经量或多或少等病症。
(4)经间期的治疗:重阴是排卵的前提,没有重阴的基础,也就没有排卵的结果。重阴不足、卵泡发育欠佳是排卵不利最为常见的影响因素,因此调理肾阴癸水极为重要。但是肾阴癸水之阴达到重的水平,又与癸水中所蕴含的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前人所谓阳生阴长,没有充足旺盛的阳,就不可能达到重阴实现重阴必阳的转化,阴愈长,愈要阳的支持。重阴冲击排卵,更需要得阳的支持,所谓阴静阳动是也。阳不足,将影响阴长之动,特别是重阴的上升运动,非有旺盛的阳的支持不可。所以在经间期滋阴补肾,提高肾阴癸水的水平及精卵发育成熟程度的同时,务必注意到补肾阴同时亦需增入补肾助阳之品,提高癸水之阳的旺盛水平,特别是阴长运动的动态反应,需旺盛之阳支持,所以在经间排卵期,肾阴阳癸水阴阳,几乎是同等重要,处于一种并调并补的状态,所以夏师制定了补天种玉丹、益肾通经汤、健脾补肾促排卵汤等,以适应经间排卵期肾之阴阳调摄、使气血变化适度、卵泡得以顺利排出。
1)燮理阴阳,补肾为主,提高癸阴水平:如经间期锦丝状带下偏少,伴有头昏腰酸,烦躁寐差,B超探查示卵泡发育到即将成熟,忽又萎缩,故排卵期虽然来临 缊状活动虽已发动,但不能排出精卵,故重点在于补肾提高癸阴水平,促进卵泡发育成熟,才能达到真正排卵,当以补阴补阳并重,稍佐活血通络之品,方取夏氏补天种玉丹:丹参,赤白芍,山药,山萸肉,熟地黄,丹皮,茯苓,川断,菟丝子,杜仲,五灵脂,合欢皮,荆芥,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按其固有的7、5、3规律服用,入晚与睡眠时各服1次。本方药为夏师临床验方,源于张景岳的补天五子种玉丹加减而来。鉴于经间期的需要,不仅肾阴阳包括癸水阴阳并重,而且还要注意这一时期 缊状活动,所以在补阴或补阳药物的选择中,尤其是补阳的药物,尽可能避免一些收敛固涩静降性的药物。补天五子种玉丹原为男子不育所设,以六味地黄为基础,合以五子衍宗丸,阴阳并补:枸杞子属于滋阴药,在排卵期应用有阴柔偏于静之弊,与促升促动不相吻合,故常舍之;覆盆子、五味子、韭菜子收敛固涩,故亦不适合此时期应用,因为这一时期重视动态的过程,需要阳药,故加入川续断、杜仲或鹿角等品较为合宜,同时加入适量的、较轻的血气流动性药物,如荆芥、五灵脂等品。此外还需兼顾心肾之间的活动,故选用丹参、合欢皮,以符合心肾合治。
2)滋阴补肾, 清热降火:在经间排卵期中属于阴虚者,有两种情况:一是心肾阴虚,但经治疗后已经能进入经间排卵期,卵泡发育虽趋成熟,质量甚差,所以滋养心肾之阴为主法;二是阴虚火旺,或是缘于雌激素偏高,出现火旺阴虚状者,当予滋阴清热或清火养阴双向调节的方法,以促使排卵顺利。
益心肾之阴,佐以活血通络以促排卵:此法适用于锦丝状带下偏少,卵泡发育虽趋成熟,但质量差,或发育尚未趋成熟,并伴有头昏腰酸,胸闷心烦,夜寐甚差,口渴便艰者,方取益肾通经汤:柏子仁,丹参,熟地,川续断,杜仲,合欢皮,川牛膝,赤白芍,泽兰叶,五灵脂,炙鳖甲(先煎),或加生茜草,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按其固有的7、5、3规律服用,以入晚与睡眠时服为佳。本方药亦为临床验方,为张景岳的柏子仁丸加减而来,柏子仁丸原为治疗闭经的方药,主要立方旨意是从心肾论治,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同时还有活血通络,促进 缊状活动,既能通经,又有促排卵的作用。之所以命名为柏子仁丸者,以柏子仁为主药,即心—肾—子宫轴三者合治,三者共调的方药,再加入杜仲、炙鳖甲等补养肝肾的药物,复入五灵脂、生茜草活血调冲,在临床实践中证实确有一定的排卵作用。
