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管控实用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节 疫情期护士心理健康管理

新冠肺炎疫情属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社会各层面均产生严重影响,护理人员在面对突然增加的工作压力、潜在的感染风险、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等状况时,可能产生各种应激反应,表现出认知、情绪、言语、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此时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管理非常必要。

一、疫情所致应激状况下常见心理问题识别

1.焦虑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担心、忧虑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是生物面临威胁时出现的情绪反应。正常的焦虑情绪能够帮助我们面对突发的事件,但是过度的焦虑情绪却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新冠肺炎疫情应激下,主要表现为紧张、担忧,烦躁不安,经常提心吊胆,有不安的预感。尤其对于被隔离的个体,会经常感到孤独、无助、苦闷以及忧伤。而出行受到限制、求助得不到回应的个体,会把自己的种种不顺,迁怒他人。
2.疑病
是对自己健康状况或身体某一部分过分关注,如频繁测体温,过分关注自身咳嗽及乏力的症状,稍有波动便怀疑自己患上了新冠肺炎,内心充满不安和怀疑。在疫情发生后,浏览铺天盖地的疫情相关文章,觉得自己也咳嗽、胸闷、呼吸不畅、乏力,故而反复就医。
3.躯体化
躯体化是指一个人本来有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障碍,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比如应激状态下出现体温波动、易感乏力、嗓子痒、干咳、呼吸不畅、夜间睡眠不好、易惊醒。
4.抑郁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持续感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主动自我隔离,甚至与外界隔绝,不与人交往,拒绝网络交往联络。虽然已经开始投身工作岗位,仍然无法提起兴趣,做事无法集中注意力。对于亲历疫情现场,尤其目睹同事、亲人或患者离世的个体,还会出现情感上的麻木,即对周遭发生的一切丧失情感体验,变得麻木、迟钝。
5.强迫
反复洗手,反复擦拭消毒物品,总担心从外面带回病毒,与人接触后总担心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从而出现反复清洗、反复消毒行为。如在疫情发生后,部分人会居家反复测量体温、反复咨询跟疫情有关的问题、反复洗手、反复就医等。
6.负面认知
警觉性增高,面对疫情,草木皆兵,如惊弓之鸟,总担心自己和家人会染病。

二、自我评估方法与工具

(一)症状评估
1.情绪评估
是否存在控制不住地紧张、恐惧、担心,害怕被传染,是否存在无助无望感、高兴不起来、烦躁易怒等。
2.行为评估
近段时间最常见的动作是什么?有无反复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是否存在反复洗手消毒、反复监测体温、反复咨询疫情相关信息甚至反复就医等?
3.躯体评估
是否出现胸痛、气紧等症状,但去医院检查,测体温又是正常的;是否出现轻微的头痛、出汗、乏力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是否出现各种躯体的不舒服,如易疲倦、食欲缺乏、睡眠变差等。这些都可能是应激状态下出现的躯体反应,但不一定是感染新冠肺炎的症状。
4.认知评估
是否总是觉得注意力不能集中,不停地刷手机看疫情相关数据变化、看相关新闻;是否总怀疑自己被感染,或对身体某种感觉特别关注。在面对一些大的应激事件时,一些人还会改变对生命的认识,感叹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二)量表评估选择
心理测评工具种类繁多,但对于非心理专业人员来讲,较难在短期内自主从中遴选合适的测评工具并掌握其正确的使用方法。为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岗护理人员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最大程度保障抗击疫情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在量表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两者之间,应更加关注其敏感性及结果获得的及时性。因而疫情中护理人员心理测评量表的选择要兼顾实用性、敏感性、简易性,同时以自评量表为首选,故推荐下面两个量表:
1.七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7)(表1-11)
是国际通用广泛性焦虑检测量表之一,该量表为自评量表,评定范围为最近两周,共7个条目。每个条目评估结果为0~3分、没有为0分、有几天为1分、一半以上时间为2分、几乎天天为3分。7个条目得分相加的总分用于评估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总分0~4分为没有焦虑、5~9分为轻度焦虑、10~14分为中度焦虑、15~21分为重度焦虑。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
表1-11 七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
2.九项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表1-12)
是国际通用抑郁检测量表之一,该量表为自评量表,一般的评定时间范围是最近两周,共9个条目。每个条目评估结果为0~3分、没有为0分、有几天为1分、一半以上时间为2分、几乎天天为3分。9个条目得分相加的总分用于评估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总分0~4分为没有抑郁症、5~9分为可能有轻微抑郁症、10~14分为可能有中度抑郁症、15~19分为可能有中重度抑郁症、20~27分为可能有重度抑郁症。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0.89。
表1-12 九项健康问卷(PHQ-9)
续表
3.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elf-reporting questionnaire,SRQ-20)(表1-13)
是精神失调简易快速筛查工具,该量表为自评量表,一般的评定时间范围是最近一个月,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2点计分,以“是”“否”二分量作答,选择“是”为1分,“否”为0分。总分为0~20分,得分越高表示精神失调症状越突出。SRQ-20评分≥8分者提示心理问题突出,需要进行心理干预。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
表1-13 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
续表

