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2.元芳父子赶往金城
2.元芳父子赶往金城
时间到了大唐贞观23年5月(公元649年),太宗皇帝驾崩,年仅22岁的太子李治继位,史称高宗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徽”。
盘踞在西域的西突厥,其首领阿史那贺鲁整合了西突厥各部势力,自称沙钵罗可汗。改变了自大隋朝文帝时突厥分裂为东、西两支以来西突厥一盘散沙的局面,实力大为增强,又开始不安分了。趁大唐新皇帝登基,政局不稳和西部边疆兵力空虚的有利时机,不断派兵袭扰大唐安西都护府治下的边关重镇,劫杀商路上的客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也被切断,西域诸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于是西域各国纷纷上书大唐朝廷,请求派兵驱逐西突厥,保护西域商路的畅通和西域各国的安全。西部边关的告急文书雪片似的飞向长安,高宗皇帝一筹莫展。因为,此时大唐大军的主力都远征高丽去了,一时半会儿朝廷无力西顾。大唐朝廷对西突厥的胡作非为束手无策,只能暂且忍耐。
大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十月,高宗皇帝废除王皇后,十一月正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从此,武则天正式走上大唐的政治舞台。
到了大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6月,朝廷觉得时机成熟了,是时候该教训教训西突厥了。于是派大将军程咬金担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率领20万大军,进兵西域,攻打西突厥。
同年12月,其前锋苏定芳所部在鹰娑川(今XJ裕勒都斯河谷)和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即:沙钵罗可汗)的两万大军遭遇,危急时刻,前军总管苏定芳亲率五百铁骑趁夜直捣西突厥大营,打乱其部署,斩、俘敌1500余人。程咬金不听苏定芳乘胜追击的建议,因犹豫不决痛失良机,未能全歼西突厥主力,只是击溃了西突厥大军,将西突厥的势力往西驱离。
消息传回朝廷,武则天大为震怒,斥责程咬金作战不力、贻误战机,放跑了西突厥主力,当即罢免了程咬金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的职务。
大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高宗皇帝病重,受高宗皇帝的委托,武则天正式接管朝政,全权处理朝廷事务,任命大将军苏定芳为伊犁道行军大总管。同年12月,苏定方率军在金山(今阿尔泰山)北,大败西突厥大军,随后采纳右领军郎将薛仁贵建议,争取西突厥的泥孰部共袭沙钵罗。在回纥兵万余人的配合下,苏定芳的大军歼灭了沙钵罗的西突厥主力。沙钵罗率残余人马往西逃窜。苏定芳亲率大军追击500余里,直至沙钵罗的石国(即:都城),沙钵罗走投无路,只好归顺大唐,至此大唐的西部边疆得到安定。
大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元芳已经十三岁了,身长已5尺多,差不多要赶上他爹李淘的身高了,俨然已长成男子汉了!继承了他爹李淘的许多优点:为人谦和,对别人礼数非常周到;很有责任感,很有孝心,非常体谅阿爸阿妈的辛苦,常常主动帮助爹、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在老秀才的教导下,元芳勤奋地读书、习字已有八年,他加上他天资聪慧,已经把秀才教他读的书,从最初的读物《三字经》再到比较高级的读本“四书五经”等书,读得滚瓜烂熟,甚至时不时的即兴写出几句诗来。还有关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农商、医药、水利、行军打仗、排兵布阵、法令、治国等方面的书也都涉猎了不少。
元芳非常善于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经常提出一些比较刁专的问题,好多时候弄得老秀才非常尴尬,无言以对。
老秀才打心眼里对元芳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他逢人便说:自己一生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聪明、这么有悟性的孩子!这孩子小小年纪竟然就有如此深刻独到的见解,真是难得,日后必成大器!
