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导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学习为重

有一句话使我一直受益——把事当事干。这句话很简单、很朴实,但却蕴含着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就是“认真做事才能得到成功的青睐”。对于老师来说,“把事当事干”就是把教学科研工作当“事”来认真对待;对于学生来说,“把事当事干”就是要把学习当“事”,作为校园生活的重心,时时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你不把工作和学习当事,成功就不会把你当个事,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把专业学习当“事”来认真对待。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奠定的是大家的基本知识素质。大学阶段是专业教育,大家以后要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立足。要知道,你的专业是你优于别人的知识领域,学习专业就是在打造你今后赖以谋生的饭碗,这个饭碗是金的、铁的,还是瓷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专业水平的高低,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专业学习,将其作为大学生活的重中之重,绝不能把专业学习这“事”抛到九霄云外去。

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对于刚刚跨入大学门槛的新同学来说,一定要尽快找着“感觉”,绝不可自以为功成名就,便马放南山。人的心气就是这样,一旦彻底放松下来,就很难再紧张起来。

说清了大学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再谈一下如何展开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首先我们梳理一下大学学习有别于中学学习的特点:①学习的内容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基础课程变成了专业课,不同专业的同学学习的内容大不一样。②老师的教学方式不一样。高中阶段学习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老师一节课可能只讲两三页内容,手把手地教,甚至“逼”着学生学;大学教学倡导教师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一节课可能讲二三十页内容,学生甚至还需要主动进行课外拓展学习,有问题需要“追”着老师问。③教学管理模式不同。高中教学管理强调“人盯人”,要求老师“靠上去贴身防守”;大学里学生的自由度更大,辅导员老师既要管理大量学生,又要处理很多的事务性工作,不可能时时刻刻紧盯每一位同学,这就需要同学们有意识地强化自我管理能力。④高中阶段强调伏案苦读,有的放矢,考什么就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学;大学要求既要伏案学习,也要站起来“四面观望”,拓展知识视野,提升综合能力。总之,大一不是高四,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都有比较大的变化,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更强的主体意识。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建议大家采取“四步走学习法”。

第一步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目的是提前对即将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预习方法就是对即将学习的章节内容提前进行通读,明确哪些内容是已经理解的,哪些是尚有疑问的,可以在教材上用铅笔做一些标记。对于预习阶段已经理解的相对浅显的内容,上课时可以略听甚至不听;对于尚有疑问的部分,则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力求搞明白,如果听讲之后仍感困惑,则应该在课间或下课后与老师进一步交流解决。总之,课前预习实际上就是为课堂听课做准备,力求做到上课前对教学内容“心中有数”:哪些教学内容已经懂了,哪些还不懂;哪些教学内容需要详听,哪些可以略听,哪些可以不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大学里,同学们有时一上午要上四节课,这么长时间,要始终保持注意力是很困难的。通过预习,大家可以做到课堂听课张弛有度,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步是课堂听课。如果同学们在连续的课堂听课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高度注意力当然是非常好的,但实际上具备这种定力的人并不多。所以大家应该主动调整,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学会有选择地听讲,这样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保持课堂听课注意力的时间约为20分钟。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体验,刚开始上课时还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课,但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大学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会时不时地结合课程内容讲一些实例或相对浅显的内容,或在每堂课的后半段安排一些课堂讨论,其目的就是尽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大家应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一方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有助于使自己保持对课堂教学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参与课堂讨论也有助于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当然,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也会被老师计入平时成绩,并影响到课程最终的总评成绩。

第三步是课后复习。经过课前预习和课堂听课环节后,大家对相关课程内容应该会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但是到此还没有结束,大家还要在课后重温一下课堂讲授的内容。其目的,一是趁热打铁,尽快再把老师讲授的内容回顾一遍,加深印象;二是看预习阶段存在的疑问是否通过课堂学习解决了。如果解决了,可以在笔记本或教材的相应位置记录一下;如果没有解决,则可以结合老师所讲再深入思考一下,看是否可以自行解决。仍然解决不了的,则可以在下次上课的课前、课间或课后与任课老师交流解决。总之,课后复习的目的就是重温、巩固所学知识和清理疑难。

