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无害 不伤害别人是最高法则
无害是一种很强大的品质,因为它需要自控力,而且培养这种品质并不容易。它绝不是弱者的表现,而是那些不软弱、特立独行、不趋炎附势、不造谣生事、不参与私刑、不僭越、不嚷嚷、不冷嘲热讽、不贪得无厌的人所持有的立场。
想想别人能够通过哪些微不足道的方式让你的生活苦不堪言吧。它们不是战争,不是拷问,不是谋杀,而仅仅是些小事情。例如迟到、问了不该问的问题、音乐音量太大、明褒暗贬、比萨里盐放多了、在音乐会上不合时宜地咳嗽、开车时目中无人、带着脏东西走进来、咀嚼时发出声音、在正餐时间打电话、在公共场合令人尴尬地接吻爱抚、面包屑全掉在了地板上。再比如,你讲笑话时大家没笑,甚至面无表情;别人对你评头论足,引起你不必要的焦虑;当你说话时别人很明显地没有在听;在公共场合传播混乱;在公共场合大声打电话;客人在你家吃完饭总是逗留很久,让你无法抽身等等。
这里只是提到了少数例子,我们的许多行为都会让人感到不愉快,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除非你是圣人,否则你偶尔也会无动于衷或兴致勃勃地去践踏别人。尽管用恶作剧惹恼别人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但那种做法是正确的吗?正如我在本章想阐释的:“无害”才是正确的做法。
乍看之下,无害似乎是种乏善可陈的品质,甚至不算品质。快乐、美丽和爱情才是幸福的保证,而无害好像与此无关,有时候甚至几乎类似于羞辱:你愿意被认为是毫无害处的人吗?但是,我们将会明白,无害是所有其他品质的基础。就像镜片必须有透明度,然后我们才能透过它观察万物;就像必须没有了噪音,然后我们才能听到纯粹的声音。
问题在于,哪怕只是纤毫之恶也能带来很大的伤害。我的一个病人曾经做了个梦:她丈夫准备了很漂亮的蛋糕,从烤箱里拿出来之后就直接端给她。蛋糕非常完美,味道香甜,表皮酥脆,让人馋涎欲滴。但是,刚刚吃了几口她就发现蛋糕中有些极小的苦涩的沙子。沙子虽然很小,但足以毁掉整个蛋糕,毁掉这个梦。事情很快就真相大白,原来是虽然平日里老公总是想方设法地逗她开心,但有时候,他会突如其来地冒出许多恶意的想法。总而言之,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梦的判词清晰而洪亮。
无害是一种消极的能力:就是不做伤害别人的事情。但是这单方面的解释不能完全正确地表明无害的深层意义。无害也是一种积极的能力:要做到无害,需要悟性、自律、智慧与和善。著名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把无害作为一个重要主题,讲述了一则关于加加林隐士的故事。两只燕子在加加林的头上筑巢,并下了蛋。加加林不想让鸟蛋掉到地上碎掉,为了让他头上的鸟巢和鸟蛋保持平衡,他一动不动,夜以继日地打坐,无论天晴下雨,他都安如磐石。当然,这需要持久的注意力。这份工作需要他孜孜不倦、如履薄冰,尽管我们看不见。最终,小鸟孵出来,加加林对它们产生了特别温柔的爱意,就像自己是它们的父亲一样。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意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对别人的基本态度是什么呢?是攀比和竞争?评判和批评?利用或欺骗?挑战、讽刺或敌视?事不关己?害怕和怀疑?或者相反,是支持、友好、温暖、同心协力?面对这些问题,也许无害能给出答案。这个答案潜藏于我们内心深处,它在内心深处起作用,我们应该去那里寻找它。模棱两可的态度总是伴随着我们,扭曲了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因此扭曲了我们整个人生。所以,我们不妨多审视它,这样我们将能更深地了解自己。
毫无疑问,无害是人际关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如果受到恶意的毒害,人际关系就会破裂。有很多例子:夫妻之间互相猜忌、父母轻视自己的孩子、同事之间互相嫉妒、朋友之间热衷于嘲讽和指责。另一方面,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增进积极的感情,反过来可以提升创造力和应对能力。最先受益于无害的,是运用它的人。
无害是一种很强大的品质,因为它需要自控力,而且培养这种品质并不容易。它绝不是弱者的表现,而是那些不软弱、特立独行、不趋炎附势、不造谣生事、不参与私刑、不僭越、不嚷嚷、不冷嘲热讽、不贪得无厌的人所持有的立场。所有这些特点造就了他们内在所向披靡的力量。从长远看,比起家财万贯、争强好胜、吹毛求疵、强人所难这些外在的力量,这种内在的力量要更如人意,更强大。
可能执行起来并不容易。例如,吃牛排的时候,我会想到这是某头牛身上的肉,它被残忍地宰杀了,而且可能在它活着的时候一直受到虐待。我吃香蕉的时候,想到在那根香蕉生长的地方孩子们受尽剥削。我穿的T恤可能生产于某个偏远国家的工厂,那里的工人备受压迫。开车的时候,想到我正在污染环境。还有,我吃不合时令的蓝莓会想到浪费,因为它们需要从遥远的地方空运过来。我喝咖啡会想到,生产它可能会用到危险的杀虫剂,会严重损害工人的健康,这在我们国家是明令禁止的。我从互联网上非法下载电影,这就参与损害了那些合法售卖该电影的商家利益。我从网上买书,这没有什么不合法,但会促使图书馆受到淘汰。更难的是,患上罕见疾病的我痊愈了,这要归功于动物实验的研究成果。甚至,虽然我的禀赋和勤奋使我在比赛中获胜,但也因此伤害了那些失败的人,他们可能陷入无尽的抑郁之中。那么,我是否当初就不该参与这场竞赛呢?