老秀才对李淘一家说:元芳可以不必再来他这里学习了,自己已经把自己所有的学问都传授给了元芳,以后有关学问方面的事,元芳完全凭自己的聪慧和丰富的学识去独自应对,以后凭他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够求取功名。
李淘一家听了老秀才对元芳的评价,乐得合不拢嘴,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李淘夫妻的脑海中似乎浮现出元芳大富大贵时的场景。
这八年来,李淘只要一有空就教元芳习武,从最初的出拳、劈掌、纵跳、踢腿、蹲马步、俯卧撑等习武的基本功练起,然后练腕力、臂力、脚力、腰力、腿力等,再练习徒手搏击,最后一招一式地练习“秦家锏”、“李家枪”和“罗家枪”。
元芳先是跟着父亲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反复练习,直到达到父亲的要求再练下一个动作;然后一个人单独练习,最后再和父亲对练。
现在,元芳已将父亲传授给他的“秦家锏”、“李家枪”还有“罗家枪”练得非常熟练,深得其武功精髓,还非常善于揣摩,聪明地将李家枪和罗家枪加上自己自创的一些新招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俨然是另一种枪法。现在除了自己的气力还稍微弱一些,其余一点都不输于父亲,甚至还略胜父亲一筹。
李淘和尔玛夫妻俩常在一起谈论儿子,对儿子在各方面的长进他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李淘和尔玛为自己能有这样有出息的儿子感到非常自豪!但李淘心里总觉得还欠缺点什么。虽然自己已将平生所学的武艺全部教给了儿子,儿子也掌握得非常好了,但他从儿子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种“不满足”,他觉得儿子是非常有潜力的,如果再能够得到高人的指点,那儿子的武艺一定还会精进不少。如果是那样的话,一来,在目前凉州这样的边关重镇,一旦战乱来临,武艺高强就更容易自保;二来,儿子的本领高了,更有助于他日后成大器。
可是,在这比较僻远荒凉的河西地区,哪里能找到所谓的“高人”呢?李淘犯了愁。李淘只好将希望寄托在来住店的客商身上。他相信:这些东去西来常年在外奔波的客商,个个都见多识广,他们的消息来源一定很广,绝不是我们这西林镇上的人所能比的,他们中的一些人一定知道一些武林高手的消息。
于是,每当有客商来如意客栈投宿,李淘就主动和客商套近乎,向他们询问一些沿途的趣闻轶事,顺便打听打听江湖中武林高手的情况。
那些客商见李淘这位少老板丝毫没有一点架子,对每一位客人都非常热情,礼数十分周到;又是一脸的和善和真诚,觉得他是一位值得信任的老板,他们都愿意跟他聊天,并且聊得非常开心。
终于有一天,傍晚时分,有几个从金城贩运丝绸到西域去的商贩来投宿。
晚饭时候,一位颇有见识的客商在和李淘闲聊时得知李淘对江湖武林很感兴趣,就详细地给李淘说:“说起武林高手,我知道有一个人,据说武功奇高,无人能敌!就是我们金城(今甘肃兰州)郊外五泉山大佛寺一位叫仁怀大师的得道高僧,估计已有70岁。听我们金城的一些前辈说,这位大师大概是在大隋朝炀帝大业年间从关内辗转来到五泉山的,算起来已有四十年了。常年住在五泉山大佛寺的禅院里,吃斋念佛,研习武学,他的武功深不可测。他还经常进山采摘草药,医术也颇为了得,他心怀慈悲,常进山为那里的山民治病,在当地百姓中颇有口碑。据说他原是江湖上传闻的一个叫什么团的神秘组织的骨干分子,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退出了这个神秘组织,来到了金城五泉山皈依了佛门。我听我父亲说起过,这位仁怀大师还为五泉山的百姓做了一件天大的善事。早年五泉山曾有一股约100人的山贼为非作歹,经常残害过往客商和当地百姓。结果有一天,在一夜之间十几个首恶分子竟然被人全部击杀,余众作鸟兽散。据说这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正是仁怀大师一个人所为,此举轰动了整个金城。从此,五泉山一带再无强人出没。百姓非常感念他的恩德,常有远近的百姓往寺院送东西、上香、还愿,原本冷清的五泉山大佛寺,从那以后香火非常兴旺。不过,听说他这人从不轻易收徒弟,金城的许多习武之人都想拜他为师,可是去找过他的人都吃了闭门羹,失望而归......”
