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蛋吧!抑郁君:心的重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你的脚本你做主

本文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宗像恒次SAT构造化联想技术

○ 答读者问

问:

我是一名抑郁症患者,我们没有若仪那样的亲生父母,没有那样的爷爷奶奶、姥姥爷爷,那么我们的抑郁症要怎么样才能够康复呢?

答:

若仪的所谓“亲生父母”并不是真的存在,而是通过心理师的工作,把一个充满爱和温情的记忆植入若仪的脑海中。让若仪坚信,自己是在爱中诞生,在爱中成长的,从而代替痛苦的记忆和无爱的童年,疗愈伤痛。

一个人的生命,若是在爱中诞生,在爱中成长的。那么,他的一生,将会是幸福快乐、欢欣欢喜的。能够得到相对理想的工作,能寻觅到相对理想的伴侣,过着相对美满的生活。

而如若是在仇恨中诞生,在痛苦中长大的。那么,他的一生,就将会是痛苦、焦虑、抑郁的一生,女性多伴发焦虑抑郁,男性则多伴发暴力行为。

然而,现实世界中极少有理想的父母。生活中真正会出现的,虽然不至于是最差劲的父母。但经常对你横加指责、过多管教、不允许这样、禁止那样,而在你真正遇到困难时却没能守护你的父母,才更加真实常见。

“只有你是个乖宝宝时才爱你”,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感到被抛弃的恐惧。如果在被欺负、无力抵抗时,父母又没能守护自己,孩子就会产生“一切只能靠自己”的想法。而有些人在尝试过“凡事只能靠自己”并失败后,就会产生“自己是个什么也做不成的没用之人”的自我否定感。

在父母这一环境中产生的遗弃感、自我否定感、生命危机感的背后,潜藏着害怕、恐惧、愤怒、悲伤等否定的情绪,这其中的每一种都是我们想要回避的。因此,当人们试图回避这些情绪时,就会下意识地启动心理防御机制,将能量切换到别的出口,来回面对这些情绪。行动系的人会出现工作依赖、性依赖、关系依赖、酒精依赖、烟草依赖、食物依赖、购物依赖、赌博依赖、自残依赖等。认知系的人会出现神经质、抑郁、焦虑、强迫等精神症状。身体系的人会出现冠心病、胃溃疡、糖尿病、高血压、免疫系统疾病、亚肿瘤等身体症状。

○ 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爱与被爱。——曾奇峰。

我们人类所有的行为和行动,都是为了满足各种需求。从大的方面来说,一种是生理需求,另一种是心理需求。

生理需求很好理解,如:食欲、性欲、睡眠欲等,这是为了保存个体及种族延续而产生的最基本需求。

而心理需求就要复杂很多,马斯洛把人的心理需求分为了四个层次:安全、爱与归属、被人尊重、自我实现,我们可以透过表象看本质,其实就是“三种爱的需求”:被爱的需求、爱自己的需求、爱他人的需求。

无论是在电视剧作品,还是在电影作品,或者在文学作品中,我们都会看到一种剧情:主人翁即便是搭上自己的性命,都要去满足自己对爱的需求。这不是文艺作品的夸张,这是人性的真实。对人类来说,比生命还重要的事,大概就是“爱”了,这是人类与生俱来、无可卸载的。人类的很多心身疾病,比如抑郁症、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等,都源于爱的匮乏,源于爱的饥饿感。

人类为了被爱而诞生,为了爱自己而成长,为了爱他人而生存。

被爱的需求,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认可、欣赏等的需求。6岁以前,如果能充分得到父母或抚养者的肯定、认可和欣赏,这种需求就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成年后就不会对这一需求禁锢着。而6岁前,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认可和欣赏,这些心理创伤就会一遍又一遍的从潜意识跑到意识,不断地寻求他人的爱。

爱自己的需求,是喜欢自己、悦纳自己的需求。当被爱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有了充分的自我价值感。然后,就能够比较好的喜欢自己、悦纳自己。如果童年期被过多的要求“懂事”、“听话”,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总是被要求“不准这样”、“禁止那样”等。那么,爱自己的需求就会禁锢,成年后就会一遍又一遍地去做“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一定要去尝试”的事情。

爱他人的需求,是在爱自己的需求满足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能生出的。爱的原则是水满自溢,在你没有充分给予自己之前,无法给予他人。因为你的杯子是空的,你无法给出你没有的东西。然而,在真正懂得爱自己之后,你的爱就会洋溢出来,在爱中,在喜悦中,你无法不给予,你无法不分享,你无法不溢出。

○ 心理创伤

人的一生,始终重复着“需求不满——付诸行动——需求满足——”这样一个无尽循环。这也许就是生活本身吧。

当付诸行动的努力得到回报,需求和满足达到恰当的平衡,人们就会体会到行动的快乐,感受到活着的喜悦和幸福,因而能促进身心的健康。

被人爱、爱自己、爱他人,这三种爱的需求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的任何一种需求都不能够独立存在。无论哪一种过强或过弱,都会对心灵平衡造成影响。

