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评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观点

尼采对德谟克利特的研究最终还是为了准确了解德谟克利特的哲学思想,尼采对德谟克利特的哲学思想的理解主要参考了新康德派朗格的《唯物主义史》、新康德派宇伯威格(Friedrich Ueberweg)的《哲学史纲》、(60)塞克斯都·恩皮里克(Sextus Empiricus, 160—210)等人的著作,但最重要的还是朗格的著作。尽管尼采花了很大精力去考证德谟克利特著作的真伪,但最后收获很少,这主要是由于关于德谟克利特著作真伪的研究全部处于黑暗的大海中,所以,这些考证并没有为尼采理解德谟克利特的哲学带来丰富的收益,他还是从哲学史家的著作中得到更多的关于德谟克利特哲学的认识。

尼采在1867年9月至1868年4月有一系列关于德谟克利特哲学观点的笔记。这里将尼采在这一阶段的德谟克利特研究的读书笔记(1867年8月—1868年4月,贝克版《尼采早期文集》第3卷)的主要段落翻译出来(序列号为笔者所加):

1. 唯物主义历史证明,笔直的路不一定是最近的路。2. 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的关系,德谟克利特相信事物是不可认识的,但他相信,事物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可以分开。德谟克利特十分博学,数学家,伦理上,海一般的沉静,情感透明。3. 哲学和文学研究平行。赫拉克利特、叔本华、萨福、让·保尔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4. 《关于德谟克利特》: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严格的科学与认识方法的德谟克利特。原子的漩涡运动。德谟克利特与洛克的关系。5. 德谟克利特开创了皮浪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开创了认识论和伦理主义。(61)6. 洛克和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自体是物质,首先无特性。(1—6:第333页)7. 所有的唯物主义是不幸的,因为不认识自然,于是开始系统阐释自然。8. 伊壁鸠鲁回到德谟克利特的系统论。9. 伦理的德谟克利特是保守的。10. 德谟克利特为伊壁鸠鲁的语言原子主义做好了准备。11. 《文学研究的历史》:从沃尔夫到康德,孔德的实证主义对神话和形而上学的解释。(7—11:第340页)12. 《关于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将德谟克利特的著作丢进火中。(第345页)(62)13. 《关于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是一位自然科学的实践者,反对对自然的迷信的理解;德谟克利特是一位自然诗人,是一位道德家。德谟克利特的自然观开创了孔德的实证主义。理性主义者。(第348—350页)14. 《德谟克利特》:孔德的三个时代:神学、形而上学、实证主义。(第362—370页)15. 《目的论》。休谟:自然宗教对话录(德语版)。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罗森克兰茨,康德哲学发生史。库诺·费舍尔:《康德》。忒恩特伦贝格:《逻辑研究》(1862)。古斯塔夫·施耐德:《亚里士多德的最后因》(1865)。16. 乐观主义与目的论手牵手。伏尔泰对莱布尼兹。(第369页)17. 目的论如乐观主义一样是一种审美的创造。是意志的创造。目的论是一种手段。(第371—394页)德谟克利特谈到了机械降神问题,西塞罗在《论诸神的本性》(De natura deorum)中有所谈论,德谟克利特将悲剧看作“机械的结果”。(63)

尼采这样的笔记基本上是一些摘要,从他所读的书中摘抄下来,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尼采关于德谟克利特的摘要、评点显然是自发的,有一点可以看出,德谟克利特在审美精神、认识论、伦理观方面吸引了尼采的注意,德谟克利特是一位清醒的理性主义者,符合尼采的道德标准,尼采天性上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教士品性有一种潜在的矛盾的敌意态度,德谟克利特是反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的,尼采选择的是合目的的无目的性的康德观点。混沌的宇宙与秩序的宇宙是宇宙的两面性,宇宙绝没有为教士道德提供伦理学的根基。德谟克利特在自然观上接近培根、休谟、伊壁鸠鲁、卢克莱修、伏尔泰、孔德、康德、叔本华;在伦理观上接近伊壁鸠鲁、卢克莱修、伏尔泰、歌德、斯宾诺莎,反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莱布尼兹。当然,思想成熟时期的尼采改变了很多观点。

尼采这些关于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认识深受朗格的影响,朗格在《唯物主义史》中以名为“早期的原子主义者——特别是德谟克利特”的章节开篇:“古代很少的伟人能够像德谟克利特如此处理历史问题。在非科学的变了形的世界图像的传统中,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除了‘爱笑的哲学家’这一名声,然而,完全不可与他相提并论的次要哲学家却充分发展了自己。我们要赞扬培根的策略,他在他的历史研究中,没有选择一般的伟大人物,而是特别在古代哲学家中选出了德谟克利特,给予他真正探究问题的荣誉,而认为亚里士多德,这位中世纪的偶像,只是一位有害的知识现象的创立者,他称其为虚假的,一种空的话语哲学。培根对亚里士多德也许是不公正的,因为他缺少历史感。……在德谟克利特身上,培根发现了一种同类的精神,把他看为穿过了两千年与自己同时代的人……德谟克利特作为‘爱笑的’哲学家与赫拉克利特‘爱哭的’哲学家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既然赫拉克利特只看到世界的愚蠢而嘲笑这些滑稽现象,德谟克利特从好的方面看待世界的丰富性……从他的数量众多的著作剩下的残篇,我们把他放在前亚里士多德时代所有哲学家中第一位,在天才与知识领域……我们将证明,在我们的唯物主义过程中,现代原子理论是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逐渐发展而来的。”(64)

尼采对德谟克利特哲学的系统阐释在《前柏拉图哲学家》(65)第十五章“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中。(66)在认识论上,尼采阐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基本原则:原子、虚空与机械论-动力论的盲目的自然规律,反对神创的目的论。运动必须存在,空的空间也必须存在,在绝对充满的空间中运动是不可能的,由此推出原子是不可分的实体:1. 空间运动只能在空的空间中发生,因为一个充满的点不可能被其他充满的点渗透,否则,最小的实体的点(Körper)就任意进入大的实体的点。2. 稀薄与浓密只能通过空的空间解释。3. 成长只能解释为营养进入身体空的间隙。4. 一个充满灰尘的容器能够盛下这个容器空的时候一样多的水,这只能解释为灰尘进入了水的空隙。充满的固体在它自身内没有空的缝隙。如果每个固体都可以分为无限,将没有大小存在,就会没有“存在”(das Seiende)。运动证明“不存在”(Nichtseiendes)与“存在”一样多,如果“不存在”单独存在,运动不会发生,如此,原子是不可分的一。运动是原子在空的空间中碰撞产生的,原子只有量上的区别,质方面是一样的。不同只能归结到量的区别:几何构型、处境与位置。所有的原子是一样的,重量都相同。(67)尼采接下来谈到了德谟克利特与洛克的关系:物质的第一性与物自体相连、与我们的表象分开的、我们不能脱离广延、不可入性、形状与数思考的性质。第二性是第一性作用到感官产生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坚固性、光滑度、肥胖,等等。(68)德谟克利特丢弃了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理论,以相同的原子理论代替之。

