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治理与公司效率:理论经验研究与中国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讨论设立党组织的上市公司组织特征、政治治理及其外部关联对运营、研发与财务效率影响的基于政治制度、法与管理的企业政治资本理论基础及其中国公司经验证据(1999—2012年)。相关研究变量、企业政治资本理论研究与设立党组织的上市公司政治治理与企业效率经验研究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相关研究变量、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关系图

依据研究目标,本书的研究内容结构安排如图1-2所示。基于上述研究内容,各章节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图1-2 研究内容结构安排

第1章为引论,提出研究的问题,概述研究的内容。该章根据本书背景阐述研究问题以及意义,阐明本书的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以及研究内容,指出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本书的创新点。

第2章为制度理论与公司行为研究,首先是对有关中国制度情境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其次从政治学、法学、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研究进行了论述,最后对企业效率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第3章为理论研究。首先,该章运用历史的观点,从全球视野的企业政治资本形成,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法治市场经济思想及改革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组织在我国企业中的地位作用经历阶段和变化,对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进行总结。其次,该章运用理论的逻辑剖析企业政治资本的形成、概念范畴、理论框架,为实证经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4章在政治资源企业研究文献基础上,实证检验中国政治资源企业最终控制权和企业年龄对其运营效率的影响,发展了政治资源企业运营效率领域的研究。鉴于财务比率的非正态性,该章以1999—2010年共12年的中国A股设立党组织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Monte-Carlo非参数检验,并基于检验的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第5章基于政治资源企业研究文献基础上的公司政治治理主题,就其对运营效率的影响,开展经验研究与实证检验。该章选取1999—2010年281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董事长和总经理二职分离、党委书记兼任董事长或总经理、党委书记三职合一等公司治理组合,检验其对基于现金保障能力和资本运营周转维度的运营效率的影响。从运营效率视角,该章为当前国企党建棘手问题的解决提供实证支持,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第6章实证检验设立党组织的中国政治资源企业中,党委权威、党政联系及其外部关联对其资本性研发效率产生影响。该章选取2008—2012年175家设立党组织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使用参数与非参数结合,以经典参数模型检验的方法,检验党委权威、企业党委书记兼任对企业资本性开发创新投入和创新无形资产存量增加的影响;企业关系黏度、企业党委书记关系黏度、企业党委书记外部关联与关联强度、企业党委书记是否仅在股东单位任职对企业资本性开发创新投入和创新资产存量增加的影响以及中央企业对企业资本性开发创新效率影响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

第7章实证检验在设立党组织的中国政治资源企业的公司治理、党政联系、控制权类型、企业年龄对其财务能力的影响。具体来说,该章选取2006—2010年174家设立党委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使用非参数实证方法检验政治资源企业四个基本组织特征:董事长与CEO二职合一、企业党委书记兼职、企业控制权和企业成立年龄对其增值、增长和盈利三种财务效率的影响。

第8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该章总结研究的基本结论、实证检验基本结论、进行理论讨论,给出管理应用和政策建议,并指出本书研究局限性,对后续的研究提出展望。

本书的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3所示。

图1-3 研究技术路线图

1.2.2 实证模型

依据研究内容,本书的经验研究变量与研究框架如图1-4所示。

图1-4 经验研究变量研究框架

依据上述总体经验研究概念模型,子研究分解为中国政治资源企业自然社会组织特征影响运营效率模型,政治治理影响运营效率模型,政治治理、外部关联对企业研发效率影响模型,以及政治治理、组织特征对企业财务效率影响模型四个实证研究(分别对应本书实证部分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内容)。依据上述研究分解,各研究假设及其发展过程见本书的经验研究相应章节。

1.2.3 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方面,本书基于多学科理论观点发展企业政治资本理论范畴。经验研究方面,本书采用参数与非参数方法相结合提高经验研究的有效性。

1.2.3.1 理论研究方法

第二章、第三章是本书理论研究部分,第二章为第三章开展企业政治资本提供理论背景和基础文献准备,第三章为后续各章经验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是本书理论研究分析部分,也是第二章的深化与自然延伸。制度情境与政治制度分析、公司政治行为与政治关联、公司治理与公司效率理论以及战略、资源与“关系”的理论观点是本书的基础理论方法,多学科融合及整合是本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