无害在政治领域最引人瞩目,也最广为人知,有时候也备受争议。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甘地。在梵文经典中,无害是至高无上的法则 。甘地认为,无害是包括政治关系在内的任何关系的基础,它不仅能够避免暴力,也能避免对手的任何敌对、辱骂和羞辱。它的出发点就是,通过改善人际关系来和政治对手周旋。
这是重要而艰难的准则,绝不是显而易见的。非暴力的思想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理论相矛盾。通常,人们会听到持实用主义原则的人声称,为了实现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你必须使用某种形式的暴力。为了打败恐怖分子,你必须投炸弹,当然仅仅是为了轰炸其军事基础设施,然而失策不可避免。有些人说,为了拯救数千无辜的老百姓,你可以采取不伤及性命的刑讯。基于概率原则,我们为了避免更大的恶而选择了较小的恶。
但是,小恶仍然是恶。如果一个人做了恶事,邪恶不仅会玷污造恶者,也会产生更多邪恶。汉娜·阿伦特已经揭示了“小恶原则”,比如小恶会如何与邪恶政权合谋,最终导致各种各样的暴行和恐怖。她认为,接受小恶是一种危险的妥协,它会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接受所有的邪恶。对这类原则,该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它是否普遍适用呢?这是个复杂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本书的讨论范围。以下问题都充满了重重困境,有时候自相矛盾,让人左右为难。例如,为了获得可以拯救生命的情报,你会对他人采用刑讯吗?我不会。但是,为了拯救百万人的生命,你会踩在某个人的脚趾上让他痛苦万分吗?嗯,我想我会的。幸运的是,相比之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理解无害的本质和益处要简单得多、清楚得多。
没有人可以说自己完全不会给别人造成伤害。哪怕我们只是迈一步,也会踩死很多微生物。耆那教的僧侣们可能更体贴入微,在走路的时候,为了避免践踏微小的生灵他们会不停地清扫路面。事实上,我们的存在本身以及吃住用行的客观事实就将我们置于伤害他人的境地。我们不可能完全清白无辜。可如果我们能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身处万物生灵之间以及自身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就能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是对无害最好的定义。
任何一个无害的人都会懂得人生无常,充满了压力、恐惧和苦难。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哲学家斐洛说:“请善待你遇到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都在忙于人生这场大战。”牢记人人皆处困境能让我们变得更包容。无害也能赐予我们神秘而宝贵的能力,这种能力会让他人感觉更好。“见到你之后,我安心多了。”谁不想听这种评论呢?如果我们收到这种评论,那是因为我们是无害的,我们与生俱来的安慰和治愈他人的能力没有受阻。每个人都有这种潜力。假如我们不去评判、不提建议、不干扰,而仅仅是出现,也极可能让痛苦的人受益。
要透彻理解无害的内涵,我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思想和语言。很显然,辱骂和诋毁是有害的。一旦意识到它们的恶劣影响之后,我们会明白倡导无害是件多么迫切的事。语言有它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语言暴力,尤其是孩子。我们都知道虐待孩子的身体是犯罪,但其实语言暴力也会带来严重的伤害,这种伤害会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脑海里。语言暴力还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阻碍左右脑之间的有效交流。最新研究发现,十八到二十五岁的年轻人如果在童年时期遭受过语言暴力(此外没受过其他形式的虐待),就有可能变得更专横跋扈,更易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甚至吸毒,也更容易仇视社会。
流言比辱骂更加危险,因为流言的对象并不在场。它造成的伤害和辱骂一样大,甚至更严重。尽管如此,谁没有说过几句闲话呢?有社会学家说,说闲话是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因为它增强了归属感,某种程度上会帮助建立社会规则。可能的确如此,但作为精神治疗师我必须说,我每天都会看到流言、指责和诽谤是怎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人们曾对流言蜚语做过详尽的研究,尤其在社交界和商业界,因为即使流言蜚语只流传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它们也能造成很大的伤害。通常,恶言恶语一出即可传遍千里,大家不分青红皂白对流言坚信不疑,这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酿成灾难。每天上演的一幕都非常相似。尽管流言蜚语潜藏着巨大的伤害,但奇怪的是,大家都很容易相信它,并将其迅速地传播开来。一旦它被散播到社会媒体中,那伤害更是变本加厉。想想生活中的例子吧,比如在媒体将流言曝光后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是如何自杀的。