尼采接着分析德谟克利特的系统论,这是直接受朗格的影响产生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体系,最严格的必然性是所有一切的前提:自然运动过程中没有突然的,或奇怪的违反必然性的事。现在,第一次集体的、人类学的、神话的世界观被克服了。现在我们第一次有了一种严格的、科学的有用的假设。如此,唯物主义总是具有最大的效用。这是最人间的观念,它从物质真实的本质出发,它不是漠不关心丢弃简单的力,就如亚里士多德一样,将精神与最后目的作为解释自然运动的原因。德谟克利特将一切解释为一种最基本种类的力延展的结果,物质、运动遵循一种盲目的机械规律。(69)德谟克利特构型的世界,原子在无限的空间永恒运动,但德谟克利特抛弃了“机遇”“意外的碰撞”等非哲学的方式,以一种“无目的的因果性”“合目的的无目的性”方式理解必然性。(70)这种必然性,重的物质下降、轻的在压力下上升。原子的运动由于不同重量产生碰撞产生了漩涡运动,形成了不同星球。

精神产生于好的、精细的、圆形的火原子,嵌入物质原子间,吸气时会流溢一些精神的原子,但也会补充一些精神的原子。内在的精神原子流溢完时,死亡降临了。在《冥府的事》中,德谟克利特说:“精神是人的实质,身体是容器。”关于德谟克利特的感知理论,亚里士多德谈到德谟克利特时说,他的感知理论中,触觉是核心,触觉不是立刻发生的,而是通过流溢,这些原子通过感官渗透到身体,通过这种方式,产生对事物的表象,这个过程中,印象的压力与接收器官是必要的。亚里士多德说:“德谟克利特歪曲了事实,当他表达这样的意见,如果对象之间的空间是空的,一个人可以直接看到天幕上的一只蚂蚁;这是不可能的!”(71)原子的流溢是通过周围的空气得以实现的。(72)

最后,尼采分析了德谟克利特的认识论的根据问题。唯物主义面临的问题是:“一切都是假的。”唯物主义通过原子在时间、空间中展现因果运动的现象解释自然,但一切都是被给予的,一切客观的对象必须要经过主观的认识才能确证,什么时候,主观才能消失不见,怎样为这些找到最后确信的根据,这不是一个循环论证的问题吗?(73)“一切都是假的”是对自然科学的一种阐释。然而,我们还是认为,所有自然科学的结果对我们还是真的,即使不是绝对的。这恰恰是我们的世界,在这里,我们正不停地忙于生产。(74)

尼采对德谟克利特哲学的肯定留下了一些疑问:1.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写作时期给人一个酒神非理性精神的信奉者,与此同时,他为什么肯定德谟克利特这样的古希腊最接近现代科学的理性精神?2. 尼采反对苏格拉底的工具理性,但德谟克利特的科学精神与苏格拉底的理性精神是什么关系?3. 德谟克利特将希腊的神话排斥在自然解释之外,尼采将艺术精神作为德谟克利特科学精神的根基,二者是怎样的关系?二者怎样结合?作为未来诸神复活的基础,这一切与创作音乐的苏格拉底是何种关系?进一步的问题:尼采是否接受魔法师德谟克利特的形象?这对他的未来理想的神话构型有何意义?这些问题,尼采一生均在思考,特别是对现代科学的认识,尼采给出的答案是变化的,往往是前后矛盾的。

 


(1) 斯威夫特(Paul A. Swift)认为,尼采在1870年代早期称自己的哲学是翻转的柏拉图主义,这也许是尼采最初对德谟克利特感兴趣的原因。尼采并没有抛弃柏拉图的超验的理念论,而是将其翻转,将理念论从抽象的天空拉到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如此,尼采并没有抛弃目的论,而是一种翻转的目的论。尼采哲学包含目的论,在生存论中取消它的形而上的本质。就像怀特海的生存哲学一样。生活是一种理想,不是来世,生活本身只在能够找到意义的地方存在,生活的价值包含在生存中,而不是外在于生活。所以,尼采不是一位虚无主义者。Paul A. Swift, Becoming Nietzsche: Early Reflection on Democritus, Schopenhauer and Kant, Lexington Book, 2008,p. 78.

(2) KSB第2卷,第257页。

(3) BAW第3卷,第438—464页。KSB第2卷,第184页。

(4) 大八开本《尼采全集》第19卷,第325—382页。《德谟克利特》一篇,其中比较完整的部分为《赛纳西勒》(第328—334页)、《关于德谟克利特假作品一份研究的前言》[Vorbemerkung zu einer Arbeit über die unechten Schriften Democrits(1867—1868)](第334—337页)、《关于德谟克利特著作目录表的未完成研究》(Unvollendete Arbeit über die πίνακες der DemocriteaⅠ—Ⅲ)(Ⅰ)、《德谟克利特的目录表》(Die πίνακες der Democritea)(第337—349页)(Ⅱ)、《波鲁斯和他的编造》(Bolus und seine Fabrik)(第350—360页)(Ⅲ)、《作为历史学家与音乐家的德谟克利特》(Der Historiker und der Musiker Democrit)(第360—365页)。《附录》(Nachträge)(第365—368页)、《关于德谟克利特的附加笔记》(Weitere Notizen über Democrit)(第368—382页)。尼采只在最后《笔记》部分,集中分析了德谟克利特的哲学思想,包括“德谟克利特的思维特征”“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等,但并不是完整的论文,只能看成是片段性的摘录与感想的结集。惠特洛克在他编译的《尼采:前柏拉图哲学家》后面的讲解部分谈到,尼采在写好这些关于德谟克利特的文稿后,曾一度准备寄给朗格,后来放弃了。见本书第243页。另外,对早期尼采的德谟克利特研究,主要参照的文本为汉斯·约阿希姆·梅特(Hans Joachim Mette)、卡尔·施勒希塔(Karl Schlechta)与卡尔·科赫(Carl Koch)于1933—1940年编辑出版的尼采早期文集5卷,这个版本1994年再版,笔者研读的是这个再版本。尼采的德谟克利特研究主要在本文集第3、4、5卷、尼采文集KSA版中的第1卷和第7卷遗稿——及一些早期书信。