滋阴降火,佐以活血以促排卵:此法适用于头昏头痛、烦躁口渴、夜寐甚差、便艰尿黄、锦丝状带下较少、面部痤疮或血查雌激素偏高者,方取滋阴降火促排卵汤:炙知母,炒黄柏,地骨皮,赤白芍,大生地,山药,炒丹皮,茯苓,莲子心,泽泻,川续断,六一散(包煎),五灵脂,钩藤。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按其固有的7、5、3规律,以入晚与睡眠时各服1次。本方药是夏师临床验方之一,方从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加减而来,临床用于卵泡发育欠佳,但亦能接近成熟,或者卵泡发育过大而不易排出,临床上表现出阴虚火旺证候者,或由于雌激素偏高,表现出阴虚火旺现象者,必须应用此方。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合清经散,但毕竟处于经间排卵期,故加入赤芍、五灵脂;鉴于重阴必阳的特点,故加入川续断、菟丝子、杜仲等品;临床上阴虚者常夹湿浊,故加入泽泻、六一散等品以渗利之;极少数雌激素偏高者,并可合用龙胆泻肝丸、越鞠二陈汤等。
3)补肾助阳, 健脾活血:偏于阳虚者常涉及脾,多表现为脾肾阳虚,在程度上亦有区别,轻者可用《傅青主女科》之健固汤加减,重者需用夏师的临床验方健脾温肾促排卵汤。
健脾补肾以促排卵:此法适用于锦丝状带下偏少但夹有湿浊性带下、腰酸腹胀、大便较溏、神疲乏力、形体畏寒、舌苔偏于浊腻者,夏师常用健脾补肾促排卵汤加减:党参,炒苍白术,茯苓,炒川断,杜仲,鹿角霜,薏苡仁,五灵脂,荆芥,广木香,合欢皮。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按7、5、3数律服药,以入晚与睡眠时各服1次。本方是夏师临床上常用的验方,一般常用于经后末期,系《傅青主女科》之健固汤加减而来,但原方着重健脾固带,本方治疗脾阳虚轻证,加入川断、杜仲或鹿角霜温阳补肾,复入五灵脂、荆芥等升动之品以促排卵,为经间期这一特定时期而用,将健固汤的方义转变为健温升动,从排卵重阴必阳的特点而施治;同时考虑到心肾活动,故需加入合欢皮、茯苓等药。
健脾温肾以促排卵:适用于卵泡发育欠佳或卵泡成熟而不易排出、锦丝状带下少、腹胀矢气、大便溏泄、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形寒肢冷等脾阳虚较重并涉及肾阳者,重在健脾温肾,夏师常用健脾温肾促排卵汤:党参,炒白术,茯苓,淮山药,川续断,杜仲,紫石英(先煎),五灵脂(包煎),荆芥,省头草,广木香,砂仁(后下),或加入干姜,制附片各3g开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按7、5、3的数律服药,以入晚与睡眠时各服1次。本方是夏师临床上常用验方,虽与健固汤加减相似,但温肾助阳之力较之健固汤更为明显,健脾益气的人参、白术、茯苓的用量较健固汤为重;紫石英为补肾温阳的药物,且质重沉降,有暖宫种子的作用;省头草芳香化湿,有一定促排卵的作用,与荆芥、五灵脂相合,其促排卵的功能更好;若小腹偏冷,可加入肉桂(后下),补骨脂;如腰脊酸软,小便频数者,可加入菟丝子,覆盆子,制狗脊;如胸闷烦躁,乳房、乳头胀疼者,可加入广郁金,玫瑰花,佛手片。
4.经前期
(1)经前期的生理特点:经间排卵期后至行经期前的一段时间内,称为经前期。阳长阴消是这一时期主要的生理特点,出现消中有长,阳长较快,重阳较长的生理变化。
女子以血为主,经、孕、产、乳以血为用,阴阳消长转化亦在血中进行,故血为女子生理病理、治疗的基础。《本草纲目·论月水》中载:“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即月亮),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份、月水、月经”,其中论述以血为主的月经周期节律与天、地之间盈亏消长节律相应的平衡观,证实了血的重要性。气为血之帅,血的生成、流动、统摄、调节均赖乎气,气与血既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又有互相对抗的一面,特别是在经前期,气的运行、统摄、调节更有其重要意义。