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叙事传统视阈中的唐代辞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传统赋论之叙事观

从先秦至清代,传统赋学理论源远流长。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赋学研究呈现出日益兴盛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传统赋学理论进行整理和研究,以徐志啸《历代赋论辑要》,孙福轩、韩泉欣《历代赋论汇编》,踪凡、郭英德《历代赋学文献辑刊》,何新文等《中国赋论史》,许结《中国辞赋理论通史》为代表。传统赋学理论探讨的问题纷纭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赋的起源。或以为源于诗,班固《两都赋序》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或以为源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曰:“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或持“综合说”,章学诚《校雠通义》曰:“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二、赋的分类。古人关于赋的分类,约有三种倾向:一是按作家分类,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将先秦至西汉的赋分为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杂赋四类;二是按题材分类,萧统《文选》把先秦至梁代的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畋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十五类,此后《文苑英华》《历代赋汇》等多沿袭此分类法;三是按赋的体裁特点分类,元祝尧《古赋辩体》分赋为“楚辞体”“两汉体”“三国六朝体”“唐体”“宋体”等,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将赋分为四体:“一曰古赋,二曰俳赋,三曰文赋,四曰律赋。”三、赋的功用。中国文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讲究功用。诗如此,赋亦如此。班固《两都赋序》曰:“(赋)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白居易《赋赋》曰:“赋者雅之列,颂之俦。可以润色鸿业,可以发挥皇猷。”强调赋的政治功用一在颂美,一在讽谕。四、赋的艺术。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葛洪《抱朴子》曰:“《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着眼于赋的铺陈描摹的手法、汪博富的语言及假设问答的结构。

与传统的赋源、赋体、赋用、赋艺观相比,传统赋论中关于赋能否叙事、如何叙事的问题,尽管有大量论述,但多零散,且未受关注。通过对纷纭繁复的传统赋论的钩稽,我们发现其中蕴含着鲜明的叙事观,它不仅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也大大丰富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叙事观,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概括言之,约有以下四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