(5) BAW第3卷,第315页。劳易德-琼斯在《尼采与古代世界》中认为,如果不是尼采写的这些关于德谟克利特的研究,现在可能没有人再读这些作品。见《尼采与古典传统》,田立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6) 汉斯·约阿希姆·梅特分析了尼采的德谟克利特研究的发展过程,见他关于BAW第4卷的编后记。

(7) 尼采发表的第一部分,他决定先写一个德文原稿,再译成学术风格的拉丁文,以满足评奖要求,在1867年10月他获得了大学的学术奖。在贝克版《尼采早期文集》第4卷第217—268页可以看到尼采的德文草稿。

(8) 尼采发表在《莱茵博物馆》上关于拉尔修的论文为拉丁文,《关于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原始文献来源与批评论文》为尼采到巴塞尔后的德文版作品,为格拉赫(Franz Gerlach)在巴塞尔教学50年的纪念文章之一,由舒策(Carl Schutze)在1870年4月打印了100份,分发给相关人员。格拉赫从1820年开始获得巴塞尔拉丁文教席,他是里奇尔的一个反对者,曾经激烈反对尼采到巴塞尔任教。见扬茨:《尼采》第1卷,第309—311页。巴尔内斯(Jonathan Barnes)在《尼采与第欧根尼·拉尔修》中分析,尼采1869—1870年发表这三篇论文,德文的《论文》有关于这三篇论文的索引,后面两篇是第一篇的补篇,尼采准备将三篇作品修改后以一本书的形式出版。库尔特(Curt Wachsmuth)通过核实尼采笔记,确定尼采直到1874年还有这样的意图。1876年,尼采的大学课程中还有第欧根尼·拉尔修《生平》的指南。1869年,尼采给罗德写信,谈到自己研究第欧根尼·拉尔修进一步的计划:“乌西诺和我计划一部论哲学史的文稿,其中我将处理第欧根尼·拉尔修以及他与斯托拜乌斯(Stobaeus)、假普鲁塔克等。”这个文稿是对第欧根尼·拉尔修《生平》希腊文原文的一个批评性编辑本。同一年,尼采给库尔特写信,向他要其手上的第欧根尼·拉尔修的文稿。但是这个计划从没有实现,尼采在1870年后再没有出版关于第欧根尼·拉尔修的文章。Jonathan Barnes, "Nietzsche and Diogenes Laertius," in Mantis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pp. 584-585.尼采在1872年的《前柏拉图哲学家》中涉及第欧根尼·拉尔修,但它不能被看作第欧根尼·拉尔修研究,而应是在第欧根尼·拉尔修研究基础上产生的成果。

(9) 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us),大约生活在公元3世纪。《杰出哲学家的生平》更精确的名字为《那些在哲学上成为著名人物的生平与学说,每个学派的原则》,但这个详细的名字可能是假的。书中记载了超过80位希腊思想家的生平、学说及作品。这些哲学家生活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世纪,偶尔也有例外。从中可以推测第欧根尼·拉尔修最可能生活在公元2世纪晚期至3世纪早期。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最晚的人物为塞克斯都·恩皮里克(Sextus Empiricus),活动时间大约在150—200年,第欧根尼·拉尔修对更晚的哲学发展没有认识,如新柏拉图主义及其学说,他大量引用希腊化与帝国时期的学者,适合第二智者时期的品位,如琉善与阿忒那奥斯(Athenaeus),第欧根尼·拉尔修生活在其间。第欧根尼·拉尔修其他的方面情况只留下神秘,他的姓名也是不明确的,"Laertius" 很可能是绰号,"Diogenes" 也仅仅是绰号,从荷马的奥德修斯的绰号 "Diogenēs Laertiadēs" 而来,或“宙斯生的拉厄尔忒斯(Laertes)之子”。《杰出哲学家的生平》更多关注哲学家的现实生活,而不是他们的哲学教义,按系列编成十篇,注意哲学家的传承。关于爱奥尼亚根系编成1—7篇,第8篇开始记载意大利学派、毕达哥拉斯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第9篇为皮浪与皮浪主义,第10篇为伊壁鸠鲁及伊壁鸠鲁学派。第欧根尼·拉尔修文献主要引用的是希腊化时期的学者:传记来自卡里斯图斯的安提哥诺斯(Antigonus of Carystus)和萨米玛的西米普斯(Hemippus of Smyrna),编年史数据来自雅典的阿波罗多洛斯(Apollodorus of Athens),教师与学生的传承关系(διαδοχαί,successions)来自亚历山大里亚的索迪翁(Sotion of Alexandria)和其他人。《生平》的哲学理论依据不同的古代作家文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来自亚里士多德与泰奥弗拉斯图斯(Theophrastus)以及希腊化与罗马时期关于柏拉图与晚期作者的手册。其他领域,他的解释来自对比较晚期作者的文献加工,包括菲洛德穆(Philodemus)、普鲁塔克(Plutarch)和法沃里努斯(Favorinus, 约85年—约155年)。第欧根尼·拉尔修可能只读了他引用的众多文献中很少的部分。他保持中立讲述者的态度,没有清楚的宗派依附,甚至他两次向读者介绍:一位柏拉图的女性赞颂者(第3篇)明显蔑视伊壁鸠鲁(第10篇)。现代学者认为第欧根尼·拉尔修的《生平》错误很多,但尼采意见不同,他第一个对《生平》做了精细研究,对作者给予很高的评价,评价第欧根尼·拉尔修是一位卑微的黑夜守门人:没有妄求冠冕,第欧根尼·拉尔修手握希腊哲学宫殿的钥匙。见怀特(Stephen White)写的第欧根尼·拉尔修词条,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vol. 7,ed. Michael Gagar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pp. 424-426.