我们用语言创造了一个环境,然后我们和友邻一起生活其中。宾夕法尼亚大学曾研究过人们生活中的负面用语,并为此调查了美国14个县的8.26亿条推文。这项研究旨在了解充满敌意、挑衅、仇恨的话语的使用情况,并探究是否含负面用语的推文出现得越频繁,该地患心脏病的概率就越高。不过调查发现,用推特软件的大多数是年轻人,而患心脏病的多是老人。所以研究表明,充满敌意的用词和健康问题之间不存在直接关系,但存在间接联系。年轻人越喜欢爆粗口,该地就有越多的老年人患有心脏疾病。在某个特定地域粗鲁用语使用得越频繁,说明那里的社会环境充斥着更多负面的东西,这会给当地的所有人带来健康问题,尤其是老年人。
现在,让我们深入到内心世界吧,因为幸福和不幸、友善和敌意都产生于此。一旦我们贬低或敌视别人,会产生危险的后果。我们与他人的关系通常取决于对他的印象,不过这个印象常常并不全面,甚至可能是夸大的或者错误的。如果这个印象受到负面评价和流言的影响,我们和他的关系就会变得扭曲。而如果我们向其他人泄露了这种印象,将会给他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并且这种伤害可能会持续多年。
评判他人必然伴随着下列行为:我们对一个人的描述和判断强烈地影响了我们对他的看法,也因此决定我们如何跟他相处。与此同时,这个人可能在不断改变,例如,他开始无礼地对待我们,或很冷淡,不回信息。也许他有我们不知道的难言之隐,但我们已经对他的为人以及他对我们的态度有了看法。这个看法可能很歪曲事实,却很难改变。
我们习惯于给别人贴标签:他是偶像、他是个小气鬼、他常对妻子施暴、邻居很漂亮、自然科学老师是个性瘾者……这些描述是真是假?无论真假,仅仅用单个标签来定义某个人,这本身就是暴力行为。
我们每个人是庞大的多样体,由各种各样的性格因素组成。有些性格因素非常突出,有些却很隐蔽或者说很神秘。用单个词来形容某个人,例如“倒胃口”“肤浅”或者“无理取闹”,这都属于精神上的速记法,是在对他人匆忙而肤浅地进行分类和记忆。事实上,我们无法用单个词来定义其他人。我们交往的人值得我们花时间更深入地去了解,否则,我们将步入过于简单而又虚幻的世界。不妨想象一下,假如你要和某个银行顾问会面,但有人悄悄告诉你那个顾问没什么能力;或者你将要和某个同事旅行,但有人告诉你他常常独断专行、爱管闲事;或者你正打算和某位女士开展一段重要而亲密的关系时,无意间听说她是个轻浮无情的人。所有这些评判都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有些人可能会对此表示反对,他们会说这些信息有时确实管用,甚至可能是一种责任,因为我们需要提醒我们的朋友他可能正迫近危险。但是,我们所接收和给出的信息又有多真实、多完整、多真诚呢?
对他人的看法会以微妙但顽固、明显的方式影响着我们,这种影响也许要很多年才会显现。可能你听说过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是很多年前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发现的。他发现,我们的思想不仅决定我们如何认识别人,而且会最终影响到他们,甚至影响他们的生活。有个经典的实验:一部分老师被告知班上有些学生极其聪明伶俐,事实上这些学生都是随机挑选的,但老师们并不知情。一年以后,不同的考试结果显示,那些被老师认为更聪明的学生比班上其他学生的进步更大。那是怎么回事呢?这并不是心电感应。因为老师们对那些他们以为更有天赋的孩子给予了更多关注,用很多无意识的方式为孩子提供积极向上的动力。可能只是他们的眼神、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说话的语气,或者对学生的格外关注起了作用,他们发出了无意识的信号,可能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意识到,但是这些信号被接收并发挥了作用。在商业领域也有个相似的实验。如果经理认为某个员工更有能力、更出类拔萃,这个员工将会变得更能干。微妙的信号和细微的肢体语言组成了我们日常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存在。只有透过无意识才能觉察到它们,但它们潜藏得很深,会持续很长时间,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这本书的后面章节,我们会再次谈论这个主题。但问题是,也会存在戈莱姆效应。试想一下,如果我对某个人有成见,我心里已经对他有了不好的印象,这些成见和印象最终会影响他的心态、行为和自尊。
这虽然匪夷所思,但丝毫也不奇怪。如果父亲或母亲整天垂头丧气地看着自己的女儿,说话的语调也很悲观,传达的都是事情老是干不成的想法,就算他无意强调错误和无能,可除了失败,女儿还能期待什么呢?
