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仲中医儿科用药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7.佛手疏肝解郁,可治厌食

【功能主治】
佛手,味辛、苦、酸,性温。归肝、脾、肺经。功能: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主治: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咳嗽痰多。《本草纲目》云其:“煮酒饮,治痰气咳嗽。”《本草再新》曰:“佛手治气舒肝,和胃化痰,破积。”佛手有和胃化痰之效,然其疏肝解郁之功更彰。《滇南本草》云:“补肝暖胃,止呕吐,消胃寒痰,治胃气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气。”《本草从新》认为其:“理上焦之气而止呕,进中州之食而健脾。”《本草便读》更是直接点明其主要功效“唯肝脾气滞者宜之。”佛手功能疏肝,且行肺胃气滞,又能化痰。虽疏肝之力逊于青皮,化痰之功弱于陈皮,然一物而兼理肺脾肝三经之气滞,平和而无燥烈之弊,是其所长焉。
【应用经验】
郑师认为,小儿厌食多由于父母强求孩子不合理多吃,精神压力,恐惧,家庭不和,女孩子怕胖,精神障碍等精神社会因素导致,因而肝郁克脾者日益增多。故治疗小儿厌食多从疏肝解郁着手,自拟“疏肝乐食汤”(醋柴胡6g,醋白芍10g,百合10g,醋郁金6g,焦山楂6g,佛手6g,炒谷芽6g,砂仁3g。日1剂,水煎服,为3~5岁用量,可随年龄增减)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良好。
【病案举例】
肖某,男,4岁,河南新郑人,2015年1月8日初诊。

代主诉:

食欲不佳1年余。

现病史:

患儿自幼比较调皮,其父亲经常责骂,1年前被父亲打骂后出现食欲减少,见食不贪,自诉不饿,不愿进食太多,当地医院诊为厌食症,给予益生菌、健胃消食片、山楂丸等,均效果不佳,求诊于郑师。诊见:面黄无华,纳呆食少,心烦易怒,厌恶进食,体形偏瘦,睡眠不佳,大便稍干。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

恶食。

西医诊断:

厌食症。

辨证:

肝郁脾虚,胃纳失司。

治法:

疏肝解郁,醒脾开胃。

方药:

疏肝乐食汤加减。

处方:

醋柴胡6g,醋白芍10g,佛手6g,百合10g,玫瑰花3g,醋郁金6g,石菖蒲3g,焦山楂6g,炒谷芽6g,砂仁3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1月15日):

纳食增加,心烦减轻,大便正常,夜卧平稳。效不更方,上方再进7剂。

三诊(2015年1月23日):

诸症消失。上方去玫瑰花、郁金,加白术6g,太子参6g,炙甘草3g。中药配方颗粒剂,15剂,隔日1剂,分2次水冲服。嘱家长注意教育方法,关心孩子心理健康。随访2年健康如常。
(冯 斌 郑 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