(10) 罗泽(Valentin Rose, 1829—1916),德国古典学者,文献校勘学者。他于1854年在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55年在柏林皇家图书馆获得一个职位。1886年,在他的领导下该图书馆成立了手稿部门,获得了国际性名声。他在1893年至1905年出版了收集手稿的目录。1863年,他出版了《亚里士多德伪作》(Aristoteles Pseudepigraphus),这部著作对尼采有较大影响。

(11) 赛纳西勒(Thrasyll),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占星家,公元前1世纪晚期到公元1世纪早期的学者,提庇留(Tiberius)的朋友,德谟克利特与柏拉图著作编辑者,将柏拉图著作编为九个四联剧,德谟克利特著作编为十三个四联剧。

(12) 格里乌斯(Aulus Gellius, 约公元1—2世纪),中世纪错误作为安格里乌斯(Agellius),他的主要作品为《阿提卡之夜》(Attic Nights),一部写于雅典的混杂的作品,谈到一些杰出的朋友与老师及其他主题。他关于翻译的观点,不同于西塞罗传统的贺拉斯与普林尼。贺拉斯鼓吹诗人与译者是古代的奴隶,格里乌斯倡导诗人与译者是创造者。他将贺拉斯的同时代的维吉尔看作一位“译者”或诗人,接受被认为标准的材料。格里乌斯为自己的“自由”翻译理论辩护,希腊语译成拉丁语不可能不失掉语言的一些魅力与优雅,维吉尔放弃了一些不可译的,增加了自己更多的优雅与魅力。参见Douglas Robinson,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 Routledge, 2014,其中“格里乌斯”一章(Aulus Gellius)。布罗比耶指出,格里乌斯总结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的精神为“忍耐”与“放弃”,尼采读到格里乌斯的这些分析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永恒轮回、热爱命运与斯多葛精神之间的亲缘关系。格里乌斯在作品中也谈到希腊哲学家的生平问题。布罗比耶:《尼采的哲学语境与阅读:知识传记》,第76页。

(13) BAW第4卷,第81—82页,及汉斯·约阿希姆·梅特本卷编后导言,第601—603页。

(14) 马格尼西亚的迪奥克里斯(Diokles of Magnesia, 约公元前2—公元前1世纪),希腊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哲学家概要》(Summary of the Philosophers)与《哲学家生平》(On the Lives of Philosophers)都被第欧根尼·拉尔修引用,特别是犬儒学派与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的生平。除了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引用之外,他的生平与作品的其他情况不得而知。

(15) 法沃里努斯(Favorinus, 约85—约155),另一说法他大约于公元80年出生,大约160年去世,是一位罗马的智者、哲学家,生活在哈德良统治时期,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曾旅行至意大利、希腊与东方,他演讲才能很高,在雅典与罗马有盛名。哈德良不喜欢智者,在130年将他放逐到开俄斯(Chios)岛。他于138年回到罗马。法沃里努斯的作品《历史杂集》(Miscellaneous History)与《回忆录》(Memoirs)只剩下很少的残篇,由格里乌斯(Aulus Gellius)、第欧根尼·拉尔修、弗洛斯塔图斯(Philostratus)及《苏达》保存下来。法沃里努斯严格来说是一位怀疑派哲学家,属于皮浪主义的继承者。

(16) 与此相关的哲学笔记在《尼采早期文集》第5卷中有这样的论文提纲:《拉尔修及他的来源——古代文学史研究论文》(Laertius Diogenes und seine Quellen. Ein Beitrag zur Geschichte der antiken Litteraturstudien)。1. 研究方法。2. 拉尔修作为个体。3. 德米特里厄斯(Demetrius)和他的文献来源。4. 法沃里努斯(Favorinus)。5. 迪奥克里斯。6. 迪奥克里斯的次要来源的结论。7. 拉尔修和《苏达》。8. 研究价值。9. 研究方法。10. 拉尔修的警句(Pammetros)。11. 德米特里厄斯(Demetr. M.)。12. 法沃里努斯。13. 迪奥克里斯(Diokles)。14. 问题和假设的设立。15. 迪奥克里斯的次要来源。BAW第5卷,第125页。

(17) Jonathan Barnes, Mantis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p. 586.

(18) 尼采在《关于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原始文献来源与批评论文》(Beiträge zur Quellenkunde und Kritik des Laertius Diogenes)中的基本观点。Friedrich Nietzsche, Philologische Schriften: 1867—1873,Walter de Gruyter, 1982,pp. 203-204.另见大八开本《尼采全集》第17卷,第181—182页。亚森指出,尼采实际上认为第欧根尼·拉尔修的《生平》依赖三种来源:迪奥克里斯(Diokles)、阿尔勒的法沃里努斯(Favorinus of Arles)、狄奥多西斯(Theodosius);尼采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法沃里努斯是第欧根尼·拉尔修的《生平》的唯一来源;后来,认为迪奥克里斯与法沃里努斯有同等的重要性,尽管尼采实际上降低了法沃里努斯的重要性。尼采自己的观点是变化的。Anthony K. Jensen, Nietzsche's Philosophy of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p. 27.

(19) 巴尔内斯分析:关于狄奥多西斯(Theodosius),我们了解得很少,第欧根尼·拉尔修在《生平》中引用了狄奥多西斯的《怀疑主义》,《苏达》中也有相似的引用。根据《苏达》,他可能写过关于泰乌达斯(Theudas)作品的评注,他应该生活在泰乌达斯之后的公元第2世纪,在第欧根尼·拉尔修之前,他也许就是盖伦(Galen)所说的一个经验主义医生(Empiric doctor)狄奥多西斯(Theodosius)。根据尼采所言,“狄奥多西斯是皮浪怀疑主义的一个敌手,他论断皮浪不是怀疑主义的奠基者”。他的这一论断是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引用的狄奥多西斯《怀疑主义》中的观点。狄奥多西斯认为怀疑主义不应该称为皮浪主义,因为他不是怀疑主义的奠基者,但这不能推论出狄奥多西斯是皮浪主义哲学的对手。Jonathan Barnes, "Diogenes Laertius on Pyrrhonism," in Mantis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pp. 560-562.

(20) 巴尔内斯分析,尼采猜测第欧根尼·拉尔修关于怀疑主义的第9篇来自狄奥多西斯。在不能证明这个猜测是错误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认为尼采的猜测是一个值得保留的观点。Jonathan Barnes, Mantis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pp. 565,587.

(21) 马格尼西亚的德米特里厄斯(Demetrius of Magnesia),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语法学家、传记作者、西塞罗同时代的人。根据西塞罗的回忆,他写了一本书《论和谐》,西塞罗看过。他的另外一本书《论同名》,主要涉及同名的诗人与其他人物,考察他们的生平与价值观。这本书由于第欧根尼·拉尔修引用而为人所知。

(22) 亚森指出,尼采的这个观念受到罗泽(Valentin Rose)启发,罗泽认为,第欧根尼·拉尔修的《生平》能够找到德米特里厄斯《论同名》的相同的文献。罗泽作品中特别与尼采有关的是关于赫西基奥斯(Hesychius)的论述,尼采认为,赫西基奥斯与第欧根尼·拉尔修的《生平》使用了同一文献来源,尽管前者省略了一些哲学家的生平,赫西基奥斯的著作是第欧根尼·拉尔修的《生平》的浓缩版。Anthony K. Jensen, Nietzsche's Philosophy of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p. 27.