卑劣想法可悲又可笑的地方在于,产生卑劣想法的人往往就是最初的受害者。我们常常认为,想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不会改变任何东西。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谁,一旦产生消极或者更糟糕的想法,并沉浸其中,那么他们都会最先伤害到自己。受伤害的主要是他们的免疫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因为它们承受了压力。
没错,如果我们花时间想这些,跟别人置气,贬低别人,抱怨或诅咒我们的对手,甚至对他们的遭遇幸灾乐祸,那我们无意间就伤害了自己。这种恶意常常源于我们的孤独感、懦弱和安全感缺失。要想做得更好,我们需要了解恶意是如何产生的。
恶意产生的机制如下:如果我告诉自己某某是笨蛋或者恶棍,这种思想就会触发我身体的警告反应机制。就像军队被传唤备战可战事却取消了一样,于是攻击性的力量都向内聚集。通常来说,这仅仅是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或转瞬即逝的思想,但即便是微不足道的事也会留下痕迹。所以不妨想想看,如果整天想这些事情又会怎样?
以上提到的,可能听起来过于夸张,甚至过于严肃。什么?哪怕在我自己大脑的私密空间,对那些碍事的可恶家伙,我都不能抱怨、评判、告诫、指责、惩罚或者诅咒吗?难道我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思想吗?
我的答案是这样的:当然,我们无法控制或终止我们头脑中浮现的每个念头,但是我们可以看看这些念头的大致方向,它们是否充满敌意或争斗?我们是否任由恶意、谴责恣意生长,或者彻底成为偏执狂?我们在进行沉闷的内心独白吗?如果是的话,我们就是自我消极情绪的囚徒,最终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
这将涉及一个更宽泛的话题:关系的艺术。其重要原则就是,我们的身体、情感、想象力和精神都对他人有影响。我们的内心世界决定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是想让自己沉溺于责备、愤怒和恶意中,还是更想在我们周围创造幸福与和谐呢?
对于有精神追求或想要寻找意义的人来说,无害也是前提条件,就好比登机前的安检或拿驾照前的体检那样。正如很多圣贤指出,如果你不具备某些先决条件,你就无法找到进入的通道。不是某些可怕的审查阻止了你,而是因为敌意的态度和任何形式的精神成长道路都是不相容的。很简单,如果我们总是尖酸刻薄、喜欢挑剔,如果我们的精神被评判和否定所污染,那么我们就很难或者不可能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
不要孤立地去想无害,它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和其他品质诸如温暖、善良、信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它是其他任何精神品格的基础。一则印度的传统故事很好地说明了所有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国王帕拉德终身都在培养无害的品质,借助长久、细致、认真的内心努力,他最终拥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某天,有个乞丐来请求他,希望他能将无害作为礼物送给自己。你愿意放弃自己的品质吗?在这个故事里是可以的。国王将自己的无害品质送给乞丐,过了片刻,国王看到有个发光的神灵从自己身体中分离出来并站到他面前,他问:“你是谁?”“我是你无害的品质,你已经背弃了我,所以我要走了。”说完那个发光的神灵就走了。几天后,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你是谁?”“我是你的内在力量。你的无害的品质走了,所以我也要走了。”几天后又有个发光的神分身出来。“你是谁?”“我是你的智慧。没有无害的保佑是不会有智慧的。”然后它也走了。直到最后那个神灵也从国王的身体中出来,它更漂亮也更耀眼,是所有神灵里面最漂亮的。“你是谁?”国王惊慌地问道,“我是斯里,你的美神。”我们每个人都有内在的美,都有朦胧的内在美神斯里。没有了无害的支持,美神也不得不走了。所以国王的余生在灰暗与阴郁中度过。
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品质与品质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支持。如果我们放弃了道德,忘了去培养无害的品质,我们就无法希望自己是平静和快乐的,也会和这个国王一样失去内在美。
阿希姆萨·帕拉莫·达摩说过,无害是至高无上的法则。只有尊重这一法则,人类社会才有希望存活下去。前文引用过的《摩诃婆罗多》把这个法则比作大船,而人类就好比设法到达遥远陆地的商人。只有彼此尊重、相互合作、彼此无害,人类才能在社会中共存。没有这个法则,整个世界就会陷入黑暗之中。只有具备了无害的品质,我们才能过上真正充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