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边缘云计算:规划、实施、运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6.1 网络能力要求

边缘计算在接近数据源的网络边缘提供计算、存储、网络能力,需要整合现场大量的网络接入设备。同时由于网络边缘的计算等资源受限,其往往只能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分析,进一步的大规模数据分析则需要传输到云端进行处理,实现边云融合。在现场网络环境复杂、需要实现云边协同的背景要求下,网络能力成为边缘计算的关键能力之一。

边缘计算的部署位置既可以是通信运营商的地市级机房,也可以是用户的生产现场,因此在带宽、时延等方面对多域的网络提出新的需求和挑战。考虑到边缘节点与云数据中心的互联,边缘网络应包括接入网络、现场边缘网络和传输承载网络。本节将从这三方面入手,介绍边缘计算对网络能力的要求。

6.1.1 接入网络

面对边缘计算的多种应用场景,边缘计算网络应能支持移动接入和固网接入的融合接入,为不同行业应用提供满足带宽、时延需求的网络接入方式。

移动接入充分利用移动网络的灵活性、可扩展性、易于部署等优势,在距离用户最近的位置就近提供边缘网络接入服务,能够克服特定场景下固网对场地的限制。固网接入能够将边缘节点和固网设备部署在一起,将计算能力遍布在云、边、端的各个环境中,实现业务的本地化处理,降低业务响应时延,同时减小传往核心网的流量规模,缩减带宽成本消耗。固移融合的接入方式能够丰富边缘计算的网络接入方式,满足众多边缘计算场景对移动接入和固网接入的需求。

边缘计算对固移融合接入的主要网络要求体现在业务接入、异常切换、云边协同等方面。在业务接入方面,需要支持同一个业务在移动网络和固网下的同时接入,实现同一业务的数据同步,并对不同网络接入的协同性、实时性、稳定性提出新的需求。在异常切换方面,需要在业务发生故障时快速实现网络切换,避免使用异常边缘节点进行业务处理。在云边协同方面,需要实现边缘计算平台与云计算平台资源的协同,提供边缘云和中心云之间的资源、安全、应用、业务及地域等多方面的协同。

6.1.2 现场边缘网络

边缘计算通过在接近生产现场的位置布置计算资源,完成时延敏感的数据采集、业务控制、大带宽数据存储等功能。现场边缘网络属于在生产现场部署的边缘计算技术体系,能够在生产现场为业务提供智能化的网络接入服务及大带宽、低时延的网络承载服务。一般在现场边缘计算中,生产业务、生产数据等大都在本地运行处理,涉及外网的业务较少。

当前制造企业的网络多采用多层级的部署方式,从上到下划分为企业办公网络、生产管理网络、过程控制网络及数据采集网络。各层级网络使用不同的网络协议,通过网关等设备实现层级间的互通。企业办公网络通常运行邮件系统、ERP 系统等企业管理软件,生产管理网络主要用于交换生产调度和执行信息。这两种网络通信主要使用现有TCP/IP 网络协议承载,主要关注的性能指标是网络带宽,对网络实时性及可靠性的需求并不是特别高。因此现场边缘网络需求主要关注过程控制网络和数据采集网络。

过程控制网络主要为工业生产控制系统提供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这部分是边缘计算的主要执行层,对网络的可靠性、实时性、准确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采用工业互联网及现场总线协议建设。常见的工业控制系统包括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分布式数控系统(DNC)等。工业互联网通常提供实时业务通道和非实时业务通道。实时业务通道针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业务传输控制指令等,非实时业务通道针对实时性要求较低的业务传输配置指令等。

数据采集网络主要用来采集生产现场数据,对网络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有非常高的要求,同时对带宽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其一般使用现场总线协议、无线传感器网络、工业互联网等网络协议构建网络。数据采集网络由于是异构网络,通常需要使用网关实现与标准以太网的互联。

现场边缘计算对网络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① 异构网络接入

为满足生产需求,现场使用的设备可能多种多样。现场边缘网络需要支持多种类的设备接口及网关设备,为现场设备提供通畅的网络接入服务。

② 时延及带宽

工业生产控制系统对时延的要求非常严格。对于某些关键应用,极小的时延都可能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工业生产控制系统对时延的要求通常在ms 级别,关键系统的时延要求在1ms 级别,其他工业生产控制系统的时延要求通常在10~100ms 级别。在带宽方面,随着机器视觉等技术的发展,对高清图像、视频的传输存在带宽要求,通常在100mbps以上。对于一般数据采集,通常带宽要求在100kbps 以上。

③ 可靠性

数据的可靠性对工业等场景非常重要。根据不同业务的要求,数据的丢包率应控制在10-6~10-9之间。

6.1.3 传输承载网

国内通信运营商启动了面向未来可运营的新一代网络架构的研究,正在进行传输承载网架构重构。传统网络架构正在向IT 网络架构靠拢,并逐渐向轻资产转型。

由于IPRAN(IP Radio Access Network)、本地CE(Customer Edge)网等网络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分属不同专业、不同部门,造成现有传输承载网结构较为复杂,存在多网并行的情况。具体表现为,移动回传业务接入的层级较多,存在多跳转接、跨域复杂互通、投资浪费等问题,承载效率低下。通过对单个4G/5G 用户流量流向的分析,可以发现,单条业务达到了10跳,其中IPRAN(AS3)3跳、本地CE 网(AS2)2跳、B 网(AS1)3跳、省会CE 网(AS4)2跳,并且经过了4个自治域(AS,Autonomous System,也称自治系统),包括AS3、AS2、AS1、AS4,这造成大量背靠背端口资源的浪费,如图6-1所示。

图6-1 单个4G/5G 用户流量流向的分析

近年来,国内通信运营商提出了适应本地网络稳定、长期发展演进的传输承载网本地基础网络架构,在保证网络适度安全的基础上提高了投资效率、提升了竞争能力。

本地基础网络架构全面梳理了本地网内各类网络的组网模式,明确了城域网BRAS(Broadband Remote Access Server,宽带接入服务器)/SR(Service Router,全业务路由器),以及承载网一级汇聚节点等应部署在汇聚机房,OLT(Optical Line Terminal,光线路终端)和BBU 集中点原则上应围绕综合业务接入点进行建设,强调了光缆建设、系统建设、设备布局应围绕架构节点的建设思路,并且通过多专业协同大力推广RRU(Remote Radio Unit,射频拉远单元)级联拉远模式以节约投资。

本地基础网络架构的提出在业界获得了强烈的反响,国内通信运营商都在向基础网络架构靠拢。基础网络架构在满足业务快速接入的前提下保证了网络的稳定性,架构形成后可以较好地兼容5G 网络部署和DC 化布局。根据网络DC 化布局目标,通信行业云平台预计会采用三级架构,即区域DC、本地DC 和边缘DC,其中边缘DC 的定位和汇聚机房的定位完全契合。条件较好的综合业务接入点可以作为5G CU 下沉机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