(23) Diogenes Laertius, The Lives and Opinion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 trans. C. D. Yonge, London: George Bell and Sons, 1901,p. 425.

(24) 大八开本《尼采全集》第17卷,第183页。

(25) Diogenes Laertius, The Lives and Opinion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 trans. C. D. Yonge, London: George Bell and Sons, 1901,p. 427.

(26) Ibid.,p. 434.

(27) Anthony K. Jensen, Nietzsche's Philosophy of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p. 28.尼采关于第欧根尼·拉尔修《生平》的语言学作品有不同的反响,是批判者的代表,马斯(Ernst Maass)责骂尼采是“青年人的热情”,马斯用法沃里努斯代替迪奥克里斯作为主要来源。狄尔斯(Hermann Diels)攻击尼采的基本假设,弗赖登塔尔(Julius Freudenthal)攻击尼采作为语言学家的一般能力,认为尼采不能区分可能性(possibility)、或然率(probalility)、必然性(necessity)。维拉莫维兹丢弃尼采认为法沃里努斯是一个迪奥克里斯二者选一的观点,认为法沃里努斯是主要来源。也有赞扬尼采的研究的学者,罗培儿(Gottlieb Röper)认为尼采有惊人的在黑暗中看事物的能力;乌西诺(Hermann Usener)毫无保留称赞尼采“年轻的清新与穿透力”;语言历史学家布里山(Conrad Burisan)认为是这个主题最好的作品;策勒尔(Eduard Zeller)认为:“您关于第欧根尼·拉尔修来源的研究,无疑具有最高的价值;这个结论,在您以前就推荐给我的作品,迪奥克里斯是主要来源——今天被进一步证明。”里奇尔的评价有所保留,尼采在《看这个人》中“我的老师,里奇尔,实际上断言,甚至我的语言学论文像一位巴黎的浪漫主义者——荒谬得令人兴奋”。Anthony K. Jensen, Nietzsche's Philosophy of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pp. 31-32.巴尔内斯在《尼采与第欧根尼·拉尔修》中指出,尼采的第欧根尼·拉尔修研究有一系列瑕疵,属于一个23岁人的作品,有一些大胆的立论;至于狄尔斯认为尼采的研究是高度靠不住的,巴尔内斯分析了狄尔斯对尼采的攻击,狄尔斯主要从尼采错误理解了《生平》的希腊文本入手,这的确击中了尼采的一些要害,尼采把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关于迪奥克里斯的希腊文原文理解错了,但巴尔内斯认为,第欧根尼·拉尔修的文法是不合希腊语规范的,尼采的读法也可以理解。自从狄尔斯攻击尼采后,造成了以后的第欧根尼·拉尔修研究,尼采只能做脚注的结果。巴尔内斯最后认为,简单否定尼采的研究也是错误的,一切争论都是打折扣的。尼采之后有一些优秀的学者研究第欧根尼·拉尔修的文献来源,但不能说他们比尼采更成功。因为在没有产生一个标准可信的第欧根尼·拉尔修的《生平》的版本前,第欧根尼·拉尔修的研究就如在黑暗的大海中。Jonathan Barnes, Mantis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pp. 606-609.

(28) 惠特洛克编译:《尼采:前柏拉图哲学家》,第122—123页。

(29) Walter Leszl, "Democritus' works: from their titles to their contents," in Democritus: Science, the Arts, and the Care of the Soul: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Democritus, Paris, 2003,eds. Aldo Brancacci, Pierre-Marie Morel, BRILL, 2007,pp. 59-61.

(30) 尼采的《德谟克利特的著作表》,BAW第3卷,第252页。

(31) 大八开本《尼采全集》第19卷,第350页。泰奥弗拉斯图斯(Theophrastus, 约公元前371—约公元前287年),是亚里士多德指定的自己逍遥学派的继任者,因其《论植物》被称为植物学之父。

(32) 辛涅西阿斯(Synesius of Cyrene, 约373—约414),是一位柏拉图主义者与基督徒,410年成为托勒密主教。

(33) Gerardo Eastburn, The Esoteric Codex: Zoroastrianism, 2016(ebook), p. 21.柏拉图是否将太阳看作星系的中心存在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柏拉图是哥白尼的先驱,但泰勒认为柏拉图认为地球并不是围绕太阳运转,地球也不是宇宙的中心。见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46页。

(34) 大八开本《尼采全集》第19卷,第350—351页。

(35) 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 约23—约79),一般称为老普林尼,罗马作家、自然哲学家、早期罗马帝国的军事指挥家、罗马皇帝苇斯巴芗的朋友,写了百科全书式的书《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该书被称为后世百科全书的一个模本。《自然史》包括37本书,分成10卷,包括天文、气象、地理、人类学、动物学、植物学、医学、矿物学、建筑、艺术、农业技术等,他受斯多葛哲学的泛神论影响,认为自然是有目的的。在《自然史》的写作过程中,普林尼总共参考了146位罗马人与327位希腊与非罗马人的著作,他引用的主要作者有100余人,主要参考了2000部书,从中摘录了大量材料。

(36) 大八开本《尼采全集》第19卷,第351—352页。菲格尔(Johann Figl)指出,尼采关于德谟克利特门徒达尔达努斯(Dardanus)、奥斯塔内斯(Ostanes)等人迷恋宗教魔法之事的认识来自波恩大学的老师雅恩的《考古史》课程、罗泽的《亚里士多德伪书》、里奇尔等影响。尼采在大学时对印度哲学,埃及、波斯宗教等特别感兴趣,达尔达努斯与奥斯塔内斯与埃及、波斯宗教神秘崇拜有很深关系。尼采的德谟克利特著作目录研究受到里奇尔的《小论著》(Opuscula)影响,里奇尔在其中谈道:“奥斯塔内斯作为一个琐罗亚斯德(Zoroaster)的追随者”,Zoroaster的希腊文就是Zarathustra(查拉图斯特拉)。尼采从罗泽的书中摘录了一些内容,罗泽将达尔达努斯与奥斯塔内斯与琐罗亚斯德并列在一起。Johann Figl, Nietzsche und die Religionen: Transkulturelle Perspektiven seines Bildungs- und Denkweges, Walter de Gruyter, 2007,p. 164.尼采是在《波鲁斯与编造》中提到这些内容,另见BAW第3卷,第261页。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of Kos, 约公元前 460 —约公元前370),生活在伯里克利时期的希腊医生,西方医学之父。他建立了一个严格的医学学科与医学职业,与其他的魔法之术、哲学区别开来。

(37) Walter Leszl, "Democritus' works: from their titles to their contents," in Democritus: Science, the Arts, and the Care of the Soul: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Democritus, Paris 2003,eds. Aldo Brancacci, Pierre-Marie Morel, BRILL, 2007,p. 58.