阳者,与天癸之阴有关,前人陈良甫曾有壬为阳水,癸为阴水之说,将经前期阴阳消长之阳,纳入到天癸的范围内,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所谓阳水,与癸之阴水一样,也是一种血分的物质,非肉眼所能见,夏师认为,阳水就是在经前期所观察的孕激素,有致热的作用,可见BBT上升到高温相,有暖宫温养的作用,有助于受精卵在子宫内生长的作用,故《傅青主女科》“种子”篇下10条不孕症中,有6条与阳有关的不孕,由于条件所限,前人只能运用比喻法来解释黄体功能不健的不孕症。孕激素表现“阳”的作用,温养胚胎,帮助子宫内膜分泌,排泄月经。阳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合,不仅有助于经血的排泄,而且还有助于经血的统摄和调节,使经血在经前有固藏和约制的作用,妊娠后有固胎护胎的作用,行经期有排泄和固藏的双相调节作用。特别要指出的是,经前期阳气健旺,能溶解子宫内膜组织,排出应泄之瘀浊及水湿。
经前期的最大生理特点在于阳长为主。但阳长建立在阴长至重前提下,与阴密不可分:阴长精卵发育成熟,重阴必阳,排出卵子,分泌孕激素,开始阳长,故阳长是在阴长前提下产生的,阳长赖阴,较之阴长赖阳尤为重要;在排卵后,阳长也须赖气之支持,所谓重阳者,亦包括气在内。阳长的形式较快捷,波动少,与阴长有异,此与阳主动、性刚躁有关。因此阳长由低水平上升至中水平,中水平上升至高水平,远较阴长为快。经前期存在的初、中、末3期,虽然与阴长半月相一致,但初、中期较短,末期较长,尤其初期更短,甚则经前初期,即进入中期的中水平,故经前期阳长的运动形式,初中期呈现斜直线式上升,末期呈现高水平波动状。夏师观察经前期阳长变化时,首先在BBT高相第6~7天时血查孕激素、泌乳素等,了解重阳变化,其次是分析BBT所示高温相的图像。由于太极生物钟的相对平衡性,经前末期一般有6天,甚则可达8天,极少数的达到10天。
女子属阴,故女性生殖功能的发育及月经周期4期中的3期,均与阴长有关,即与“7、5、3”奇数律有关。经前期属阳,以阳长为主,阳长赖阴,偶数属阴,所以经前前期阳长,就与“2、4、6”的偶数律有关。《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女七男八”,是生殖发育中较早提到的奇偶数律。但女性月经周期中经前期属阳者,不同于男性,且临床上观察BBT高温相所示8数律者少,故不予论述。以“2、4、6”三者来推论,阳半月,除去经间末期已开始阳长的2天时间外,则经前期阳长应在12~14天之间,最长者可达16天,个别的甚至可达18~20天,低相与高相之间的温差在0.4℃以上,波动在0.1~0.2℃之间,偶然出现1 天0.2℃的下降可不作病变。若高温相维持在16~18天以上者,要考虑早早孕,需要进行血、尿的检验以证实。“2、4、6”偶数律的临床意义较之“7、5、3”奇数律为小,但亦有一定的价值。如2数律,即基础体温高温相达12天,且有规律者,其初中期各占2天或3天,亦有开始即进入中期者,一般第6天即进入重阳的高水平末期,但为了保持阳半月的要求,经前末期仍波动维持在6~8天,此类女性周期占多数;4数律,即高温相达14天,且有规律者,其初中期各有2~3天,一般于第6或7天进入重阳的高水平末期,为了保持阳半月,末期波动维持在8天,此类女性周期较前为少;6数律,即高温相达16天,且有规律者,其初中期各有3天,第7天进入重阳的高水平末期,为了维持相对性的阳半月,末期波动维持可达10天,此类女性少见;8数律者,高温相达18天,其初中期基本上与6数律相同,末期更有所延长,临床上偶有所见。