首先,企业生存的市场经济并不纯粹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法权体系上层建筑(顾准,1994),本书基于法学与政治学理论方法发展企业政治资本。在第二章企业外部制度环境、中国改革和政党制度变迁文献回顾基础上,第三章运用国家政党理论分析中国和西方政党制度、法律体系、政府权威和政企关系等中国企业所嵌入的特有的政治制度环境;使用国家形成政治理论分析中西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以及对当前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使用政治学公共选择、交换理论与企业政治行为理论、法学行政程序探讨政府对企业管制行为的政治权力和司法控制。公共选择理论观点认为,政治过程实际是政府官员和企业之间的市场交换,自益倾向的政府官员通过政府干预向企业提供有偿服务,潜在政策中获得收益的企业会主动进入政治领域。整合政治和法学对管制的理解,政府管制是政治家寻求政治目的的政治过程,是政治机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消费者的供需行为,企业政治资本是企业视角的企业家与政治家的关系、表达在特定时期特定政治制度环境中,能够带来合法性和财富收益的支付。如果没有政治机构与政治强制力或物质利益诱惑,就没有企业政治资本最初的研究范畴。

其次,企业和政府共存于社会场域之内,企业政治资本是特定政党制度变迁和国家政治制度发展的客观产物,本书基于社会学与比较史学,发展企业政治资本理论。在第二章社会情境与制度变迁、新制度理论合法性作用机制及中国政企关系历史文献分析基础上,第三章运用社会学的制度场域、资本概念、关系嵌入与社会资本理论分析,指出任何组织活动都与其所在的特定组织场域有关,企业政治资本是企业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双向嵌入,是企业场域竞争活动的目标和用以竞争的手段,政治资本不与场域联系就难以存在和发挥资本的作用逻辑。布尔迪厄综合场域、习惯和资本类型等范畴提出“作为场域的经济”比嵌入性更包容地推动企业政治资本分析,进而使用资源依赖、资源交换理论分析企业政治资本产生的制度内因和流动转换性质。由于资本是历史积累的结果,是一种排他性资源和新一轮社会活动的起点,新制度理论强调通过改变环境使组织获得生存和发展。因此,第三章从中国和欧洲古代经济与商业史以及政治制度史研究成果比较中揭示企业政治资本形成的历史逻辑。

再次,政府与企业、政治制度与管理效率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核心,从制度经济学、法与金融创立以来就比较关注政治制度对经济增长与企业效率的研究,本书基于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方法的进展,发展企业政治资本。在第二章制度变迁理论、关系合约经济转型理论、法与金融、公司治理、企业政治关联理论文献回顾基础上,认为政治关联是一种全球性的政商现象,在很长时期内,互联市场关系型合约在中国的经济转型中还会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经济转型中企业经营活动是企业外部所有权和企业内部决策权的共同作用,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好的法律制度会带来高效的公司治理效率,企业政治资本是政治制度成本大小与效率的度量。第三章运用经济学政府管制理论、金融学政治关联概念分析企业政治资本的理论逻辑。市场经济化后,政治关系存在的关键解释是自由化并不一定意味着政府从经济中彻底退出(Siegel, 2007),政府管制的理由是对市场失灵进行纠正,管制是政府对企业的控制,在改变生产分配交换关系的同时政府操作者有机会寻租(丹尼尔,1999)。政府是帮助之手还是掠夺之手,取决于官员自身利益驱动,因此官员与企业家的关系被视作庇护与被庇护的关系(Wank, 1995)。企业政治资本产生根源是代表国家权力的政治机构对所有社会组织的强制性制度以及市场交易的控制特权,受管制企业为了生存有可能会受政府雇员利益而非公利驱动,这是政府管制成为企业政治行为和政治关联等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政治资本的一个原因。

