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料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 陶文符号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文字萌芽,在系统的文字产生以前,考古成果证明有“陶符时代”。这些刻绘符号,具有“前文字”的性质。我国发现了石家河文化刻画符号、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从刻画符号的初级文字形态到系统的文字,有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出现了礼器,大型礼仪建筑和城堡,社会分工加剧,社会形态由平等社会发展成为复杂的分层社会。中国文化呈现多元一体的演化趋势,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炎帝、黄帝、尧、舜、禹的古代传说时期。夏代被孔子称为“有典有册”的时代,但是夏代的文字文献遗存很少,竹木丝帛上的文献由于年代久远易于毁烂,而陶是经过由土烧制成为陶的化学变化过程,可以长期保存。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500年至前1500年),制陶业得到了发展,先民们在陶器上刻画的符号,留下了与文字的起源有密切关系的艺术文献,史称陶文、刻绘符号、刻画符号、刻划符号。郭沫若先生说:

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孑遗。(6)

李学勤《中国和古埃及文字的起源》认为:第一,陶器纹饰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四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第二,陶器符号是文字的先驱;第三,彩绘符号与刻划符号方法,一般在陶器的肩部、底部、内壁处刻画,不同于普通花纹;第四,陶器符号常用以表示“所有关系”,陶器符号的特点是可以表示器物属于谁,是主人的标志符号,可能是家族、氏族符号、图腾符号(7),也可能是其他的标志符号。陶文符号与文字画,主要表示部落和族群的标志、信仰、祈望和祝愿。

初步统计,我国出土发现陶文近415字。1928年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出土发现三块陶片上有两种符号。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出土了公元前4800—前4200年的刻画陶文113件;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了公元前4300—前1900年的大汶口文化陶文8字;在上海马桥出土了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良渚文化陶文40余字。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出土了公元前2500—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陶文88字;在上海青浦县崧泽出土了龙山文化陶文6字;在浙江良渚出土了龙山文化陶文9字;在青海乐都柳湾出土了公元前2400—前2000年的马场文化陶文59字;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公元前2000—前1400年的龙山文化陶文24字;在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发现陶文有77字,其中有一块陶片上刻画有11个字。考古发掘出土陶文地区主要有:

1.大地湾文化彩陶刻画符号。大地湾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5850—前5400年,因发现于甘肃秦安县邵店村大地湾而得名。1976—1982年发掘,在一期遗址的一些圈底彩陶钸的内壁上发现有十几种用红色绘写的符号,属于仰韶文化早期彩陶刻画符号艺术文献。

2.仰韶文化彩陶刻画符号。仰韶文化是我国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文化,年代大约处于公元前5000—前3000年,发现于河南省绳池县仰韶村,是我国具有很大影响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甘肃、陕西的秦安县、张家川、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长安、铜川、宝鸡等地,传统的彩陶上都发现有刻画符号。其中,西安半坡出土113片标本,符号27种;临潼姜寨出土标本129件,符号38种。

3.崧泽文化陶器刻画符号。上海青浦县崧泽文化是长江下游以马家滨文化和崧泽文化为主的遗址。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900—前3300年,1961—1980年两次试发掘,发现个别陶器的肩部、底部有刻画的动物形象、符号四五种。

4.良渚文化陶器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300—前2200年,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县良渚镇,发现传统陶器上有9种刻画符号、图形、纹饰,有乌龟、龙爪、飞鸟、蛇等,陶壶手把上刻有编织纹样,有“四”、“五”、“丁”、“木”等与汉字相似的图样。美国哈佛大学塞克勒(Sackler)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良渚黑陶贯耳壶上刻有9个符号。(8)上海马桥良渚文化遗址发现刻画符号四五种。

5.大汶口文化陶器刻画符号。大汶口是我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300—前2500年。陶器刻画符号属大汶口文化的晚期。

6.从1959年开始,在山东省宁阳堡头、莒县陵阳河、诸城前寨等遗址的出土陶片上发现刻画符号。1960年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了刻“日、月、山”文的灰陶尊,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遗存。该遗存是距今约5000年前的礼器,器高52厘米,口径30厘米,壁厚3厘米,夹沙灰陶,器身饰浅蓝纹,腹上部刻陶文。此类陶文在莒县陵阳河、大朱家村、杭头等三处遗址均有发现,现已经出土8种类型20多个单字。专家解读是“旦”、“昃”、“昊”、“钺”、“封”、“斤”、“拍”、“皇”、“酒”等字。这些陶文早于甲骨文1500多年,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下五千年的重要证据,也是重要的中国艺术文献。