乳房胀痛在经前期中颇为常见,轻可不作病理论,稍重则属病理范围,与“3、5、7”奇数律有关,此症大多数出现在经前5天、3 天、7天,与阳有关:经前期阳长阴消,阴消为了阳长,阳长至重,必得阴的大力支持,阳愈长,阴愈消,此与经后期阴长阳消相一致。但阳长与阴长、阴消与阳消的形式及性质不同,原因有3:一是阳主动,阴主静,动则快,静则慢,所以阳长快速由低水平至中水平,中水平到高水平,因而初中时间较短,末期延长;二是阳长至重时,未必是阴消到最低水平。阳长到最高水平时,阴消虽然存在,但消中有长,长盛于消,形成又一次消中反升的阴长高峰。若没有阴的消中有长,即没有充实的阴作保证,就不可能保持重阳一周的生理变化。由于重阳延续时间较长,心肝气火易动,轻则不为病变,重则不仅影响阴的消中有长,而且也影响重阳的延续,进而影响受孕和正常月经的排泄。
(2)经前期的病理特点:经前期的病理特点,在于阳长失常和阳消失常,“不足”与“有余”相兼,较月经周期中其他3期更为复杂,还涉及心肝脾胃,及其致病后产生的痰湿、脂浊、血瘀等病理物质,其根本原因在于肾虚肝脾失调。
阳长不及,有所延缓,或重阳不够,波动超越生理范围,或阳长太过,阳火偏旺所引起的病变,是经前期最主要的病理特点,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有关:
一是阴虚及阳。肾者,水火之脏,内寓真阴真阳。阳是在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天癸有关,阳长赖阴,阳越长,越需要阴的物质基础来支持,阴有所不足,则阳长亦受影响。阴虚日久,必及其阳,导致阳的不足。无阴则阳无以长。如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才能达到生化无穷。先天不足,发育欠佳,以及房劳多产,流产过多;长期工作紧张,睡眠过少等,均易导致肾阴的亏损,渐致阳虚,转化期阳长不及,经前期重阳不足,发为痛经、不孕等病,甚则阴不转阳,发为闭经崩漏等疾病。
二是气中阳衰。气虚而阳不足者,常与脾肾不足有关:一者是由脾及肾,即素体脾弱,或则饮食不慎,或则食饮无节,或则劳累过度,或则饮冷感寒,日久伤脾,脾胃薄弱,久必及肾,导致肾阳不足,故前人曾有治肾不如治脾者,指此而言;二者先天肾阳不足,或后天房劳多产,损伤肾阳,肾阳虚则火不暖土,影响脾胃运化,《傅青主女科》在种子门中多处指出:“无肾中之火气,则脾之气不能化”,“盖胃土非心火不能生,脾土非肾火不能化,心肾之火衰,则脾胃失生化之权”。所以脾肾不足,气中阳衰,轻则导致阳长不及,重阳不能延续,影响子宫的温煦及藏固,重则有阴无阳,子宫内瘀浊不化,占据血室,发为崩漏癥瘕等疾。
三是血中阳弱。不仅指阳有所不足,而且也指营血的不足。血与阳本属两种不同的概念,既对立又统一,因为阳以血为基础,存在于血液之中,行其长消转化。过甚之阳,依赖于经血来潮而排泄;过少之阳,在一定程度上亦有赖于血运行之充实,血虚甚者对调节阳的盛衰不利。若劳累过度、用脑过多、生活不规律、劳逸失调、房劳多产,不仅耗血,且亦损阳,血虚阳弱,以致阳长不及,或则重阳不足,不能保持正常的延续,或则重阳延迟,不能温煦子宫,可能发生经、孕等诸多疾病。
综上所述,阳有所不足,或重阳不及,或重阳延迟,均致温化不利,既不能暖宫助孕,又不能溶化膜样瘀浊及水湿浊液的分化,必然导致痰湿、膜样瘀浊停留,导致本虚标实的病变。此外,由于阳长达重,重阳波动必须持续5~7天,容易激动心肝气火,特别是阴虚之体,或神经质的个性心理,届期必致心肝火旺,可出现头痛、失眠、乳房胀痛、发热、情志异常等周期性病证。此外尚有阳长有余,心肝气火过旺,可见烦躁升火,目赤口渴,大便秘结等病证,临床虽为少见,但不可忽略。
夏师还发现,BBT高温相的变化与阳长有着重要关系,他将高温相失常分为以下七种类型,其中六种类型反映了阳长失常的变化:一是BBT高温相缓慢上升,有两种情况:一是缓慢上升呈现斜直线状,经过4~5天始达到温相高度;二是阶梯式上升,即上升1天,滞留1天;再上升,再滞留,历3~4次始达温相高度,或者亦有上升0.2℃后滞留2天再上升0.1℃,再滞留2天,此种类型反映了阴虚及阳,或血中阳虚的变化。
