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杯
医院被灾,余衣物尽毁于火。素秋、天白先后有绨袍之赠,赋此为谢。
归来晚。叹绣阁、一桁馀香远。愁他薄雨微寒,闲了熏炉烟篆。脂痕酒唾,曾惜取、京华旧尘染。怕银屏、一夕西风,便催秋夜刀剪。 遥寄蜀锦吴绵,初展拂,凄凉客意先暖。翠缕金针轻度处,尚仿佛、情丝宛转。应留待、收京出峡,好珍重、诗书共笑卷。便吟笺、写遍相思,莫教珠泪频点。
重视礼乐文化的中华文明一贯重视穿衣,穿什么衣服,怎么穿衣服都内涵丰富,不可轻视。
穿什么衣服常常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所以“布衣”可以用来形容百姓,“缁衣”可以用来形容君子。在《诗经》中,“青青子衿”正是用学子的衣饰代指女主人公心目中的那个翩翩佳公子(《诗经·郑风·子衿》)。而能穿上同样的衣服,则往往象征具有同生死共命运的情意,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正淋漓尽致地书写了这种同袍之情。穿衣之事甚至能够代指穿衣之人,所以至今我们还将不分彼此的感情形容为“同穿一条裤子”。
其实,衣饰的象征意义远不止身份,往往还有品行:“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在《离骚》中屈原用披花戴草的姿态代指自己爱美好修的人格;“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又用衣不束带的装束比喻桀纣不端的品行。同时,穿衣更成为一种仪式,如“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离骚》)。可见,穿衣从来不仅仅是穿衣,往往更可见一个人心之所往,志之所向。
在这首词中,词人抒发了对友人赠衣厚谊的感激。1940年4月,词人因腹中生瘤住进四圣祠医院,岂料医院半夜失火,匆忙之间,沈祖棻只身逃离火场,包括衣服在内的所有财物都付之一炬。以此劫后之身,面对熟悉的一切,深有劫后馀生之感。
词的上片写环境,是时虽为春天,即使是“薄雨微寒”,若没有衣服的庇护,恐怕也很难堪。而如果一朝暑往寒来,秋风竞起,那就真是“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黄景仁《都门秋思》)了。作为寒士诗人,《都门秋思》的作者黄景仁家境贫寒,复漂泊在外,时值秋季,而未赶制寒衣,那真意味着整个冬天都有冻馁之患。词人无疑在此时也产生了这样的深刻忧虑。
正当此时,两位友人却先后雪中送炭。所以这首词的上阕写寒冷,下阕写温暖,写寒冷是为了衬托温暖。这正是文学上所常见的衬托之法,正所谓以乐景衬哀情,效果可倍之。在古代,赠衣之情其实非比寻常。古代衣服通常为手工缝制,且多为家人亲手缝制,所以孟郊才会在《游子吟》中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将母亲的无尽牵挂都寄托在衣服的一针一线当中。在这首词中,“遥”写出了路途遥远,千里送鹅毛,尚且情意深重,何况送的是“蜀锦吴绵”,“蜀锦吴绵”进一步用衣服材质的珍贵突出友人送衣之情的可贵。而词人在劫后馀生,痛失所有财物之后,收到这雪中送炭的礼物,丰富的心理活动都在细微的动作之中传达出来,“初展拂”,写珍重之意,虽然并未上身,但一股暖意已经涌上心头。
“凄凉客意先暖”,正是这首词要描写的主题,凉与暖在作者看到衣服的一刹那碰撞。而这种回旋吞吐,挥之不去的情感都与眼之所见,触之所及融为一体。一针一线,就赠送者而言,自有无尽的缠绵情丝;在接受者而言,则眼之所见,手之所拂,身之所披,更有无尽情丝,穿在身上,暖在心中。写到这里,长期心境忧郁的词人也因这份礼物心境由寒转暖,由阴转晴,说出“诗书共笑卷”的喜庆之语,也让这首词虽然满纸缱绻,却没有泪痕。
总体来看,这首词用字造句细腻妥帖,词人善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将友人之间的深重情意在衣物的授受之间微妙地传达出来,女性词人的细腻心思也因此展露无遗。
/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