(38) Ibid., p. 57.赛纳西勒的德谟克利特著作表中有这四部书。

(39) 卡里玛库斯(Callimachus, 公元前310/305—公元前240),是希腊殖民地利比亚的昔兰尼(Cyrene, Libya)的土著,是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著名诗人、批评家与学者,他重要的贡献是根据图书馆的书编了著作目录(Pinakes)120卷,为晚期希腊文献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这是第一部为人所知的目录,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人们找书方便,据说他并没有可以参考的模型,所以他的分类系统是图书分类学上的一个创举。

(40) 大八开本《尼采全集》第19卷,第330—334页,《德谟克利特》的“赛纳西勒”一节,尼采进行了详细分析,赛纳西勒将柏拉图看作毕达哥拉斯学派跟随者,他了解毕达哥拉斯对数字的爱好,以及老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概念,将自然看作四种元素的和谐运动,于是将柏拉图著作编成9个四联剧,尼采认为,柏拉图的作品都具有希腊悲剧四联剧的形式是值得怀疑的,赛纳西勒的柏拉图著作目录第一个四联剧以《斐多篇》结尾,为萨提尔剧,但《斐多篇》没有这种尝试的迹象;赛纳西勒将德谟克利特著作编成13个四联剧也就是要将德谟克利特看作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些让赛纳西勒的著作表令人生疑。

(41) Walter Leszl, "Democritus' works: from their titles to their contents," in Democritus: Science, the Arts, and the Care of the Soul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Democritus, Paris 2003,eds. Aldo Brancacci, Pierre-Marie Morel, BRILL, 2007,pp. 59-61.

(42) 大八开本《尼采全集》第19卷,第345页。泰勒在《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中分析,西塞罗同时代的瓦罗(Terentius Varre)在他的作品中就提到了《斐多篇》被看成一个四联剧的第四部,这种编排柏拉图作品的方式可能还要早于瓦罗。见本书,第22页。赛纳西勒采用了他之前的人这种编排柏拉图著作表的方式。

(43) 赫拉克利德斯(Heracleides Ponticus, 约公元前390—约公元前310),希腊哲学家与天文学家,出生于土耳其,后来到雅典,成为柏拉图雅典学院的学者。

(44) 《希波克拉底文集》(Hippocratic Corpus)编辑于公元前3世纪的亚历山大里亚的一部希波克拉底学派的文集。

(45) 雅典的阿波罗多洛斯(Apollodorus of Athens, 约公元前180—公元前120),希腊学者、历史学家与语法学家,他于公元前146年逃离亚历山大里亚,定居雅典。他的《编年史》用诗文形式记载了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到公元前109年的历史,基于昔兰尼的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 of Cyrene, 约公元前276—公元前194/195)的著作,后者为希腊的数学家、地理学家、诗人、天文学家与音乐理论家,为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主要管理员,撰写了科学的《编年史》。《苏达》把埃拉托色尼描绘为“老二”(Beta),因为他精通太多的领域,但没有一个领域是最顶尖高手。

(46) 惠特洛克编译:《前柏拉图哲学家》,第250—251页。

(47) 大八开本《尼采全集》第19卷,第358—359页。

(48) 尼采在《前柏拉图哲学家》第十五章《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中认为:“我们关于德谟克利特的老师什么也不知道,既然留基波没有一个被人所知的解释。他的同时代人雷吉姆的格劳库斯(Glaucus of Rhegium)坚持说他受教于一位毕达哥拉斯学派;顺便提及,我们既没有从他也没有从恩培多克勒身上找到任何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的影子。数的概念对他并没有对他的同时代人菲洛劳斯(Philolaos)具有的意义;随着后者看来,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开始了。”第132页。

(49) 尼采在《前柏拉图哲学家》第十五章《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我们将按照阿波罗多洛斯(《编年史》)的说法,他说德谟克利特出生在80届奥林匹亚运动会,在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度过四十年。这个编年确定得到《小宇宙》中关于德谟克利特报道的证实:‘关于编年,他说,就像他在他的《小宇宙》中说的,当阿那克萨哥拉年老时,他比他年轻四十岁,他说《小宇宙》在特洛伊被劫之后的730年编辑。’如果我们认为阿那克萨哥拉在公元前440年是60岁,那么德谟克利特那时是20岁:如果这是可能的,恩培多克勒在第二个十年已经去世了,那么德谟克利特必定在恩培多克勒指导下学习,而不是相反,因为他寻找所有在精神上著名的人,去认识他们:‘我是我们时代旅行最多的人,在最远的地方去探寻;相比其他人,我旅行过最多的国家与风土,聆听过更多博学人的教诲。……我与埃及人在一起在国外度过五年。’……亚历山大里亚的克莱门:‘他旅行到巴比伦、波斯、埃及,与魔法师(magi)与教士在一起学习。’”第121—122页。第欧根尼·拉尔修在《生平》中写,赛纳西勒认为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公元前470年,年长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出生)一岁,伯内特认为470年更合理。John Burnet, Greek Philosophy: Thales to Plato, London: Macmillan, 1955,p. 158.

(50) 格劳库斯(Glaucus of Rhegium, 约公元前4世纪),出生于意大利西南海岸的城市雷吉姆,《古希腊诗人与音乐家》的作者,此书已经失传,是冒名普鲁塔克《论音乐》的来源之一。格劳库斯对古代诗人与音乐家及诗歌与音乐的发展有重要的记载,影响了后来人对古代诗歌与音乐发展的认识。菲洛劳斯(Philolaos, 约公元前470—公元前385),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认为有限与无限的结合形成和谐,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尼采说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前470年对他的观点——德谟克利特没有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更有利,他认为德谟克利特比苏格拉底小十岁,这样就比菲洛劳斯小十岁。古代的大部分典籍都是残篇,由后人转引,这些转引大多存在很大问题,试图还原这些典籍的原貌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在这个领域大有发挥的空间,尼采不可能长期待在这里捉虫子。但这个工作也需要人来做,提供一个大家公认的古代文本还是必要的,但尼采不愿意做这个工作。

(51) Walter Leszl, "Democritus' works: from their titles to their contents," in Democritus: Science, the Arts, and the Care of the Soul: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Democritus, Paris, 2003,eds. Aldo Brancacci, Pierre-Marie Morel, BRILL, 2007,pp. 22-23.