二是BBT高温相缓慢下降,即高温相持续6~7天后,开始缓慢性斜直线或阶梯式下降,常伴经前期漏红,大多为气虚及阳,脾肾不足所致。
三是BBT高温相偏低,即排卵后,温相上升0.2℃或少数天达0.3℃,亦有三种情况:一是整个高温相均低,阳长有所不及,水平偏低;二是经前初中期偏低,即高温相开始6~7天时偏低,说明经前初中期阳长不足;三是经前末期高温相偏低,即高温相后6~7天偏低,说明重阳水平有所不足。
四是BBT高温相短。一般而言,BBT高温相应最少维持12天,若不足12天者,谓之高温相短,均属阳气不足。高温相短又有稍短、短、过短三者,反映了阳长不及的虚弱程度:稍短者,高温相维持在10~11天,阳虚很轻;短者,高温相维持在8~9天者;过短者,高温相维持在6~7天者,阳虚较重。
五是BBT高温相呈现马鞍状不稳定。即高温相初末期较好,中期低落在0.3~0.5℃之间呈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状,一般与气中阳虚有关。
六是BBT高漫相呈现犬齿状起伏不定。整个高温相不稳定,波动很大,时或差距在0.2℃或0.3~0.4℃之间,有如犬齿状,此不仅与阳虚有关,且与心肝脾胃失和有关。
七是BBT高温相过高。整个高温相过高,低温相与高温相差在0.5℃以上,或者在经后末期高温相过高,说明重阳有余,或心肝气火偏旺的病变。
与经后期阴长至重不同,阳长至重较快,重阳延续较长,因此当阳长至重时,阴虽有所消,但消中有长,而且长达高中水平。若阴消而不见长,或虽有消中见长,而长不达中高水平者,则阴虚及阳,必然导致阳的不足,使阳长不及,或则重阳不能延续;由于阴虚心肝失养,心肝气火偏旺,所谓“水不制火”,加之阳长至重,极易激动心肝气火;亦有阴盛不消,阳长不及,以致瘀浊凝结,发为子宫乳房等癥瘕疾病等。
(3)经前期的治疗:助阳为主,兼以理气,标本兼治,是经前期的主要治法。前人提出“经前期以理气为先”的治法特点,夏桂成教授认为,理气的目的有二:一是为行经期作准备,调畅血行,使月经来潮,排泄顺畅,所谓经血未动(指行经),理气为先;二是经前期大多伴有心肝气郁的反应,有的还十分严重,理气法能缓解这些反应。但是从调周以及周期运动的规律来看,经前期以阳长阴消,重阳延续为主,才能达到顺利转化,排出经血。故扶助阳长,保持重阳延续,乃是治疗的主要方面。故助阳是主要的,理气是次要的。
经前期病情错杂,本虚标实,既有本质上的不足,又有现象上的热证、实证,以及夹痰、夹脂、夹瘀等。故在助阳为主的治法下,除兼用理气外,有时尚需兼用清热解郁、燥湿化痰、化脂泄浊、活血化瘀等,以适应经前期错杂病变的需要。
1)常用的助阳方法:常用的助阳法有阴中求阳、血中补阳、气中扶阳三种:
阴中求阳,水中补火。夏师常选用右归丸(饮)加减(熟地、当归、赤芍、白芍、山药、山萸肉、干地黄、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鹿角片、巴戟天等),常规用量,服药按BBT高温相时限。若经前末期出现各种不同症状,可随证加减。此法是经前期较为常用的方法,金匮肾气丸虽是最早的代表方,但方中附桂,辛温刚强,用之化气利水则效佳,用之调补阴阳,提高孕激素则效欠佳。因此,临床上大多选用右归,一般去桂附。其中当归、熟地同用,常易导致大便溏稀,故常去当归;熟地是右归中的主要药物之一,有熟地就保留了右归水中补火之意。续断、菟丝子、鹿角片,为温补肾阳之品,其中鹿角片对促BBT上升及维持高温相有重要意义,是治疗功能性不孕症的有效药物。
血中补阳。女子以血为主,子宫冲任以血为用,阴阳消长转化的周期节律亦于血中进行,故阳有所不足,需于血中补之。夏师常用毓麟珠加减(炒当归、赤芍、白芍、山药、丹皮、茯苓、白术、太子参、续断、菟丝子、鹿角片、枸杞子等)。常规用量,BBT高温相开始服药,至BBT高温相下降,月经来潮停用,经前末期随证加减。此类方剂颇多,艾附暖宫丸、《傅青主女科》的宽带汤、并提汤皆属此,均以四物汤为基础,加入温润助阳之品,治疗肾阳偏虚的不孕症甚合。经前末期有相当部分的患者心肝郁火明显,此时调经种玉丸(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杜仲、续断、白术、茯苓、丹参、制香附、紫石英、钩藤、丹皮等)较毓麟珠更为合适。
