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设计与应用研究(“原理”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何为普遍联系?——联系观的教学问题设计与应用

“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5.在中学阶段学生就学习过联系的观点,可能会背联系的定义,而且大都知道联系具有普遍性。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了解这些就已经足够了,但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仅仅停留在这一认知水平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联系观的课堂教学侧重三个方面:培养大学生建立对于联系科学内涵的正确认知;纠正大学生对联系的错误认识;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联系观。

一、教学问题设计

(一)题目设计

学生对于普遍联系的观点较为熟悉,但却往往认为普遍联系就是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这只是一种较浅层次的解释,或者说是对普遍联系概念的一种同语反复。进一步追问“普遍联系”究竟是何含义,学生往往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普遍联系的科学内涵,这说明学生对联系、普遍联系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因此,设计辨析题: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作为联系观的课堂教学题目。

(二)题目特点

第一,这是一道是非辨析题,目的是纠正学生对联系的错误认识或片面认识,确立科学的联系观。

第二,这是一道概念理解题,有助于学生对哲学基本概念、基本范畴科学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使其在哲学原理的学习中打牢基础,防止出现种种认知偏差。

第三,这是一道素养检测题,可以对学生群体进行哲学素养的检验与检测。部分学生可能具有基本的哲学素养,回答此题不会存在较大问题,而部分哲学素养不足的学生,回答这一问题可能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这道题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类施教,通盘考虑设置题目的难度、层次,调整教学目标及效度预期。

(三)预设功能

第一,具有纠错功能。学生存在把普遍联系理解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的认知错误。该题目有助于纠正学生的这一错误认识,明确普遍联系的确切涵义是指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存在于联系之中。

第二,具有固基功能。学生不能够正确理解普遍联系,究其原因就在于不了解联系的科学内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实质上是指实际发生的作用关系,而不是主观臆造和想象的关系。部分学生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这实际上是主观臆造或想象出来的“联系”。因此,该题目有助于学生真正把握联系这一哲学基本范畴。

第三,具有拓展功能。尽管这一题目是对学生关于联系的内涵以及普遍联系认知的考查,但同时也是对学生关于联系特性认知的考查。部分学生认为普遍联系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用主观臆造联系代替真实存在的客观联系,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只有在理解联系的客观性的基础上,才能够搞清楚联系的普遍性。因此,联系的普遍性不能否定联系的客观性。可见,该题目隐含着对联系特性的考查,有助于学生更加系统、整体地把握联系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