最后,基于公司治理、战略管理与资源基础观发展企业政治资本理论。在第二章管理情境研究、非市场战略理论、企业政治战略、企业政治资源、权变主义管理学与公司效率文献分析基础上,第三章运用公司政治治理、资源基础观、企业政治战略探讨企业政治资本理论管理学内涵。经典的公司治理包括内部激励机制与外部制衡机制(李洪伟,2012),企业设立党组织派生出企业党委参与公司治理分析是企业政治资本衍生研究。企业政治资本是一类独特稀缺的企业战略资源,难以替代(胡旭阳和吴一平,2016)。战略管理历经经典战略、竞争战略和资源基础观发展阶段,企业政治资本理论结合不同国家制度情境,根据全球化和开放性战略管理框架研究其对战略管理的影响。在特定政治制度情境下,企业因生存需要,促使企业政治行为和企业政治资源的不断转化互动形成企业政治资本,进而决定、限制或影响企业的绩效效率和政治战略,而这些生成企业政治资本的行为之中,政治资源企业、企业政治公民行为、企业政治责任、公司政治治理是本书在组织管理研究框架下新发展的理论分析范畴。

综上,本书基于企业政治资本对象进行多学科理论观点整合,即基于中国政治制度的管理理论构建情境,通过法学、政治学维度,经济学、金融学维度,社会学维度,管理学、政治制度史、商业发展史等不同学科维度对企业政治资本的分析,将看似不同学科理论统一于企业政治资本理论范畴中,以揭示其本质特征。系统的文献研究加之实践导向的理论想象力,穿透不同学科边界,跨越不同学科的研究鸿沟以丰富企业政治资本理论。

1.2.3.2 经验研究方法

第四章至第七章为本书的经验研究部分。本书经验研究的假设检验模型、变量方法选取依据研究数据的数字特征和概率经验分布检验结果确定。选择非参数检验更有效克服组织与金融研究中方法有效性和参数检验稳健性,将参数方法与非参数检验有效结合起来,提高经验研究的统计功效。

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都基于随机样本假设,但近似问题与近似解答方法构造有异。参数统计是利用近似问题找到确切答案,而非利用确切问题找到近似解答。1930年前,很多合理模型找不到概率解决办法,我们只好对模型稍做调整,成为“近似问题”,希望调整后的模型仍能很好地描述实际形成“参数统计”; 20世纪30年代后,寻找概率问题开始引人注目,如果必要的话,我们对研究模型做很小变动,用不复杂的办法找出一个很好的逼近,这些“确切问题”的近似解答称为“非参数统计”(Conover, 1999)。

从检验稳健性和有效性来看,经典统计检验正态分布假定是基本要求,但随意对数据做出正态分布假定可能方便计算和解释,却不一定能够得出真实可用的结果,大多数参数方法基于正态假设,参数检验理论是基于正态分布推出的。如果我们分析数据方法背后的某个假设不成立但它还是近似有效的,那么认为这种方法对这一假设条件是稳健的(robust),稳健是基于正态假设的方法。然而正因为方法是稳健的,所以我们不能确保当总体是非正态时该方法像正态时那么有效。我们在使用一种数据检验方法时,必须采用稳健有效性研究设计,考虑显著性水平逼近真实显著水平的稳健检验,考虑拒绝错误零假设和有效处理、利用数据的有效性。对于难以用参数的分布,或者非正态分布,我们需要考虑非参数检验。非参数统计方法对变量分布总体假设相对较少,不会因数据与总体分布不一致发生大的结论性错误,现已成为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尤其当做出错误结论代价很高时更加得到重视。非参数方法对总体分布假设是非常稳健的,因为它对所用分布都同等有效,非参数方法最重要的特点是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当参数模型假设不成立或参数方法不太适用时,它更有效地利用数据,而有效之处在于实验者有可能证明他在试验中所需证明的结论。

从统计方法检验功效来看,公司治理和组织管理大多数研究采用正态分布的统计参数检验,这种检验强烈依赖于数据分布假设,在非正态分布情况下会导致检验稳健性和可靠性降低。财务会计比率变量存在非正态分布特性(Kahle & Walkling, 1996),但基于财务和金融数据的组织管理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一般不进行研究数据正态性检验,往往主观地剔除金融类公司样本,或进行分位数Winsorize极端值处理,使研究数据接近正态分布,尽可能保证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检验的显著性,提高研究内部效度的同时却降低了研究的外部效度(陈晓萍,等,2012)。非参数统计有效克服了依赖数据分布假设这一缺陷,使模型和假设检验结论更加可靠与稳健。一般地,均匀分布等正态轻尾分布的参数方法统计功效较好;而卡方、对数正态、指数等分布,综合判定、等级名次等质性数据,含异常值的数据,半计量合理模型分布等正态重尾分布,秩度量的非参数方法有较好的统计功效(Conover,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