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医学:医患故事70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八、交流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教学基地进行早期临床实践学习的两周时间,是我2017年暑假中最美好的时光。对于一个步入医学大门不久的学生而言,一切都是陌生的、新奇的,也是令人憧憬的。
在病房学习的三天里,我每天一大早就穿着干净整洁的白大褂,挂着胸牌,兴冲冲地跟着老师去查房。现实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我想象的有点区别,有些甚至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不同于二三级医院,这里的患者大多是重病缠身的老年人,很多人甚至不能正常和他人交流。看到这些,我有些难过,所有人都曾少年轻狂,他们也曾蹦蹦跳跳地去触摸这个世界,也曾斗志高昂,大展宏图。可现在,这些曾经的少年躺在病床上,没了年轻时的豪情壮志,该有多么落寞。
那天,抱着完成学习任务的心态,我兜兜转转了一圈,找到了徐爷爷。我表明来意后,他笑呵呵地说:“好好好。”我当时干巴巴地问了一些傻傻的问题:“阿公您什么时候得病的啊?现在感觉怎么样啊?胃口好吗?现在生病了,平时有什么不方便的吗?平时有什么不舒服的吗?”回想起来,阿公总是很专心、很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去年3月份来的,快要4个月了,老了,身体不行了,都快瘦成皮包骨头了,刚来的时候气都喘不上来,很不舒服。”“小医生在哪里读书呀?当医生很辛苦但很厉害的……”阿公对我侃侃而谈,显得有点啰唆。我忙于做记录,偶尔打断阿公想说的话,觉得记录得差不多后,说了句谢谢,就走了,完全没有顾及徐爷爷的感受。
起初,我还不以为意,直到跟着老师去做另一次访谈,发现老师绝对不会照搬一些提前准备的问题直接问。那次访谈的是一位老奶奶,老师从生活上的事情问起:“阿姨,早啊。”“唉,张医生你早啊。”“晚上睡得好吗?”“和往常一样,没啥变化。”“阿姨今天吃了吗?”“吃了吃了,现在没什么吃的,吃了点黄瓜、青菜、西红柿炒蛋。”“菜还可以啊,谁做的啊?”“儿子做的,暑假他休息,就让老头子回家休息几天。”“儿子真孝顺啊。”“孝顺什么啊,送个饭,人就不知道哪里去了,也不陪陪我。”就这样,老奶奶和老师聊了起来,奶奶脸上总是笑嘻嘻的。老师和奶奶之间就像老朋友一般嘘寒问暖,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老师走入了奶奶的心。
那天,奶奶脸上的笑容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里,不断地提醒着我,做访谈只是手段,目的是让我们去感受、去理解患者,患者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药物,更需要医生的安慰,需要医生去理解他们,这需要我们学会共情,拥有同理心。但是共情不是同情,而是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的一种能力,即对他人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对方的主观世界,感受对方的精神境界,并在必要时以得体和尊重的方式向他人提供支持与帮助。
在之后的几天,每当遇见徐爷爷,我就会主动去攀谈几句。“阿公,今天饭菜怎么样啊?”“今天谁来照顾你呀?”“睡得怎么样?”他会很开心地和我说他今天吃了什么,吐槽炎热的天气,还会抱怨儿子女儿很久没来看他了,偶尔流露出对孙子的挂念。
我渐渐知道了如何与医院里的老人们交流,重要的不是和他们说什么,而是要学会用心去倾听,因为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子女都不经常来探望,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倾诉的对象。
(高宇豪)
导师评语
医患沟通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医生对患者疾苦的感受与理解,设身处地体验患者处境,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只有与患者心与心同行,才能真正实现医患双方的互信沟通。
(耿 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