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忧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普希金
(1799—1837)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现代标准俄语和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1799年6月6日,普希金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童年就喜欢写诗。当时,农奴出身的保姆经常给他讲述俄罗斯民间故事和传说,使他从小就热爱俄罗斯语言,对俄罗斯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811年,普希金进入皇村学校读书。1814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в Царском Селе》,1814),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创作才能,得到了茹科夫斯基等人的赞赏。在青年时期,普希金受到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发表了不少诗作反对沙皇专制,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因而长期受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曾两度被流放,但诗人始终没有屈服。1837年2月8日,普希金与纠缠他妻子的法国流亡者丹特士决斗,身负重伤,两天后,也就是2月10日,不幸身亡,年仅38岁。

普希金是一个非凡的文学全才,擅长创作各种文体的作品,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各领域为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在诗歌方面,普希金的代表作主要有短诗《自由颂》(《Вольность》,1817)、《致大海》(《К морю》,1824)、《致恰达耶夫》(《К Чаадаеву》,1818)、《假如生活欺骗了你》(《Если жизнь тебя обманет》,1825)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1823—1831)等。普希金的诗歌创作主题非常丰富,主要有自由、爱情、大自然、生命、友谊等。总体而言,他的诗歌风格平实近人,轻松自然,仿佛是从他的笔端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

普希金一生共写了800多首抒情诗,本诗集精心选译了其中的20首。译者本人最喜欢以下两首:一首是《致凯恩》(《К *** Керн》,1825),另一首是《我曾经爱过你》(《Я вас любил》,1829)。

《致凯恩》(《К *** Керн》,1825),是普希金写给安娜·彼得罗夫娜·凯恩(1800—1879)的一首爱情诗。1819年,普希金与凯恩在彼得堡凯恩的姑父奥列宁家中第一次相遇,诗人即被凯恩的美貌和气质所倾倒。当时的凯恩年仅19岁,但已嫁给一位50开外的将军。1824年6月,普希金被押送到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依洛夫斯克村监禁。1825年6月,已经离婚的凯恩客居三山村奥西波娃姑姑家的庄园时,恰巧普希金也前来造访。时隔六年,二人再度相逢,不胜欣喜。这次重聚勾起了诗人许多美好的回忆。7月18日,普希金邀请凯恩到米哈依洛夫斯克村游玩,并于当夜写成《致凯恩》一诗。分手时,普希金赠给凯恩一本《叶甫盖尼·奥涅金》,书页中间夹着一张纸,上面是诗人亲手写的富有激情的《致凯恩》。饶有趣味的是,1839年,作曲家格林卡将《致凯恩》谱成一首浪漫曲,献给凯恩的女儿。这是格林卡最具艺术魅力的浪漫曲之一。一位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一位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们相继爱上一对母女,这可以算得上是俄罗斯文化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

《致凯恩》采用五音步,抑扬格,押交叉韵。诗歌共有6个诗节,分为三个部分:1、2诗节构成第一部分,回忆两人的初次相遇和诗人的暗恋;3、4诗节构成第二部分,描写诗人的黑暗岁月——流放和监禁,以及诗人的心理危机和创作低潮;5、6诗节构成第三部分,描写两人的再次相遇和诗人的重生。

从创作手法来看,首先,最为醒目的是这首诗歌中用了大量的修饰语,如,“美妙的瞬间”“昙花一现的梦幻”“圣洁美丽的天仙”“无望的忧伤”“喧嚣的日常”“温柔的声音”“可爱的脸庞”“天仙一样的脸庞”等。笔者认为,也正是因为这些修饰语都相对比较抽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使得“凯恩”这一形象更具有典型性,使得这首诗可以引起绝大多数恋爱中的男性的共鸣。其次,这首诗歌的第五诗节与第一诗节非常相像,有五个词被诗人刻意重复:“偶像”“灵感”“眼泪”“生命”“爱情”,如此明显的首尾呼应,一方面使得诗歌在结构上具有回环特征,全诗因而显得更加浑然一体;另一方面,通过前后对照,神圣爱情的力量得以进一步彰显。身处幽禁的诗人,也正是由于爱情的力量终于重生:“有了偶像,有了灵感,/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与昔日心中女神的重新相遇,使得普希金在最沮丧的日子里重新有了灵感,重新有了创作的欲望。另外,诗歌中还采用了隐喻,如,“一阵风暴突降,/吹散了往日的梦想”;比喻,如,“仿佛昙花一现的梦幻,/仿佛圣洁美丽的天仙”。

令人觉得奇妙的是,普希金并没有在这首诗歌中具体描写心中女神的倾城美貌,而是着重描写了他们相识的经过、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以及自己对于爱情和生命的感悟。普希金认为,只有美好的爱情,才有可能使诗人灵感不断;只有美好的爱情,才能使诗人创作出美好的诗作。尽管这首诗歌带有诗人的自传特征,但是,其非同一般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诗歌不再是诗人个人的爱情故事,也不再仅仅描写诗人个人的爱情体验,而是普天下所有恋爱中的男性对自己心中理想化女神的诗性赞美。

《我曾经爱过你》(《Я вас любил》,1829),是诗人献给安娜·阿列克谢耶夫娜·奥列尼娜(1808—1888)的。奥列尼娜生活在著名学者家中,从小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同时又美丽、活泼、惹人喜爱。普希金对奥列尼娜一见钟情,而奥列尼娜也曾说过普希金是“当时她所见到的最有趣的人”。1828年夏,普希金正式向奥列尼娜父亲提亲,不料遭到了对方的断然拒绝。普希金被拒后,很快就离开了彼得堡。后来,普希金与奥列尼娜一家关系越来越远,其主要原因是她的父亲对社会上流传的普希金的讽刺短诗极为不满。

《我曾经爱过你》这首诗采用两音步,抑扬格,全诗押交叉韵。原诗没有题目,但开篇第一句“我曾经爱过你”,就毫不隐讳地告诉读者,这是一首关于单相思的诗。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没有用新奇的意象,也没有用复杂的修辞手段,而是用朴实、简短的诗句直抒胸臆,把自己昔日单相思的痛苦感情描写得细致入微:一方面,“我的爱曾默默无语,绝望无期,/时而羞怯难当,时而嫉恨不已”;另一方面,“希望它再也不会惊扰你,/我不愿给你带来丝毫的忧虑”。诗中表现出的爱情,是那么温柔、无私、高尚、纯真,作者并不要求心上人对于自己的爱做出回应,也不愿采取任何行动来赢得爱情,因为他只关心心上人的感受,他不愿给她带来任何痛苦和任何忧虑。为了对方的幸福,他宁愿自己默默忍受一切痛苦,哪怕心上人为他人所爱。全诗中最为感人的是最后两句:“我的爱曾那样真诚,那样柔情,/祈求上帝,他人会像我一样爱你”。诗人对于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痛苦的回忆,又有真诚的祝福,充满了感人的艺术魅力。这是普希金最脍炙人口的爱情诗之一,它曾感动过无数人,也曾让千千万万个苦恋而没有得到回应的人,可以通过这首诗的吟诵,来舔舐自己的感情创伤,鼓励自己走出阴暗的没有阳光的日子。

我国著名翻译家戈宝权曾说过:“每当讲起俄罗斯文学,特别是讲起俄罗斯诗歌的时候,我们首先就会想起普希金的名字”(1)。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普希金是一个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进行创作的诗人,他不仅在俄罗斯的诗歌史上开创了一个“黄金时代”,同时他也是举世公认的世界诗坛巨匠之一,正如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所言,“普希金是俄苏文学的开山祖,他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等于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