气中扶阳,脾肾双补。夏师常选用《傅青主女科》的健固汤、温土毓麟汤加减(党参、炒白术、淮山药、神曲、茯苓、巴戟天、覆盆子、菟丝子、鹿角片等),常规用量,服法同上,经前末期可随证加减。脾肾不足,气中阳虚,在经前期的一些不孕症患者中颇为常见,流产与滑胎中更为常见,方中重用巴戟天、覆盆子,并加入鹿角片等,意在气中补阳,暖宫种子。凡出现腹胀矢气、大便偏溏、小腹有冷感、行经期腰酸、大便先硬后溏等,均属于脾肾不足,必须温补脾肾。肾虚明显者,加入杜仲、补骨脂等品;脾虚明显者,加入煨木香、炙黄芪、砂仁、蔻仁等品。
2)常用的兼治方法:经前期特别是经前末期,是阳长至重、重阳延续的波动时期,极易导致心肝脾胃失调,由此产生痰脂、湿浊、血瘀、郁火等病理变化和病理物质,不仅增加经前期病变的复杂性,同时也给治疗带来了难度。因此,在扶助阳长的同时,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兼证型,兼用疏肝理气、化痰利湿、活血调经、清肝宁心等法,以适应临床病证变化的需要。
疏肝理气。在助阳法的前提下,兼用疏肝理气的方法。夏桂成教授常用越鞠丸加减(制香附、山楂、丹皮、制苍术、青陈皮、广郁金、绿萼梅等),常规用量,服用剂数同上。经前期特别是经前末期,气郁症状颇为多见,因此经前期兼用理气,很有必要,不仅缓解症状,而且有助于调经。在理气并有调经的药物中,香附是首选之品,故有调经圣药之誉,郁金、柴胡等亦为常用。
活血调经。在助阳法的前提下,结合活血调经,调畅经血,使排经顺利。此与行经期调经相似而又有所不同:相似者,均用活血化瘀的方药;不同者,经前期活血调经,是针对月经后期以及量少、痛经者用,用量更轻,方中所占比例较少。夏师常以泽兰叶汤加减(泽兰叶、丹参、赤芍、五灵脂、山楂等),常规用量,一般经前末期服。泽兰叶汤除活血调经外,尚有利湿浊和脾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助阳有益。由于泽兰叶汤中的泽兰叶、丹参,必要时加用牛膝有引经血下行的意义,亦有利于经前期热证的减轻。
利湿祛浊。虽然重阳有分化水湿的作用,但重阳时期,阴消中有长,故经血中仍含有相当量的水湿津液,故前人有经水之称。且排卵之后,败精(未受孕之精卵)化浊,亦需排出和吸收,故经前末期必须佐以利湿祛浊。夏师常用四苓散加减。若有盆腔或宫颈、阴道等炎症者,尚须加入土茯苓、败酱草、车前子等品。
化痰减脂。痰脂蕴阻者多表现为月经不调和肥胖,在治疗上必须补肾调周以治本,化痰减脂以治标。朱丹溪创制了六郁汤、痰郁方,一反辛香温燥之弊。夏桂成教授常以越鞠二陈汤加减。体质壮健者,常佐以防风通圣丸。
清肝宁心。在助阳法的前提下,兼用清肝宁心的方法,安定心肝神魂,有利于调经。夏师常用钩藤汤或丹栀逍遥散加减。若偏于肝旺者,以丹栀逍遥散加入钩藤、白蒺藜等;若偏于心火旺者,清心莲子饮加入钩藤、紫贝齿等。
3)纠正长消过甚的治法:经前期虽以助阳为主法,但亦有少数长消过甚,需用抑制的方法。若阳长有余,重阳偏甚,心肝气火有余,BBT高温相偏高,烦热口渴便秘,需要用清热泄阳的方法,夏师常选用芩连四物汤(黄连、黄芩、生地、赤芍、白芍、山药、丹皮、茯苓、钩藤、白蒺藜、丹参、炒枳实等)常规用量,经前末期服用。若热盛者,可用三和饮,即四物汤合凉膈散;若阴不消不能转阳,阳长缓慢者,需用滋阴活血促转化的方法,常用活血润燥生津汤(干地黄、当归、赤芍、白芍、桃仁、红花、续断、五灵脂等)。若有湿浊,影响阴转阳,可用助阳利湿,活血促转化的方药,药用丹参、赤芍、白芍、制苍术、白术、续断、巴戟天、紫石英、五灵脂、红花、苡仁、茯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