所谓“心灵成长”,就是将这三种爱的需求加以整理,减少矛盾,达到调和,充满自信地活出真我。

人类自3岁起习得语言,之后经历的事都储存在大脑的海马体内。所谓“孩子开始懂事了”,其实就是海马体开始发挥功能了。而3岁之前的事则以感觉和情感相结合的方式,储存在大脑边缘的杏仁核。

所谓心理创伤,就是在本应被爱时却没能得到关爱;在父母本应不顾一切守护你时却没能得到守护;在父母本应无条件地珍爱你时,对方却没能付出他们的爱。

心理创伤存在于潜意识之下,大多数当事人并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内心渴望治愈、渴望解决它的能量一直存在。所以会执着于将情景类似的现在与过去置换,人为地制造束缚,进而出现身体、行为、精神方面的问题,这就是强迫性重复。

除了成年后的遭遇所产生的心理创伤外,大部分心理创伤的原型是在3岁以前产生的,而婴儿期或青春期的心理创伤,只不过是3岁前的翻版而已。即使治愈了海马体储存的心理创伤,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问题症状,就是因为心理创伤的原型还留在杏仁核内。像可以无限冲洗的底片,只要不把原型消除,问题的症状就无法得到真正解决。

○ 本来的自己

本来的自己,就是如果被养育者无条件地爱着、守护着这个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与生俱来的自己,自己也一直以来顺应自己的三种爱的需求来生活的自己。

简单地说就是如果能按照本来的自己的方式来生活,我们就能成为体验到自我信赖与自我满足、得到爱与友谊、摆脱压力、幸福快乐生活的自己。

即使是那些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们,也可以描绘出自己想要成为的的样子。“想要成为一个心胸开阔的人”、“想要成为一个无所畏惧、勇于挑战的人”、“想要成为一个能让周围人依靠的人”……

然而人们还是很难变成自己本来的模样,这是因为自己会给自己踩刹车。你展现出了本来的自己,却因此受伤,这种经历让你决意不再展现出本来的自己。所以,想要本来的自己,就必须改变心理创伤的印象。

爱的欠缺记忆产生于胎儿期,情感记忆的工作原理类似于可以重播的放映机,位于大脑边缘的杏仁核。在面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子宫内经历的相似经历时,就会立即激活相应的记忆原型。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每次发生在眼前的事不尽相同,但伴随着愤怒、恐惧等情绪反应的展开总是相同相似的原因。只要原型的映像不发生改变,整个人生都会重复相同的故事情节。

对胎儿来说,母亲的子宫本应是舒适的、安心的场所,可要是母亲感受到强烈不安的话,瞬间就会变成地狱般的所在。

在子宫内,被称为放松神经的副交感神经是不存在的。因为副交感神经控制排泄功能,如果子宫中存在副交感神经,每次排泄都会让子宫松驰,胎儿随时会被排出体外。因此,子宫中只存在被称为紧张神经的交感神经。

胎儿通过胎盘与母体相连,母亲只要稍有不安,交感神经就会紧张,不到10秒钟的工夫,子宫就会充满去甲肾上腺素等紧张化学物质。母亲在感受到极度的恐惧和不安后,子宫会收缩,这样胎盘就有剥离的可能。

如果母亲在孕期一直被强烈的不安所笼罩,腹中的胎儿也会一直生活在生命危机的恐惧之中。这种恐惧体验就会清晰地刻印在胎儿的杏仁核内,并在出生之后仍条件反射式地闪回重现。

○ 替换记忆

1.重启胎内的记忆:

为了满足三种爱的需求,消除心理创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这样的印象:你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你在父母的无限爱的期待中来到这个世界。

能够拥有你,我们真的很开心,我们深爱着你!

无论你是什么样子,我们都爱你,一定要平安的诞生啊!

在你诞生的过程中,也许会经历一些困难与艰辛。爸爸妈妈一定会尽全力帮助你的!

如果在胎内,你收到了这样的爱的讯息,你一定会从内心升起无穷的力量去面对生活,你的人生精神支柱也会变得无比地强大。

2.改写父母的故事:

在你把不被父母所爱的心理创伤换成被爱的印象之前,必须构筑一个父母自身也被各自的父母深深爱着、并在他们的疼爱下抚养长大的故事印象。根据个别情况,甚至有必要追溯到其祖父母、曾祖父母的时代,他们自身也被深深地爱着,在倍受关怀疼爱的环境下幸福成长的故事印象。

如果,那时候你的父母……

如果,那时候你的父母,是前世修来的姻缘、在今世结成的世界上最完美恩爱的夫妻,他们期待了很久终于生下的这个孩子就是你……

你会不会产生很幸福的感觉,进而迸发出更多生活的力量……

3.自我生命的重建:

假定从100代以前,你的祖先就一代代地传递着爱,假定你现在有足够好的经济条件,你可以去做你感兴趣的、想要尝试的事情。那么你的感觉怎样?你开心吗?放松吗?幸福吗?充满活力吗?

首要,在脑海中勾画出一个得到了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无条件的世代相传的爱和守护的情景。

然后,描绘出三种爱的需求被充分满足后,你尽情发挥着自身潜力的未来的自己的身影,有着充分的自信,以及爱和喜悦的表情。

最后,为了成为未来的真自我,从现在开始,你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