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区防灾减灾自组织能力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对风险及评价的研究

社区是社会的微观组织单元,每个市民都生活在具体的社区里面,社会风险自然会在社区中反映出来。把社区风险评价与应对作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和公共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国内有很多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社区风险问题,也已形成一批有借鉴价值的研究成果,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特征

徐芙蓉(2011)从社区面临的自然风险、博弈风险、制度风险、管理风险、安全风险五个方面切入,分析社区风险的四个特征,即社区风险的发酵与扩散性、时空的重叠性、内生性与外部嵌入性、理性与非理性交织,进而探讨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一系列治理路径。

唐桂娟(2014)选取上海市社区作为研究对象,从风险特征的视角分析影响上海市社区灾害风险的重要因素,并对典型社区的风险因素进行调查,最后得出不同类型的社区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的结论。

夏剑霺(2010)认为在社区层面开展风险评价,建立社区风险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危机管理的整体能力;并按社区类型不同,从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两个方面列出各类社区的风险因素,分析其发生概率、风险强度和综合等级,继而进行两个社区间的横向比较。

2.风险治理

葛天任、薛澜(2015)认为从基层社区治理角度切入是政府引入现代社会治理理念,更加注重长远的、根本的、基础性的风险治理体系建设的一个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钟开斌(2015)介绍了英国伦敦基层政府在应对各类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一套以全面风险登记为基本特点,包括发现风险、测量风险、登记风险、处置风险的风险管理体系。

唐庆鹏(2015)从国外弹性社区研究角度,强调在社区基层灾害管理中,重心下移、长期建构、风险共担、多元参与是提升社区应对灾害冲击和压力的有效途径。

滕五晓等(2014)从社区治理的角度提出政府、社会(组织)、基层社区多元参与的协同安全治理模式,认为社区风险评估由于具有专业性和参与性并重等特征,构建政府、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社区多元参与的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担风险,减少传统的层级式安全管理带来的效率低下、资源紧缺、方法单一等问题,提高风险评价的有效性,而且社区风险评估成果为社区民众分享,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3.脆弱性

刘刚(2013)从社区灾害风险脆弱性分析出发,以兰州市城关区的5个社区为例,设计标准的社区灾害风险脆弱性评价指数,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对社区灾害风险脆弱性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古荭欢(2016)认为灾害损失不仅仅受自然环境系统中致灾因子的影响,更取决于社会经济系统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水平。脆弱性作为联系致灾因子与暴露度的重要纽带,决定了社会经济系统在致灾因子作用下的后果和损失;社会脆弱性作为脆弱性研究的重要领域,是社会经济系统在面临自然灾害时敏感程度的反映和刻画。该学者选择上海市作为研究区域,探讨了社区尺度的社会脆弱性特征。

刘含赟(2013)从社区脆弱性的视角考察各类安全事件,对社区风险的发生概率、危害程度和社区的抗灾能力进行评价,在达成治理共识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社区脆弱性的治理方略,并以杭州市8个新旧社区作为研究案例,从致灾性、承灾性、抗灾性三个维度构建社区脆弱性评价的框架,综合评价并分析比较不同社区的致灾因子、承灾系统和抗灾能力,得出社区在风险治理中存在的困境与不足。

4.评价模型

张振国等(2013)构建了以社区各利益相关者和风险评价专家的广泛参与与交流为基础,以风险交流、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定等为主要内容,充分融合社区本地知识和风险评价专家知识的参与式灾害风险评价模型(CBPDRAMCBPDRAM: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Model。)。

万蓓蕾(2011)建立了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首先将社区数据通过标准化处理,形成符合社区风险评价模型要求的数据集,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致灾因子分析数据进行处理,和承灾体脆弱性进行综合,算出四大类致灾因子在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中各单灾种的风险等级,通过评价不同风险对社区安全的影响程度,得到社区的综合风险指数。

以上学者从不同层面对社区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涉及方法特征、治理、脆弱性、构建模型等各个方面,研究的结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也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重社区间的对比评价,对单个社区自身风险,尤其是人口与风险灾害之间的关系、社区自身应对灾害的能力建设等关注不足;二是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反映社区风险大小和应对能力的量化数据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