李淘闻言,大喜过望,巴不得马上就出发赶往400多里外的金城,见到那位慈悲而神秘的仁怀大师。他相信:凭他和儿子的一片赤诚之心,一定会打动那位仁怀大师,收元芳为徒的。
李淘知道那位客商说的什么团的神秘组织应该就是“铁手团”了。他以前听刘三伯伯给他讲隋末江湖轶事时说起过“铁手团”这个神秘组织的情况:“铁手团”这个组织创建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河北各地大富人家大修坞壁,联合起来形成“坞壁团”,纠结地方武装与朝廷对抗,弄得朝廷很是头疼。后来,杨坚一统天下,建立大隋朝,为消除朝廷的隐患,便派兵武力剿除各地坞壁,坞壁团成员大部被擒或被杀。团内剩下的精英和高手四下逃匿。这时出现了一位旷世高手--元不忌。他自幼习武,天分绝佳,在河北西南部的苍岩山中闭关修炼,苦研江湖各派武功秘籍多年,练成了绝世武功,武功高深莫测,无人能敌。他将流散各地的坞壁团的精英和高手召集起来,组成了一个神秘而又强大可怕的组织“铁手团”。起初这个组织只是为了寻求自保,只做正当生意,不问官府之事,更不介入朝廷政事纷争。后来不知为何,只要有人出钱雇,只要雇主肯出大价钱,不论黑白是非,不分官府民间,什么事都肯做。行事手段非常残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惜乱杀无辜,为世人所不齿......
李淘相信:只要二子跟从这位武功奇高且心怀慈悲的仁怀大师学武,那武艺一定会精进不少,二子的前途不可限量。
经过和妻子、岳父商量之后,十二月五日这天一早,李淘带足了盘缠,带着儿子李淘,穿着厚厚的棉衣,带着棉帽,雇了一辆马车,准备出发,前往金城五泉山找仁怀大师。赵老汉和尔玛留在如意客栈打理生意。
即将出发了,尔玛将元芳紧紧地拥在怀里,眼泪止不住地滴落下来,她太爱孩子,舍不得孩子离开自己,生怕儿子这一去就再也见不到了。是的,这一分别,不知啥时候才能母子再团圆。
赵老汉见女儿对元芳舍不得放手,也不好意思催促。说实话,元芳这孩子太惹人喜爱,要不是为了元芳将来的发展,他也会不让元芳离开的。
见此情景,已经上了马车准备出发的李淘只好又下车来,轻轻走到尔玛身边,温情地抚摸着妻子的头,柔声劝慰着妻子。
尔玛擦了檫眼泪,放开了儿子,又紧紧地抱住了丈夫,强颜欢笑地对丈夫说:“你和元芳这孩子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啊!我可真舍不得元芳,我担心他在寺院里受苦......”
李淘微笑着安慰妻子:“放心吧!元芳这孩子总是要长得的,他很懂事,他的身体也长强壮了,我相信他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你就不要太担心了!我们在路上也会小心的,会照顾好自己的,不会有什么事的,我办好元芳的事就立刻赶回来!”
这时元芳也很懂事地说:“阿妈放心吧!我会在大师那里好好练武的,练好武功我就马上赶回来陪在你和阿爸还有爷爷身边。”说完,一脸稚气地看着尔玛,又看了看赵老汉。
终于,李淘和元芳上了马车,马车缓缓驶出了客栈,奔向官道。
赵老汉和尔玛一边追出客栈,一边呼喊着元芳的名字,不舍地向着马车驶去的方向不停地挥着手,李淘和元芳在马车上也回头不停地挥着手。
渐渐地马车远去了,消失在官道尽头。
尔玛泪水模糊了双眼,感觉四肢无力,心里空落落的。
赵老汉赶紧搀扶着自己的女儿,一边好言劝慰,一边扶着女儿回到客栈......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元芳拜师》)