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教学问题设计与应用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绪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论断。如何理解这句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一个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要解决两个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是什么,从而进一步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形态等诸多理论认识问题。
一、教学问题设计
(一)题目设计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为了讲授马克思主义概念内涵及其理论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解释何为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设计辨析题: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毛泽东思想也会是与时俱进的。
(二)题目特点
第一,这是一道辨析题。该题目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认知与理解,实质是要求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理论成果进行区别认识,由此更加深入地认知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该题目引导学生做是非、正误判断,有助于学生克服理论认识模糊、理论判断不坚定等问题,训练大学生的理论思维,并帮助学生坚定理论立场。
第二,这是一道概念理解题。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一定要打牢、打好理论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对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学习与理解,其中对基本范畴及概念的精准理解、准确把握、正确认知更是重中之重。要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含义,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作为一个集合概念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这是一道综合题。这一题目要求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联结在一起,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认知与判断,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血脉相连的关系,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更加宏观、准确的把握与认识。
(三)设计特色
第一,从基本概念入手,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集概念、判断、逻辑、体系为一体的理论系统,最基础的是一系列的基本概念与范畴。概念与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起点,因此从“绪论”开始,就应当训练学生对概念科学内涵的准确理解与把握,从而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基础。
第二,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及科学判断的意识与能力。这一题目从表面上看并非难以作答,似乎也不容易判断错误,但事实上是对学生精准理论思维和科学判断能力的检验和训练,在第一堂课就对学生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要求,即必须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以及坚定而明确的理论判断。
第三,让学生理解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继承人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创造有关,归根到底是实践创新与发展的结果,由此让学生纠正颠倒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错误认识。
(四)预期目标
第一,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方法,克服单纯的知识学习与机械记忆,增强理论认知与理论判断能力。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政治教育往往专注于知识学习,满足于简单的思维判断,缺乏深刻、独立、准确的理论认知与判断,更缺乏理论指导行动的自觉意识与能力。该题目纠正学生似是而非的模糊判断,克服感性判断,重点培养学生的细致思维、精准思维、理论思维的理性判断,既是对其知识学习的检验,又是对其立场与价值观的检验,从而体现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独特魅力,为促进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系统认知,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认知,沿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理论创新与发展轨迹,深刻体味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深刻体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第三,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习惯于把一切理论教育当作政治说教而不加思考、全然接受,缺乏必要的分析与判断,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该题目的目的在于希望学生摆脱既有思维与判断,从理论本质上体味理论的科学性与发展性,从满足“知什么”到探究“为什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