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5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醛固酮对心肌重构,特别是促进心肌细胞外基质纤维增生的影响是独立和叠加于AngⅡ的。心衰患者的醛固酮生成及活化增加,且与心衰严重程度成正比。使用ACEI可以降低循环中醛固酮的水平,然而长期应用ACEI后(3个月以上),醛固酮水平却不能保持稳定、持续地降低,即出现“醛固酮逃逸现象”。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则具有防止心肌纤维化与心室重塑、抗心律失常作用,从而发挥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病死率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因此,如能在ACEI基础上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进一步抑制醛固酮的有害作用,对心衰患者有益。
目前上市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只有螺内酯和依普利酮两种,而依普利酮目前在国内暂缺。螺内酯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类似,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皮质部发挥竞争作用,干扰钠离子重吸收,促进钠或氯离子排出而产生利尿作用,同时使钾离子排出减少,故作为保钾利尿剂用于临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见表11。
表11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药代动力学
RALES研究证实,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LVEF<35%的慢性心衰患者,在标准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螺内酯可使死亡风险降低30%,心衰住院(2年)风险降低35%。EPHESUS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3~14天以内、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LVEF<40%的患者,依普利酮使全因死亡率相对危险度降低15%,心源性猝死降低21%,心血管病死率和因心衰再住院率降低13%。亚组分析结果提示,在AMI后3~7天内早期应用依普利酮的临床获益更大。EMPHASIS-HF研究纳入年龄≥55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的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LVEF<30%(或LVEF≤35%且QRS时限>130ms)。研究结果提示,依普利酮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或因心衰住院率(27%)、全因死亡率(24%)及再住院率(23%)。
4.5.1 适应证
LVEF≤35%、使用ACEI/ARB/ARNI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仍有症状的HFrEF患者(Ⅰ类,A级);急性心肌梗死后且LVEF≤40%,有心衰症状或合并糖尿病者(Ⅰ类,B级)。
4.5.2 禁忌证
①肌酐>221mmol/L(2.5mg/dl)或eGFR<30ml/(min•1.73m 2);②血钾>5.0mmol/L;③妊娠妇女。
4.5.3 应用方法
螺内酯,初始剂量10~20mg,1次/日,至少观察2周后再加量,目标剂量20~40mg,1次/日,常用剂量20mg,1次/日。依普利酮,初始剂量25mg,1次/日,目标剂量50mg,1次/日。通常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应与袢利尿剂合用,避免同时补钾及食用高钾食物(应注意市售的低钠盐中加有氯化钾),除非有低钾血症。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后3天和1周应监测血钾和肾功能,前3个月每个月监测1次,以后每3个月1次。
4.5.4 不良反应
主要是肾功能恶化和高血钾,如血钾>5.5mmol/L或eGFR<30ml/(min•1.73m 2)应减量并密切观察,血钾>6.0mmol/L或eGFR<20ml/(min•1.73m 2)应停用。螺内酯可引起男性乳房疼痛或乳房增生症(10%),为可逆性,停药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