7.马家窑文化马厂型陶器绘写符号。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现于甘肃省临县,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50—前2050年。在青海乐都柳湾出土几百件彩陶壶,有用毛笔类工具绘写的符号陶文130多种,每一个陶器有一个绘写符号。

8.二里头文化陶器刻画符号。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传统的二里头文化,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1900—前15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发现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24种,形体与甲骨文相似。

古代文献记载与考古文物发现之间可以相互印证,有专家认为山东莒县出土的陶尊图文是天地祭祀崇拜的遗存,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有“汉字祖形”之称,展现了我国书画艺术的起源的文明曙光。《中国美术全集》的标志选用了该图形符号。山东省日照市有尧王城。《尚书·尧典》说尧: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9)

从敬天、观天,从巫术祭祀到确定时间、季节,制定农历节令,这是由宗教走向艺术与科学。艺术的起源是与人类认识世界的进程联系在一起的。《淮南子·天文训》曰:

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

在“日出初光先照”的东部沿海,东夷先民对太阳、月亮、山脉的观察记录极为详细。中国汉字一开始就走上了象形文字、书画同源的道路,因形见意,表情达意,以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的六书方法,创造了华夏文化。

艺术的“艺”字,在古代文字中是人手持禾苗,是种植之艺,形成了与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体系。于省吾先生认为陶尊日下的形象是云气,是“旦”字。莒人崇拜太阳,因形见意,该形象是莒人长期观察日出发现春秋二分的见证。但是笔者感觉是“月”,日月经天,周而复始,此为天道。此尊是祭祀天地日月山神的礼器。

艺术起源与祭祀活动有关。高邮龙虬庄陶文与祭祀礼仪相关。祭祀活动是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大事,设官分职,十分详细,其中有与艺术有关的鼓人、舞师,艺术分工开始细化。《周礼·地官司徒第二》曰:

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教为鼓,而辨其声用: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

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帅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暵之事。凡野舞,则皆教之。凡小祭祀,则不兴舞。(10)

高邮龙虬庄陶文与祭祀礼仪刻画陶片,有两人相叠,下面的人较大,上面的人较小,与山东莒县出土的青铜纹铭文“莒”字相同。至上往下有四行图形,第一组图像似二人斗兽,第二组图像、第三组图像、第四组图像人物作盛装。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教授解读为人物图像是朱尤,即祝尤,是神附其体、代神发言的巫师。据此,龙虬庄出土陶片的刻画图文可以解读为是一个连续的画面,表现祝尤宰杀禽兽做牺牲,进行祭祀仪式的过程。画面第一图是祝尤二巫师在做祭祀,巫师祝尤叠罗汉做舞蹈状庆贺。第三、第四图为祝尤盛装执法器做祭祀,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族人以鹤、龟、蛇、鸡为贡品。莒人祭祀活动的时间应当不止一日,其形象生动、连贯、简练,如同现代四格漫画与连环画。

在山东地区春秋时有“夷狄之乐”。夷是东夷,夷狄之乐与舞蹈联系在一起,与祭祀活动有关。汉代有“百戏”,唐代有“乐舞”,宋有“舞队”。山东临沂市三官庙有供奉“天官”、“地官”、“水官”的祭祀仪式,乡民按祖传风俗,在入夏汛期将至时,举行“龙灯抗阁”的祭祀仪式,祈求龙王免发大水。扛阁是将儿童扛在肩上,与“莒”字的图形相像。高邮龙虬庄陶文与祭祀礼仪刻画陶片,有两人相叠,下面的人较大,上面的人较小,是否与“龙灯扛阁”的民俗有关呢?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国家,古代有日月、山川、祖先、百物多神崇拜。巫术祭祀以乐、舞、说、唱和绘画的艺术形式表达先民对神灵的祈祷。东汉王充《论衡》曰:

礼,王者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卿、大夫祭祀五祭。士、庶人祭其先。

在祭祀礼仪中,天的具体形象表现为日月星辰的天象,其中以太阳神崇拜最为典型。1992年出土于山东省邹平县宛城乡丁公遗址,系大平底盆底部之残片,长4.6—7.7厘米、宽大约3.2厘米、厚0.35厘米,文字在残片内,现存5行11字,是山东大学陈列馆藏品,学界称之为“丁公陶文”。《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在仓颉以前,各个氏族已经有类似文字符号的使用,但是并未相互统一。仓颉是统一符号文字的整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