第四步是课外拓展。如果说课后复习意在巩固,那么课外拓展的目的就在于提升。与中学阶段不一样,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教材的学习,特别是那些学有余力或志在考研的同学,一定要注意有意识地进行课外拓展学习。课外拓展学习的方法是阅读专业著作和学术论文,实际就是有意识地接触本专业的学术前沿,了解相关的专家学者及其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进一步拓展思路。获取课外拓展学习资料的途径包括图书馆借阅、购买、网络下载等。

如果大家能够按照上述“四步走学习法”展开大学阶段的学习,那么一定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关于大学阶段的学习,再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主性。自主意识是一种主人翁意识,这种意识在任何领域中都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自主学习意识是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支配和管理自己学习时间的意识。自主学习能力是有效安排和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这就要求大家改变高中阶段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惯性,提高学习的自主性。打个比方说,不是有什么就吃什么,而是身体需要什么、想吃什么就去找什么,不是被动地等别人喂食,而是学会自己主动去觅食。更具体地说,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按照“四步走学习法”安排好平时的专业课学习,同时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课外的拓展学习,做到缺什么就补什么,从而全面提高自己。

第二,注重与老师的交流。对于不能理解的问题,应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流,可以是课间交流、发短信、打电话、发邮件、课程教学QQ群留言等方式。个人认为师生利用课间时间进行面对面交流最为有效,对于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老师也可以即时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统一进行解释和说明。如果问题能够以寥寥数语方便地予以回复,短信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打电话与老师就疑难问题进行交流,则要注意尽量不要影响老师的休息和正常工作。发邮件的沟通方式更适合于假期彼此距离较远的时候。一般来说,老师为了课程学习过程中师生沟通方便,都会建立各自的课程教学QQ群,大家也可以在QQ群里留言,这种方式尤其便于师生和同学之间的专题研讨交流。

第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要努力做好当下每件事,成功自然会水到渠成。有许多同学入学就抱有考研、考公务员的雄心壮志,这当然很好,但也要注意凡事都要遵循规律而为,必须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操之过急。在大一、大二阶段,大家可以在按部就班地用心搞好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个人家庭情况等因素确定考研的方向,并注意搜集了解有关学校的研究生招生信息,大致确定拟报考学校的范围。同时,有意识地围绕考研方向有关课程加强课外拓展学习,阅读一些相关的著作和论文,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思想主张。到了大三上学期,也就是第5个学期,就应该最终确定考研方向和报考学校,并购买专业课的学习资料,同时对公共课的考试范围进行了解。此时建议大家制订一个学习计划,协调好平时专业学习和考研复习之间的关系。

第四,善于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促进自己的学习。同学们赶上了好时代,为了给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许多同学一入学就“全副武装”,电脑、手机无不精良,看上去像是“拼了老命”也要搞好学习的样子。确实,这些科技产品为我们的学习拓展了渠道和空间。我们可以在百度文库、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等下载专业书籍、学术论文等各种学习资料,也可以在优酷网、爱奇艺网获得许多视频学习资料。另外,通过网易公开课、北大哲学课、新浪公开课、哈佛公开课、微课圈、百词斩等手机APP应用软件,我们也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说,这些网络学习渠道和学习资源已经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公平。不论你就读哪所学校,都可以通过网络平等地获取海量的教育资源。如果大家能够充分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和学习资源,相信一定会收获满满的。

令人遗憾的是,实际的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入校之后,许多同学的电脑成了游戏机、影碟机,手机成了QQ、微信的代名词。原本的学习工具反耽误正事,男生沉迷于游戏,女生沉湎于韩剧,荒废时日,这就太可惜了。有些大学禁止大一新生配备电脑,因噎废食耶?抑或用心良苦耶?显然,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大学生们一定要端正认识,加强自我约束,正确地运用这些技术手段。

第五,大家还要有意识地协调专业学习和各种考试(考证)的关系。有些同学迷恋于各种杂七杂八的考证,认为证书越多就证明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就业,结果只是锻炼了应试能力,证书考了一大把,但却忽视了专业学习这个重中之重。我们认为除国家认可的、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就业必需的证书考试之外,没有必要参加其他证书考试。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参加会计资格考试,外语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参加专业外语考试,法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等等。我们注意到有的文科专业大学生参加计算机编程方面的过级考试,实在是没有必要。另外,大家还要注意力求融考试(考证)准备于平时的专业课程学习之中,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