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靶向针灸治疗的探索与形成
毋庸讳言,各种软组织损伤已成为针灸临床最主要的病种。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医院针灸科前五位的治疗病种为面神经炎、网球肘、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除面神经炎为神经系统疾病外,其他四种均为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均与软组织损伤有关。但由于我们针灸教学的失误,我们临床用得最多的,却往往是我们教学时讲得很少,学生没有很好投入精力的,临床实际操作最差的部分。使得我们的理论与临床严重脱节,普遍诊断与治疗水平不高。例如,软组织损伤辨证属“经络病”,临床大多表现为“不虚不实”,“无证可辨”,客观上又降低了医生的辨证要求,慢慢地医生就不太在意“辨之理”,而更偏重于“治之术”。即偏重于方法的或针或灸,或怎样组合,而很少去探讨这些方法与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现状是,治疗手段上中医的方法多于西医疗法,但西医疗法在针对性病理上的分析常明确于中医的认识。因此,熟悉应用解剖,进一步明确病理、病位,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重视软组织损伤的局部因素和全身的联系,加以中西医结合的分析、诊断,对于制订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笔者对软组织损伤中西医常用方法与机制进行了分析归纳。
一、针灸疗法分类
林林总总,但按其治疗作用部位,简单地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局部治疗与非局部治疗。
1.局部治疗
包括毫针刺、灸法、三棱针、拔罐、穴位注射、电针、皮内针、针刀、挑刺、火针、皮肤针、激光针等。
2.非局部治疗
包括毫针刺、灸法、三棱针、拔罐、穴位注射、电针、皮内针,以及远离病变部位的各种微针疗法。如头针、腕踝针、耳针、浮针、眼针、腹针等。
二、针灸的中医作用原理
1.局部治疗
中医学认为软组织损伤是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不煦、血壅不濡、津液涩滞等出现疼痛,常以“不通则痛”为其总的概括。所以,局部治疗总的原则就是疏通局部气血。或针、或灸、或放血、或拔罐等方法基本原理都类似,总在疏通气血。
2.非局部治疗
无论是按照传统针灸理论循经取穴,还是头针、腕踝针、耳针、腹针等远离病变部位的微针疗法,都是尽可能将方法与经络、脏腑学说联系起来,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事实上,很多疗法是先有方法,再去套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因而,十分牵强,很难自圆其说。
三、针灸疗法现代医学作用原理分析
软组织损伤有两大临床特征,即疼痛与功能障碍。疼痛的机制十分复杂,而功能障碍主要源于组织损伤后原有功能难以实现。关于针灸镇痛有很多的研究,本文在此不去赘述。笔者认为,针灸疗法按照以上分类法,实际上局部治疗,重在解决病位,即压痛点;而非局部治疗,则重在对中枢性异常兴奋亢进状态的调整。“以痛为腧”为何能在临床上发生重大影响,主要作用在于局部针灸治疗对压痛点的解除。腧穴功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近治作用”。“所有腧穴都可以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疾病”,就是因为这种局部刺激疗法对压痛点病灶进行了机械性破坏,其中可能包括对压痛点高度过敏的神经末梢的破坏。由于对压痛点的机械性破坏,不论压痛点的病理性质是什么以及是怎样形成的,只要破坏了病灶,也就是消除了病灶。解除了压痛点的疼痛,就在一定程度上治愈了疾病。所以,在诊治软组织损伤性颈肩腰腿病症时,无论选用何种方法治疗,遵循和服从围绕对压痛点病灶施治这个治疗原则十分重要。
各种针对压痛点病灶的疗法,主要是对局部病变取得疗效。临床显示,对一部分患者可能十分有效,但对另一部分患者可能取效并不显著,这就提示我们这部分患者可能除局部病因之外尚有脊髓中枢兴奋(兴奋性亢进)的因素参与。在临床上,经常采用的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等远端取穴,以及耳针、腹针、眼针等方法。它们均不在局部压痛点上进行治疗,而是采用远距离取穴的方式。其作用点并不在压痛点上,不可能对压痛点局部起到什么改变,同样取得效果。这是因为,痛信号由外周到达中枢,在中枢逐级传递的过程之中受到各种上行及下行的抑制系统影响,对信号进行加工分析。有些可被扩大,有些则被抑制。伤害性的刺激可以引起疼痛,亦能镇痛,机制相当复杂。当疼痛刺激时,中枢神经系统有中间神经元发生回旋路线的活动,造成中枢持久性兴奋性亢进的可能。而远离压痛点病灶局部的治疗方法则可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某种变化而产生效果。外加的一个针刺刺激或者某种方式刺激有可能打破原有疼痛所造成的中间神经元不正常活动,因而减轻或者解除了原有的疼痛,产生镇痛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不正常的兴奋性亢进状态,既可以因痛而造成,又可以被外加的刺激所解除。不同来源、不同程度、不同条件下发生的痛或刺激,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同的甚至相互对抗的效应。这可能是远距离针灸治疗取效的重要原因。基于以上理由,我们在软组织损伤所致的各种疼痛中,应该同时重视它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处在周边或局部的压痛点病灶的问题,一个是中枢神经系统不正常的兴奋性亢进的问题。
一般而言,一些急性的、早期的损伤,周边的压痛点病灶症状比较清晰而突出,而慢性的、长期的积累性损伤则除局部因素外,往往有中枢神经系统不正常状态参与,病因比较复杂,症状易于反复。在整个发病过程中有时可两者交叉,很难截然分开。所以,可以这样确定治疗方案:
1.首先紧紧抓住压痛点病灶这个局部要素。区别“真性压痛点”与由牵涉痛所导致而发生的“假性压痛点”,使用各种疗法解除压痛点。
2.对一些由中枢神经系统不正常活动参与的慢性积累性损伤,在针对局部压痛点病灶治疗的同时,使用各种不同疗法来抑制或者消除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因素。
3.对一些局部压痛点病灶与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影响交叉复杂者,采取寻其突出一方为治疗重点,并兼顾另一方面因素,使用主辅兼用的治疗原则。
软组织损伤的靶向针灸治疗法便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形成的。其基本原理在于,在疾病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局部刺激方法,能正确地对病灶达到机械性破坏,消除病痛源。同时,兼顾到慢性疼痛对中枢的影响,配合或同时应用远距离干预治疗。
要达到治疗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软组织损伤的局部解剖;
2.了解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以及分期;
3.掌握软组织损伤的病变位置;
4.明了所采用方法的治疗特点及与疾病的对应关系。
从软组织损伤疾病推及其他,笔者渐渐体会到,临床上很多疾病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确定治疗方案。所谓“靶向针灸治疗”,它可以是单独的针或灸,也可以是几种方法的组合,它的选穴定位以及刺激方法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但最重要的是,使用某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它必须在对疾病中、西医两方面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必须清楚是在一种怎样的病变过程下,在什么解剖位置上进行治疗。我们对所进行的疗法机制有了较多的理解与掌握,这样,我们也可能对之所以有效或无效有更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