(52) 尼采在《前柏拉图哲学家》第十五章《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写道:“如果德谟克利特被描绘为一位埃利亚学派——泰奥弗拉斯图斯称巴门尼德是他的老师——那么,将原子论归为埃利亚学派是无疑的,但我们不必立刻确定他们之间的师承关系。”第120页。

(53) Walter Leszl, "Democritus' works: from their titles to their contents," in Democritus: Science, the Arts, and the Care of the Soul: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Democritus, Paris 2003,ed. Aldo Brancacci, Pierre-Marie Morel, BRILL, 2007,pp. 22-23.

(54) James I. Porter, Nietzsche and the Philology of the Futur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pp. 323-325.

(55) BAW第4卷,第260、330、441、492页。由波特(James I. Porter)指出这些地方。

(56) BAW第4卷,第47、55、86页。

(57) Ta Mousika是复数中性名词,与代表音乐(music)的he Mousika意思不完全一样,he Mousika严格来说指音乐、舞蹈与诗歌。Ta Mousika指一般的音乐文化,不仅包括音乐理论、音乐学科建制、音乐史,也指没有完全达到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应用性领域的音乐活动,包括演说,不仅是音乐家的演说,还有医生与演说家的演说,但一切与音乐自身的特性有关。

(58) James I. Porter, Nietzsche and the Philology of the Futur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p. 325.

(59) KSB第4卷,第10页。策勒尔尽管认为自己受到黑格尔最大的影响,但他属于新康德派,作为新康德潜在影响了早期尼采的思想。尼采把策勒尔作为自己攻击的靶子,也是同盟。策勒尔在1883年的《哲学史纲要》中特别提到并引用了尼采:“与科学思想的独立性相区别,希腊的智慧是生命的自由,过上满意的生活,‘自给自足’、高贵的希腊‘智者’。主要的希腊思想家总是像哲学家一样生活。这就是尼采称为的‘哲学生活的大胆开放’,他在现代哲学家的生活中迷失了。”Eduard Zeller, Outlines of the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13th ed., rev. Dr. Wilhelm Nestle, trans. L. R. Palmer, New York: Dover, 1980,pp. 3-4.

(60) 宇伯威格:《哲学史纲》第1卷为古代哲学卷;Friedrich Ueberwegs, Grundriss der Geschiclite der Philosophie, bearbeitet und herausgegeben von Dr. Max Heinze, Berlin: Königliche Hofbuchhandlung, 1894。宇伯威格将希腊哲学分成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前智者时期或宇宙论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分四个发展阶段:1. 古代爱奥尼亚哲学,以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与雅典的克拉底鲁(Kratylus)为结束;2. 萨默斯的毕达哥拉斯与毕达哥拉斯学派;3. 埃利亚学派,色诺芬尼、巴门尼德、埃利亚的芝诺、萨默斯的梅尼苏斯(Melissus);4. 年轻的自然哲学,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 von Agrigent)、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 von Klazomenae)、赫尔摩底谟(Hermotimus von Klazomenae)、阿尔克劳(Archelaus von Milet)和美特洛多罗(Metrodorus von Lampsakus),最后是原子主义者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第二个时期是从智者到斯多葛、伊壁鸠鲁与怀疑论时期,或思考与渴求的主体(逻辑与伦理)的占主导地位的人类学,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物理学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新柏拉图主义及其先驱,或神学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61) 朗格在《唯物主义史》中的观点。Friedrich Albert Lange, History of Materialism and Criticism of Its Present Importance, vol.1,trans. Ernest Chester Thomas, Boston: Mifflin Company, 1881,p. 18.

(62) 朗格的《唯物主义史》第18页:“一个传说,柏拉图热情买下并烧掉德谟克利特的所有作品。”来自第欧根尼·拉尔修的《生平》。

(63) 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一般的认识,狄德罗有相似的讨论。尼采是从朗格的《唯物主义史》中读到的。西塞罗的《论诸神的本性》写于公元前45年,包括三部分,分别讨论斯多葛派、伊壁鸠鲁与学院怀疑主义对诸神本性的观点。其中西塞罗自己代表了学院怀疑主义态度。伊壁鸠鲁派认为神是人的一种理想的形象,是原子的聚合的结果。

(64) Friedrich Albert Lange, History of Materialism and Criticism of Its Present Importance, vol. 1,trans. Ernest Chester Thomas, Boston: Mifflin Company, 1881,pp. 14-18.

(65) 尼采写作《前柏拉图哲学家》时从巴塞尔大学借阅了Boeckh, Corpus Inscriptionum graecorum, 这一时期他也读了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Mullach, Fragmenta philosophorum graecorum, Paris, 1860-1867。尼采关于德谟克利特的著作残篇主要参考这两部书,生平还是以第欧根尼·拉尔修的《生平》为主。

(66) 宇伯威格《哲学史纲》第1卷的第90—96页的《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一节记载这两位哲学家很详细,尼采关于这两位哲学家的认识很大程度来自宇伯威格这一节。阿布德拉或米利都或埃利亚的留基波(Leukippus von Abdera, oder von Milet oder von Elea)与阿布德拉的德谟克利特(Demokrit von Abdera)。“德谟克利特比阿那克萨哥拉年轻四十岁,建立了原子论,是对埃利亚学派与赫拉克利特哲学巨大矛盾的调解,一个更进一步的尝试,严格建立了机械论世界观,丢弃了二元论。他设立了充满与虚空,确定了存在与不存在,或物与无;后者也存在。他进一步确立了充满作为不可分割的元物体或原子,彼此之间不是以内在的质,而是仅仅以几何构型、处境与位置相区别。圆形的原子产生火与灵魂。感知来自物质的影像,由物质发出,通过知觉器官达到灵魂。人的伦理目标在于幸福,存在于欢欣的、均匀的心绪快乐。它由公正与知识教育获得。”第90—91页。原文:Leukippus von Abdera(oder von Milet oder von Elea)und Demokrit von Abdera, der Letztere nach seiner eigenen Aussage um 40 Jahre jünger als Anaxagoras, begründen die Atomistik, einen weiteren Versuch, die grossen Gegensätze der eleatischen und heraklitischen Philosophie zu vermitteln, und geben eine streng consequente mechanische Welterklärung unter Ausschluss alles Dualismus. Sie setzen als Principien das Volle und das Leere und identificiren dies mit dem Seienden und Nichtseienden oder dem Etwas und Nichts; auch das Letztere habe Existenz. Sie bestimmen das Volle näher als untheilbare Urkörperchen oder Atome, welche sich voneinander nicht nach inneren Qualitäten, sondern nur geometrisch durch Gestalt, Lage und Anordnung unterscheiden. Die runden Atome bilden das Feuer und die Seele. Die Wahrnehmung entsteht durch materielle Bilder, welche von den Dingen ausgehen und durch die Sinne zu der Seele gelangen. Das sittliche Ziel des Menschen liegt in der Glückseligkeit, welche besteht in der zu Lustgefühlen gesteigerten gleichmässigen Gemüthsstimmung. Erlangt wird sie durch Gerechtigkeit und Bildung.