三、护士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一)自我干预
1.管理压力
回顾个人既往对自身应对压力有益的方法,思考自身能够不断战胜苦难的原因。做好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不至于短期就精疲力尽。与亲人、朋友等值得信赖的人交谈。尽量保持进餐、休息和必要的身心放松。减少或避免酒精、咖啡、烟草的摄入。
2.情绪调整
针对自己的负性情绪进行调整,告知自己无论对于疫情还是疾病来说,护士个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肯定自己所做的努力和工作,避免过度内疚。如果在工作期间出现了愤怒情绪,需要分析自己愤怒的原因,尝试采用不同视角看待问题。
3.减少应激信息输入
控制信息源,减少应激信息的输入,不要让自己整天暴露在疫情信息中,做到有限关注。毕竟,大多数人不是医学专家或疫情防控专家,对于疫情信息,存在一知半解,很容易误解误读,这带来许多不必要的恐慌,也可能让自己迷失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导致角色混乱。另外,在互联网时代,各种疫情信息漫天飞,许多不实的谣言很可能催化公众的恐慌情绪。我们既要不造谣、不传谣,还要学会正确识别谣言。
4.合理宣泄情绪
合理表达情绪,可以通过写日记,将近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宣泄自己的情绪;向自己信任的亲朋好友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倾吐自己内心的不快;选择一样自己感兴趣的运动,并坚持下来;投入劳作也是一项好的方式,比如,整理家务、种花等。
(二)外界干预
1. 参与救援前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了解应激反应,学习应对应激、调控情绪的方法。
2. 根据自己的情况,参与心理专家组织的预防性晤谈,公开讨论内心感受,并获得团队的支持。
3. 尽量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如果在离岗位后仍需要隔离观察,应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保持与家人的联系。
4. 获取必要的专业支持。可以根据所处的环境,获取包括在线、热线电话和面诊等各种方式的心理专业支持。
5. 如有严重的应激反应,应及时向管理人员真实告知自身状况,调离岗位。
(三)简易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技巧
1.放松训练技巧-呼吸运动
(1)缓缓地(心里跟着数1、2、3)从你的鼻子吸气,轻轻地充满你的肺部,再一直到你的腹部。
(2)轻柔地对自己说“我身子现在充满了平静”。再从嘴巴慢慢吐气(心里跟着数1、2、3),轻松地从腹部上到肺部吐出里面的空气。
(3)轻声温柔地对自己说“我的身体正在释放紧张”。
(4)轻轻慢慢地重复五次。每一天尽可能多做几次。
2.心身安顿法
(1)呼吸:
慢下来,把注意力带到呼吸上。呼吸是生命的根本,可以有意把注意力带到腹部,做几次深长的腹式呼吸。深呼吸可以降低压力,改善情绪、提升注意力。
(2)打一个电话:
给一个你信任的亲人、朋友或者社区中的支持性资源打个电话。或者给你觉得可能有需要的朋友、家人打个电话,并问问他们正在做什么。有时候,去支持别人也是一个帮助自己改善情绪的好办法。
(3)着陆技术:
如果你发现自己极度担心或焦虑,把注意力带回到当下。感觉一下双脚跟地面的接触,身体跟椅子的接触。动动手指头和脚趾头。环顾一下四周,快速地命名一下你所看到的各种东西。想一想一个你爱的或者深爱你的人的面容。哼唱你喜欢的童年时的歌。
(4)改变:
如果你整日坐着,请站起来,伸展一下身体,走动走动,给脸上泼一点冷水,或者干脆洗个冷水脸,呼吸新鲜空气。如果你整日忙个不停,给自己留几分钟,安静地坐一会儿,做一个“三步呼吸空间”的练习。
3.正性思维小技巧
(1)注意每日的资讯,不要只往坏处看,很多文章也许只是在贩卖焦虑。其实正规渠道发布的信息中,正面信息是多于负面的。作为专业人员,要关注事实和数据,根据事实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
(2)多回忆在每一次遇到危机时你曾如何面对,重新肯定自己身为一个个体的能力。
(3)以合理的态度看待事情,尝试以更广阔的角度了解问题的影响,问题会带来短暂的影响,但长远而言事情最终能改善及成为过去。
(4)保持对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时期,也不要忽略身边的美好事物。
4.情绪日记
(1)第一步:
看清触发事件,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每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有一个触发事件。
(2)第二步:
了解自己的想法,了解自己对触发事件的想法,即对触发事件的看法或解读,是读懂情绪的第二步。当触发事件发生后,每个人对触发事件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或看法,不同的看法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3)第三步:
知道自己的感受,当情绪产生时,你要知道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感受。

(孟宪东 卓瑜 王旭 周春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