(67) 惠特洛克编译:《尼采:前柏拉图哲学家》,第123—124页。大八开本《尼采全集》第19卷,Die Vorplatonischen Philosophen, 第206页。尼采以后放弃了不可分的原子概念,代之以力的场域概念,但力具有有限性、集束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原子主义的相同特色。也要看到,尼采这里谈到的“不存在”与“存在”均是在现象层面,而不是形而上的层面,这点叔本华将康德的时间、空间作为先验的感性形式下降到现象层面,时间与空间是在现象界。尼采思考空间的本性,是在现象层面,空的空间是什么,尼采感到很困惑,以场的理论代替空的空间,是一种选择。德谟克利特的重要性在于以原子论代替物质元素理论,在理论图示上以物质性的一代替多,这其中暗含了对阿那克萨戈拉的二元论物质元素理论的一种进一步发展,德谟克利特丢弃了二元论,这样就存在:本质一样的原子在形状、处境与位置不同所显示出来的无限性,无限多样的原子在无限的空间运动。形成火的原子与其他原子本质是一样的。这样,留给德谟克利特的难题是:同质的原子怎样形成物理性质上的不同原子,原子的质内涵是什么?原子内部的结构到底代表量,还是质?质的内涵在哪个层面去理解?这样,希腊哲学到德谟克利特这里达到了对自然科学理解的最高的点,这些问题只能留给现代科学去解决了,德谟克利特之后的所有自然科学理论就几乎停滞了,一直要等到现代科学的到来才重新回到德谟克利特这里。这也是朗格看到的、培根阐明的观点。

(68) 惠特洛克编译:《尼采:前柏拉图哲学家》,第125页。尼采认为德谟克利特与洛克认为物自体是物质,但怎么区分第一性与第二性,尼采这里没有接受休谟的认识论,沿用的是亚里士多德与洛克的观点,尽管亚里士多德抛弃了原子论。

(69) 惠特洛克编译:《尼采:前柏拉图哲学家》,第125—126页。尼采这里直接从朗格的《唯物主义史》借鉴来的观点。见《唯物主义史》第19—20页。

(70) 尼采的观念来自康德的合目的性概念,不过尼采的这个观点完全从机械论与有机论出发,亚里士多德也不是看不到这一点,亚里士多德也有相似的看法,他在《动物志》中也不承认自然的目的,一切看似合目的的器官功能都是自然偶然选择的结果,达尔文具有相似的看法,如牙齿并不是为了吃东西产生的,而是偶然产生的一种结果。尼采这里认可的目的论是现象领域反思的结果,看到了自然的秩序与混乱,但混乱对人不好,所以,我们认为有一种看似目的的目的。这本质上还是一种人类学,一切落在对人的身体的一种效用的价值观上。所以,没有最后的根据,是一种价值论。所以,他不能完全驳倒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也不能为偶然与必然的关系找到最后的解决办法。但是从完全的唯物主义角度,人是有限的动物,从我们只能了解现象这点来说,必然性是更高的力量,尽管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在道德的意义上,亚里士多德从德性论出发,这是一种人类学观点,世界应该由具有高贵德性的人引导。尼采在思想成熟时期,具有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尽管他们对高贵德性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区别没有一般学者认为的那么大。麦金泰尔认为尼采的价值观是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而且完全与亚里士多德对立,是错误的。

(71) 从这里看到尼采的思考,空的空间是不存在的,亚里士多德这样看,尼采潜在也同意。空间充满看不见的以太。

(72) 惠特洛克编译:《尼采:前柏拉图哲学家》,第129页。

(73) 惠特洛克指出这种联系:尼采这里受到叔本华的影响。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写道:“现在,如果我们跟随唯物主义达到最清晰的观念,然后,会达到一个最高的点,我们会突然听到奥林匹斯山上众神的不歇的笑声。一旦从梦中醒来,我们立即会明白最后的结果,如此辛劳生产出来的,也就是知识,已经恰恰成了生产知识起点的前提,纯粹的物质。由此,我们想象,我们思考物质,但是事实上,我们仅仅想到,除了主体能够表象物质,不能想出别的什么,眼睛看到它,手摸到它,思维认识它。如此,可怕的最小原理意想不到地封闭了自己,因为突然间,最后的连接点显示它自己就像一个固定的点,链就像一个圆环。”Arthur Schopenhauer,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2 vols., trans. E. F. J. Payne, New York: Dover, 1969,p. 27.叔本华并不是尼采在语言学之外的唯一阅读的作者,尼采除了读德谟克利特,还读了很多科学书籍,尼采在浦福塔时代读了克兰基(Klencke)的《洪堡传》,以及洪堡的《宇宙》,保持对广阔的知识的兴趣。出于对专业化的敌意,他在莱比锡读了朗格、杜林、哈特曼的书。1868年列了21本科学著作,读了的包括莫莱肖特(Moleschott)、洛采(Lotze)、赫尔姆霍茨(Helmholtz)、弗里斯(Fries)、奥肯(Oken)和卡鲁斯(Carus)。米塔施指出了尼采在化学背景下理解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包含尼采的动力学自然哲学的萌芽:“不同细胞的永恒的雨,陷入各种各样的运动,在降落中消耗它们自己,产生漩涡。”米塔施:《尼采对科学的热爱》。A. Mittasch, Ns Naturbeflissenheit, Heidelberg, 1950,p. 100.

(74) 惠特洛克编译:《尼采:前柏拉图哲学家》,第130页。尼采这里是一种实证主义的观点,不是一般理解的后现代的虚无主义,一切都是幻觉,而是一种相信科学能够解决人类力所能及的问题,科学提供的这些解释是可信的,尽管这种解释没有办法找到最后的可信的证明,但这不是由于这些解释是虚妄的,而是由人的限度决定的。从这里可以看到,为什么尼采影响了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